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杰
@半個蘋果:最近奶奶身體不好,媽媽經(jīng)常到中藥店去給她抓藥。我真不明白,為什么中藥是抓來的,而不是買來的呢?
建議你下次和媽媽一起去中藥店,你會看到藥劑師把處方放在柜臺上,手里拿著戥(děng)子,到身后的藥柜上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小抽屜里去取藥。如果是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藥劑師,他一看是幾,在小格子里用手一抓,用戥子一量,準是幾克。
為什么是“抓藥”而不是買藥,其實來源于一段歷史。唐朝藥王孫思邈經(jīng)常外出采藥,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藥材,他就不畏艱難困苦地去采集。有時會進入深山老林,有時要攀登懸崖絕璧,有時需穿越河川峽谷。因為采的藥材很多,它們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雜放在一起。為了便于分類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在圍身上縫制了許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種藥材,就裝到一個小口袋里,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次,孫思邈來到一個村莊,忽然聽到一陣狗叫,只見一個女子躺在地上,嘴里不斷發(fā)出痛苦的喊聲。原來這個女子的小腿被狗咬傷了,鮮血直流。他急忙從圍身口袋里拿出一種藥來,給女子敷上。不大一會兒,血止住了,疼痛也減輕了許多。孫思邈就是這樣,采藥走到哪里,行醫(yī)治病到哪里。他給病人診斷后,就從口袋里拿出藥來,因為藥物不需要很多,總是從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所以人們就稱其為“抓藥”。
后來在中藥店里,為了使眾多藥物不易混雜,更便于分類取藥,店主也仿照藥王的辦法,將藥柜內(nèi)做成一格格的小抽屜,小抽屜里再隔成三個或四個方格,來貯藏放置各種藥材。小抽屜的外邊寫上中藥名稱,以便記取,免于混淆。
直至今天,患者或家屬到中藥店仍然說“抓藥”而不說買藥,既是傳統(tǒng),也是寄托著對藥王治病救人的尊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