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北京國子監(jiān),五場講座吸引了近千名國學愛好者前來聆聽,有年輕人結伴而來,有父母帶孩子一早趕來,有外地國學愛好者專程前來,還有許多外國留學生慕名而來。
國子監(jiān)大講堂是第六屆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國學文化節(jié)的重頭戲。國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周桂鈿、陳來、樓宇烈、張立文、陳祖武,相繼在此設壇授課。
與市場上大部分中小型國學培訓機構將國學的范疇進行壓縮和窄化甚至輸出“偽國學”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大師講壇上聽國學,更可以正本清源。
是文化還是學術
“在古代,‘國學指的是‘國家設立的學堂,比如太學、國子監(jiān)等。”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說,而現(xiàn)在所說的“國學”概念,產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
“當時,受西學的沖擊,很多中國本土的文化,都加個‘國字來加以區(qū)分。比如說語文,我們叫‘國文,或者是‘國語;我們的武術叫‘國術;我們的繪畫叫‘國畫;我們的醫(yī)學叫‘國醫(yī)。”
“籠統(tǒng)來說,‘國學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痹跇怯盍铱磥恚瑖g、國醫(yī)、國畫、國語,都可以包含在國學的大概念里面。
持此一觀點的,還包括近代著名學者胡適。
胡適在《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中說:“國學在我們的心眼里,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
不過,對于國學,一直以來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有學者認為,國學特指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其范圍要小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比如章太炎把國學稱為“中國獨有之學”,這里的“學”是學術的意思。
馬一浮則把國學更精準地定義為“六藝之學”,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的“六藝之學”。他說:“此學不是陳舊呆板的物事,是活鮮鮮的,不可目為骨董?!?/p>
周桂鈿認為:“國學是約定俗成的概念,也可以說是‘中國學的簡稱,外國人稱之為‘漢學,因為多數(shù)是漢字典籍?!薄啊膸烊珪依酥袊鴥?yōu)秀文化的主要內容,可以說是國學的主體部分?!?/p>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這樣定義“國學”:“我國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文字學等?!边@也是比較通用的一種解釋。
無論是廣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說還是狹義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說,毋庸置疑的是,國學是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逐漸積累沉淀而成的寶貴財富,博大精深、充滿智慧。
國學之“道”
2017年夏,一則“父親醉心國學,幼童騎牛上學”的新聞引發(fā)社會熱議。
成都一位名叫李里的父親,平時醉心國學,為了讓三歲的兒子學好國學,特意讓孩子騎牛去幼兒園,一路上背誦“牧童遙指杏花村”等古詩詞。這位父親表示,傳統(tǒng)文化應該貫穿到衣食住行當中,自己此舉是在踐行國學,而非炒作。
“騎牛讀詩”就是踐行國學?如此理解國學未免失之偏頗。但不可否認,像這位父親一般的做法,并不鮮見。
熱愛國學,正確的“姿勢”應該是什么?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認為,學習國學更重要的是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了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融會的過程。如果從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來看,“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價值,培養(yǎng)人格操守,如何安身立命”。
“國學的精髓,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概括?!敝芄疴氄f,“國學是非常龐大的文獻資料與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文以載道,這些典籍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的‘道。我們讀這些典籍,能從中體會出‘道來?!?/p>
在周桂鈿看來:“國學精神的精華包括天人合一、實事求是、仁義之道、為政以德、和而不同、是非之辨、浩然正氣、尊師重教、自強不息等。”
周桂鈿特別推崇“國學最優(yōu)秀的內容乃是政治智慧”這一觀點。他認為,國學中的政治智慧所蘊含的大一統(tǒng)思想、愛國思想等,使中國形成了數(shù)千年來連續(xù)不斷的大一統(tǒng)歷史。這種歷史功績,讓國學成為世界罕見的文化瑰寶,彌足珍貴。
從董仲舒提出大一統(tǒng)思想開始,這一觀點便熔鑄在民族精神之中。南宋詩人陸游80多歲時,仍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故土,臨終之際寫下絕筆名篇《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p>
周桂鈿回憶,在他讀小學時,一次讀到“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頓時深感震撼:“作為中國人就應該對國家有所貢獻,就應該讓國家強大起來。”
“可以說,從漢代之后,中國歷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視統(tǒng)一。國家只有統(tǒng)一,人民才可以安居樂業(yè)。像陸游這樣的詩人,唐宋明清都可以找出一大批來?!敝芄疴氄f。
大家薦書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當代國人應該以什么樣的精神理念來面對這些傳統(tǒng)文化?
在國子監(jiān)大講堂10周年大師講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祖武提出:“對待傳統(tǒng)文化得有三種基本精神:繼往開來的精神、科學揚棄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精神。”
哲學家張岱年認為:“一個民族應該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這樣的民族才有希望。如何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呢?那就必須對于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有所認識。研究國學,意在增強民族的自我認識?!?/p>
國學博大精深、卷秩浩瀚,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國學書目,亦是擺在國學愛好者面前的難題。
也許量不在多,只要讀的人多了,國學普及教育自然就能夠潤物細無聲。
梁啟超曾經擬了一份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包括“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并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梁啟超說。
史學泰斗錢穆根據(jù)自己的切身體會,精選了9本國學書推薦給國人。他說:“我們當知中國文化,本不是一個人一家派所建立的。至少我是得了這幾部書的好處。”
錢穆推薦的9本書,分別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和《傳習錄》。
樓宇烈推薦給中學生的國學經典書目,是《古文觀止》《大學》《中庸》,“這些東西不一定要背,有興趣的,感到有意思的、對自己胃口的,那就去背。不需要千篇一律。不要有標準答案”。
小學生可以讀《千家詩》《三字經》和《弟子規(guī)》,樓宇烈說:“《千家詩》的詩里有情有景,一些詩還有曲子,唱一唱,有情趣?!?/p>
在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中,周桂鈿首推《孝經》。作為十三部經書之一,《孝經》篇幅不足2000字,卻對兩漢以來古代中國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孔子曾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教字的左邊就是‘孝,說明教育是從孝道開始的,少兒教育應自孝始。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善孝為先是對的。教育應以孝為首?!敝芄疴殢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