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炳
【摘 要】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是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適時把握時機,通過有效追問、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途徑加強信息意識的滲透和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信息意識;培養(yǎng);時機
信息意識是指客觀信息及相關活動在人腦中的能動反應,各學科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有不同特點。小學信息技術課的“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應著眼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主動運用信息技術去尋找解決方法,并知道獲取的路徑和使用的方法。就實際而言,現(xiàn)有教材、教師用書尚沒有明確的指導要求和教學建議,導致不少課堂教學在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上存在缺失。實際上,一方面,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應滲透在日常的教學中;另一方面,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中把握時機,通過有效方式,將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一、“乘勝追擊”:在有效追問中培養(yǎng)信息的獲取與運用意識
信息的獲取與運用是信息技術課堂的“常規(guī)動作”,但在教學的推進過程中,它是不會均衡施加影響的。教師可以適時通過有效追問來“乘勝追擊”,讓學生在互動中經歷語言描述、體驗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方法、歸納整理等過程,從而進一步強化信息的獲取與運用意識的培養(yǎng)。
【案例1】四年級上冊第2課《設置文本格式》
教學任務:學會Word中文字字體、字號、字形、顏色的設置與運用。
教師設計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森林里,小兔子獨自在家上網,被偷偷進來的壞人帶走了,它被帶走之前在電腦桌面上留下一個以“小兔子.doc ”命名的Word文檔。警察趕到小兔子家,點開文件發(fā)現(xiàn)一條重要線索,從而抓住了壞人。警察發(fā)現(xiàn)了什么線索,你來找一找。
接著,學生開始查找情境線索。實際情況是多數(shù)學生找不到線索。究其原因是“小兔子.doc ”中將“兇手是隔壁狐貍大叔”幾個字的顏色設置為白色,與背景融合,使學生誤以為無文字。這為信息獲取與運用意識的培養(yǎng)埋下伏筆。
這時,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有一名學生通過自主探索Word的“開始”選項卡,發(fā)覺能將白色文字選中設置成其他顏色,從而顯示線索。教師抓住時機請該學生到教師機上演示方法與過程:“選中換位符所在的行,改變字體顏色?!奔茨苷页鼍€索。其余學生在該方法的指導下學會了字體顏色的設置。至此學生對Word中字體顏色的設置已初步掌握。但很明顯,多數(shù)學生遇到問題時缺少主動探索獲取信息或運用方法的意識,教師通過適時追問那名主動探索的學生彌補。
師:當Word中沒有文字顯示時,是代表沒有文字嗎?
生:不是。
師:你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生:我想,這個文檔留有線索,我們卻看不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然后在Word選項卡中去找方法。我發(fā)現(xiàn),文檔中有向下左拐的標志,這是很特殊的地方。我用鼠標去試試,發(fā)現(xiàn)可以選中,然后將顏色改變就找到線索了。
師:非常棒!同學們,對于這名同學發(fā)現(xiàn)線索的經歷,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
師:同學們,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是等待別人找出解決方法,而是像這名同學那樣,先想想原因,然后再探索獲取方法,最后通過嘗試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才是應有的態(tài)度?!安檎曳椒ā@取方法、運用方法”是信息獲取與運用意識的體現(xiàn),我們應養(yǎng)成這樣的意識。
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互動情境,先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與體驗,這一過程能檢驗學生是否具有信息意識,同時也是信息獲取與運用意識逐步形成的過程。在學生找線索的過程中,教師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一些做法是對信息獲取與運用意識培養(yǎng)的示范,并進行有效追問,引導學生回答與討論,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小結,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意識。
二、“趁熱打鐵”:在比較體驗中培養(yǎng)信息的甄選與歸納意識
在課堂與生活中,運用技術獲取多種資源信息是常態(tài),這就需要提高學生的信息甄選與歸納意識,讓學生在對不同信息的體驗比較中,選取有用的信息。
【案例2】六年級上冊第7課《網絡小助手》
教學任務:掌握在線詞典的功能與特點及在線翻譯與本機翻譯(電腦安裝的本機翻譯軟件)的異同。
教學片段如下。
師: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在線詞典查尋了“折戟沉沙”的意思,你是用哪種在線詞典查的,查到的意思是什么?
生:我用的是百度詞典,意思是……
生:我用的是有道詞典,意思是……
生:我用的是新華字典,意思是……
師:用不同的在線詞典查同一個成語,經過比較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意思都差不多,但語言的表達不是一模一樣的。
師:這說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同的在線詞典對同一成語的解釋是基本一致的,但要得到最合適的解釋,還需要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和歸納,由此形成對該成語的最合適的解釋。
師:如果讓你比較在線翻譯與電腦安裝的本機翻譯軟件哪個好?你會怎么做?
生:先用電腦安裝的本機翻譯軟件翻譯,再與在線翻譯比較,然后判斷……我認為沒有哪個是更好的,在線詞典也是,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師:先有設想,再做比較,最后去判斷,這是同學們的想法,我很贊成。大家去試一試。(任務:本機安裝金山詞霸和名句翻譯)
……
師:現(xiàn)在你們已經運用本機翻譯軟件和在線翻譯完成了翻譯任務,對比后你覺得哪個比較好?
生:我認為用電腦安裝的本機翻譯軟件比較好,因為不用上網……
生:我認為在線翻譯比較好,因為可以實現(xiàn)多種語言之間互譯……
師:有不同的答案,這又說明什么?
生:不同的翻譯方法只有用了才知道哪個比較好……適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師:同學們,當我們面對各種網絡資源時,無須慌張,首先要根據(jù)自身的知識積累和具體情況,對資源進行合理的篩選與歸納,這其實就是信息的甄選與歸納意識,我們應當養(yǎng)成。
從上述教學片段看出,依據(jù)教材和教學用書的建議,有兩個任務:掌握在線詞典的功能與特點及在線翻譯與本機翻譯(電腦安裝的本機翻譯軟件)的異同。教師安排了三個比較體驗操作,第一個是初次比較體驗,查找一種在線詞典,具體不限。學生通過初次的比較體驗操作,初步形成對搜索結果進行篩選的意識。第二個是再次比較體驗后的甄選與歸納討論。教師通過追問及時引導學生去歸納自己信息甄選的意識與行為,得出用不同的在線詞典去查同一成語后,想要得出最合適的解釋,還需要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甄選和歸納。前兩次的比較體驗,促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信息甄選與歸納的重要性,逐步形成較強的信息甄選與歸納意識,教學任務基本達成。但這還不夠,教師第三個“趁熱打鐵”的操作是更深層次的比較體驗,通過繼續(xù)追問讓學生進行“在線翻譯與本機翻譯”的比較體驗,強化信息的甄選與歸納。每次比較體驗后,教師及時讓學生表達,引導學生感悟其重要性,促進學生信息甄選與歸納意識的養(yǎng)成。
三、“安營扎寨”:在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信息分享與傳播意識
信息分享與傳播是信息技術課堂應有的意識。高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但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合理利用這一特性,可以在合作完成任務中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分享與傳播意識,該方法切實可行。
【案例3】六年級上冊第5課《學習好幫手》
教學任務:學會軟件安裝,探究軟件功能。選用“成語游戲”“數(shù)獨游戲”“小學數(shù)學學習伴侶”這三個學習軟件。
教學片段如下。
師:誰能率先演示軟件的安裝?
(部分學生踴躍嘗試,但沒舉手的學生占多數(shù))
師:同學們很積極,請小組合作研究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全體同學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掌握軟件的安裝與學習呢?
……
師:請完成任務的小組成員來分享你們的經驗。
(請學生在教師機上操作演示,并分享經驗)
生:我們小組是每人先各自安裝1個軟件,最先成功的人把方法教給其他同學,最后大家都學會了。
師:除了分享軟件安裝的方法,還有其他的分享嗎?
生:我們還分享了“小學數(shù)學學習伴侶”等軟件的各種功能。
師:同學們通過合作學習、體驗探究,學會了軟件安裝,熟悉了軟件功能。在探究過程中,同學們分享各自的經驗,讓同組其他同學都能迅速掌握方法,并能通過教師機再次與全班同學分享,老師很贊賞你們的做法,希望你們能堅持這樣做,養(yǎng)成信息分享與傳播意識。
上述片段中,由于學習能力的差異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差異,少數(shù)能力強、會操作、勇于表現(xiàn)的學生積極舉手參與,但不會操作、學習不積極的學生占多數(shù)。顯然,根據(jù)高年級學生的特性,采用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是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的較佳途徑。
在合作學習模式下,生生之間的互助與探究使得教學目標的達成更高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行動,能分享,講方法,是信息分享與傳播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
沒有合作就沒有分享,沒有分享何來傳播?合作學習中,組內成員及組際之間的分享,加快了全體學生完成目標的進度,將培養(yǎng)信息分享與傳播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小組闡述經驗與做法后,教師切入總結,使學生明白這些做法是信息分享與傳播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且鼓勵學生堅持,有目的地讓信息意識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一般來說,教學時機往往在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等環(huán)節(jié)更容易顯現(xiàn)。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聽學生言、觀學生行,當契機出現(xiàn)時,應進行分析并有選擇地施策,將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永興小學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