高亢
摘要:相聲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藝術門類,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相聲在發(fā)軔之初就與戲曲結緣,在相聲的發(fā)展歷程中,戲曲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聲與戲曲的融合,使得相聲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多樣化、戲劇化,而一批瀕臨失傳的經(jīng)典劇目經(jīng)過相聲演員的演繹,也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可以說相聲藝術與戲曲有著及其深厚的淵源。
關鍵詞:相聲;戲曲;起源;戲曲元素
相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一直以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相聲講究的“說、學、逗、唱”四門功課中的“學”與“唱”都與戲曲有著密切的關系。某種意義上講,相聲與戲曲是同根同源。
一、相聲的起源與形成
相聲藝術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多種藝術形式,可以說相聲是在吸收了多種藝術元素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相聲泰斗侯寶林曾提出,相聲的歷史,要從古時候的俳優(yōu)講起。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俳,戲也?!薄皟?yōu),饒也;一曰倡也?!币簿褪钦f俳優(yōu)雖然以插科打諢為主要特色,但是也包括了歌舞,音樂以及戲劇的成分,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活動。因此,俳優(yōu)既被看成是說唱藝術的源頭,也被認為是喜劇藝術的源頭,這種娛樂和教育、消遣和諷喻相結合的傳統(tǒng)也影響了其后幾乎所有的喜劇表演形式。相聲與戲曲的同宗血緣從中亦可見一斑。
由于資料欠缺,關于相聲行當正式形成的確切時間已經(jīng)無從考證,侯寶林先生在其著作《相聲溯源》一書中寫道:“相聲形成于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至今不到二百年的歷史。而窮不怕朱紹文,是現(xiàn)今相聲界公認的祖師。”
朱紹文的拿手絕活兒叫做“白沙撒字”。表演方法是“演員先手握一把白沙,用其畫成一個大圓圈,然后單膝跪地,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一撮沙子,左手以竹板擊節(jié),一邊寫字一邊唱太平歌詞?!边@是有據(jù)可查的最早的相聲表演。以“唱”為主的太平歌詞是相聲最初的表演形式,標志相聲藝術的正式形成。從中可以窺見相聲行業(yè)創(chuàng)立伊始,就與戲曲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相聲中的“唱”——太平歌詞
相聲是一門說唱并重的曲藝形式,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功課。其中的“唱”與京劇中“唱、念、做、打”的“唱”不同,專指本門獨有的唱——太平歌詞。
太平歌詞是用竹板伴唱的一種北京民間小曲,既唱且吟,半說半唱,旋律雖不復雜,韻律卻極為動聽,它承襲了蓮花落的曲調(diào),并對其進行演變,唱詞內(nèi)容之中,多有歌舞升平之意,故名之為“太平”。
太平歌詞的唱詞內(nèi)容,有民間傳說故事、勸世文和文字游戲三類。尤以第一類曲目最多。
相聲里演唱的“太平歌詞”有單純敘述的《十個字》、文字游戲及吉祥話的《餑餑陣》,《福祿壽喜》等以及唱故事的《丑妞出閣》等,基本上是七字句。最初的唱祛,每句前四個字是說,后三個字上韻演唱,這種唱法比較呆板、單調(diào),如老調(diào)的《餑餑陣》。這種太平歌詞和老調(diào)蓮花落基本相似,由于它短小精悍、詼諧幽默,聽眾也能接受。
三、相聲中的“學”——“柳活兒”和“腿子活”
(一)“柳活兒”
“柳活兒”的范疇要比“腿子活”更廣,相聲段子中,只要有“學唱”,就屬于“柳活”,哪怕演員只張嘴唱了一句。而“腿子活”特指“唱出戲”,嚴格來說,“腿子活”被包含于“柳活”的大類之中。柳活兒又分為“歌柳”——學唱歌曲,以及“戲柳”——學唱戲曲兩大類。
包含“柳活兒”的相聲段子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八大改行》莫屬?!栋舜蟾男小啡〔挠跉v史上的真實故事,其中雖然不乏藝術性的提煉加工,但原本故事的真實性還是有據(jù)可查的。主要內(nèi)容講的是每逢北京城有王侯辦喪事,全城上下要斷絕一切娛樂活動,所有藝人不允許動響器,前后八位靠著吹拉彈唱養(yǎng)家糊口的曲藝藝人走投無路,只能改了本行,做起了買賣營生,故稱“八大改行”。雖然改了老本行,但八位藝人還是憑著“唱”來招攬生意,他們愛唱,大伙愛聽,上邊不讓唱,就拿著擺攤賣東西做幌子偷著唱,賺多少錢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為了過過戲癮,雖然不敢動響器,但是也不能因此把嗓子荒廢了。
(二)“腿子活”
在相聲舞臺上,演員為了學唱或者模擬一段情節(jié),首先進行簡單化妝來區(qū)分角色,之后分包趕角兒,入戲表演,這種相聲段子統(tǒng)稱作“腿子活”。嚴格來說,“腿子活”屬于“柳活兒”的范疇,但二者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相聲演員只要張嘴開唱,哪怕只唱了一句,也叫“柳活兒”,另外“柳活兒”對演員的服裝扮相沒有規(guī)定,而“腿子活”要求演員學唱一出或者一折曲目,表演之前需要通過化妝來區(qū)分一下扮演的不同人物。
相聲表演隨著戲曲情節(jié)的演進而展開,捧逗兩位演員根據(jù)劇情需要分飾多角,且隨著劇情不斷跳進跳出,一會扮演劇中人,一會又成為相聲演員,并通過這種反差對比來制造笑料。
(三)“腿子活”相聲特點
1.逗哏演員扮演的戲曲角色不懂裝懂,而捧哏的演員往往需要具備較高的唱功,一來自己的唱段不能有絲毫馬虎,二來要不停地糾正逗哏演員每一句唱詞中層出不窮的錯誤,正所謂“三分逗,七分捧”由此可見一斑。
2.每當逗哏演員的戲詞出錯,捧哏演員予以糾正之后,兩人都會將戲詞或?qū)Π讖念^來過,以達到情節(jié)的連貫和完整。
3.原版戲曲往往人物眾多,但對口相聲只有兩人表演,所以往往一人分飾兩角甚至多角,兩人在不同角色間跳進跳出,會帶有較強的喜劇效果。
4.“結尾生硬,余味不足”是幾乎所有戲曲類相聲段子的通病。喜劇元素在情節(jié)發(fā)展之中已經(jīng)盡數(shù)發(fā)掘了,很難再結尾抖出更有分量的包袱,“戛然而止”也成了大多數(shù)戲曲相聲沒有辦法的辦法。
5.不懂裝懂的逗哏演員經(jīng)常串戲,順著捧哏演員的一句道白或者一句唱詞,串到其他戲上面,以達到喜劇效果。
6.逗哏演員常常進入不了角色狀態(tài),時而是戲里面的人物有說有唱,時而又成了戲外的旁觀者插科打諢,這種身份的不斷轉(zhuǎn)換是獲得喜劇效果的另一途徑。
7.與戲曲舞臺不同,由于相聲舞臺上沒有樂器配合,當一名角色上場時,需要由搭檔演員用嘴來學鑼鼓家伙為其伴奏,相聲俗稱“打家伙”。每當捧哏演員開唱之前,往往需要由逗哏演員“打家伙”,但逗哏演員多半是不懂裝懂,不但唱詞不會,連最基本的鑼鼓家伙點兒也是把握不準,從而鬧出許多笑話,所以逗哏演員“打家伙”之際,也成為了戲曲相聲中“抖包袱”最佳契機之一。
8.由于逗哏不懂裝懂,開唱之前,常常提出要和捧哏對詞,實質(zhì)是捧哏一句一句將唱詞陳述一遍,逗哏“學詞”的過程亦即“抖包袱”的過程。
四、戲曲元素在相聲中的意義
戲曲元素加入到相聲表演中,打破了傳統(tǒng)相聲中呆板、單調(diào)的表演形式,使相聲表演戲劇化、多樣化。而相聲中的“學唱”要求演員能夠逼真模仿各家各派的不同唱腔,既求廣度,又求精度,對相聲演員的唱功有著極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相聲藝術的受眾面廣,貼近百姓生活,戲曲元素的加入對戲曲藝術的傳播普及有著重要的意義。近些年我國傳統(tǒng)戲曲日漸式微,一些經(jīng)典曲目甚至一度失傳,經(jīng)過相聲演員將其挖掘整理出來,加上包袱笑料,編排到相聲中,傳統(tǒng)戲曲既得以傳承,又煥發(fā)出嶄新的生命力。相聲與戲曲的結合可謂相得益彰。
五、結語
相聲藝術的發(fā)展跨越了不同的時代,緊扣歷史脈絡,針砭時弊,嬉笑怒罵,一直以來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相聲與電視結緣,這對相聲藝術的普及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新世紀伊始,民間相聲團體喊出了“讓相聲回歸劇場”的口號,不但拓寬了相聲藝術生存發(fā)展的空間,更使得沉寂已久的戲曲元素重回相聲舞臺,“柳活兒”、“腿子活”、“太平歌詞”等諸多瀕臨失傳的曲藝形式又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以更富表現(xiàn)力的態(tài)勢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并廣受歡迎。事實證明,傳統(tǒng)曲藝在當今社會并非沒有市場,而是需要一代代藝術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將傳統(tǒng)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包裝、革新,來滿足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相聲溯源[M].上海:中華書局;2011:2,125.(第1版).
[2]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中華書局,2009:28.(第1版).
[3]薛永年.中國傳統(tǒng)相聲小段匯編[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290,438.(第1版).
[4]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769,810.(第1版).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