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突出地域文化的表達,重視景觀文化元素與城市環(huán)境的和諧關系,有利于展現(xiàn)城市的文化底蘊,提升景觀的文化品位。本文以江蘇濱??h玉泉河景觀工程設計為例,分析探討如何將海濱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濱水景觀設計當中。
關鍵詞:濱水景觀;海濱城市;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81
引言
濱水景觀是城市的綠肺,是難得的資源和風景線,為城市中生活的人群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濱水景觀融合了城市與自然的多方面功能:在城市功能方面,將文化性、娛樂性、服務性等導入濱水景觀空間內,以帶動空間的活力;在自然生態(tài)功能方面,對緩解供水需求、防洪保護及生態(tài)修復等具有顯著的作用[1-2]。景觀中的文化內涵和品味代表著城市的形象,將城市中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文化元素挖掘和提取出來,應用于濱水景觀設計中,使之更具地域特色、文化性和認同感[3]。本文以江蘇濱海縣玉泉河景觀工程設計為例,分析探討如何將海濱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濱水景觀設計當中。
1 工程概況
本項目位于濱海縣濱海港月亮灣小鎮(zhèn)中心地帶,南至古黃河路,北至漁港路,南北長約1km,東西寬約210m,面積19.2萬m2。兩側道路各7m寬,道路外側21m景觀帶。場地自北向南原有塘、溝貫通,現(xiàn)狀坑塘無水體交換,整體水系不連通,地勢低洼,以農田、水生植物等為主。場地東側原土堤目前仍貫通使用。玉泉河的貫通還承擔周邊新建道路的排水需要,并作為翻身河漁港與靈龍湖的溝通載體。
2 設計理念
方案貫徹了“海綿城市”、“低碳城市”、“綠道”等設計理念,始終保證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先行,并在場地中增加休閑休憩、健身活動、親近自然等多種功能,促進城市與自然的交融,旨在將玉泉河兩岸打造為“港城的門戶生態(tài)廊,小鎮(zhèn)的休閑風光帶”。
2.1 生態(tài)為先——最大保護與最小干預
新開河道的設計最大限度保護了現(xiàn)狀植被,通過保護更好地實現(xiàn)景觀效果。就地的填挖堆放設計,結合了筑堤、造景的需求,以最小干預的方式獲得最大的景觀效果提升。
2.2 以人為本——市民的體驗與參與性
結合生態(tài)綠城建設和周邊市民游憩的需求,設置了多種游憩功能,使市民能最大限度地參與其中。多種游憩體驗方式,步行、騎行、游船、運動、娛樂、休憩等的結合,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體驗感。
2.3 文化為“魂”——海洋文化主題場景記憶
以海邊生活為故事藍本,以“航”、“漁”、“歸”三個主題段落,構成主要的故事脈絡。網(wǎng)羅海洋元素,充實故事內容。
3 設計思路
3.1 設計主題
以“航”、“漁”、“歸”三個海邊生活段落主題,搭建主要的故事框架。搜集和挖掘海洋文化元素,把描寫閃耀濱海的詩意篇章濃縮在這1km的玉泉河濱水景觀之中。
3.2 景觀結構
從“漁網(wǎng)”中提煉出圖案,以此勾畫出基本的道路流線,形成網(wǎng)狀的平面骨架。根據(jù)分段主題,相應地融入船帆、波浪、貝珠、魚蝦、船塢、漁港、礁石等海洋元素,成為主題鮮明、內容翔實的景觀布局。
3.3 道路系統(tǒng)
通過道路系統(tǒng)布置,達到“慢行、漫游、慢生活”的目標。慢行系統(tǒng)貫穿南北,以5m的健身綠道、2.5m的休閑步道和1.2m的生態(tài)棧道組成。水上游覽線路全線貫通,保障了滯洪濕地游覽和生態(tài)的完整性。汀岸路、曲水路的路旁綠化結合了綠道和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用2.5m的透水鋪裝打造人行道,以綠化設施帶隔離車行和人行。
3.4 景觀色彩
在道路系統(tǒng)和鋪裝場地的基調下,玉泉河的碧水、植物軟景及景觀小品為園區(qū)增添多樣的色彩。春季,海棠、櫻花、薔薇競相開放、爭奇斗艷;夏季,枝繁葉茂,亭亭如蓋;秋季,紅楓、銀杏、櫸樹葉片轉黃、片片墜落;冬季,河邊蘆花柔軟潔白、隨風而舞。四季的色彩就在春粉、夏綠、秋黃、冬白中交替變幻,周而復始。
4 景點設計
全園分為“航”“漁”“歸”3個景觀段落,玉泉河將它們緊密串聯(lián)在一起,猶如長幅畫卷一般,長而不冗,繁而不亂,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4.1 “航”主題段
與古黃河路相接處是園區(qū)的起點,也是故事的開篇,景點描繪出航捕撈時“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的畫面。古黃河路與曲水路交叉口處是主入口廣場,利用漁船行進時形成的波紋打造出地面鋪裝和流線型花壇,行走其上仿佛置身大海之中。錯落的帆形打造出“千帆競渡”的熱鬧場面。汀岸路一側,草地上的“魚群”雕塑和上下穿行的“海浪”鋪裝廣場,都暗示著乘風破浪帶來的美妙和刺激。
4.2 “漁”主題段
“漁”主題段是園區(qū)的重點段落,講述出海時遇見的海上美景和海中瑰寶。此段強調了與水為友的彈性設計,應用挖填方就地平衡原理,河道中設置生態(tài)綠島,陸地中布置礫石淺灘,以簡潔的曲線模擬出魚蝦形態(tài),網(wǎng)狀的生態(tài)棧道蜿蜒其中,一幅魚蝦滿倉的景象。棧道上穿插布置特色廊架、聽風塔,為生態(tài)美景增色不少。水邊廣泛種植適應季節(jié)性洪澇的鄉(xiāng)土植被,樹立“鶴鳴九皋”雕塑群,形成“綠環(huán)水,水圍綠”的景觀特色,也使玉泉河岸成為“蘆葦叢生、雀鳥棲息”的生態(tài)濕地?!皽婧J柏悺惫?jié)點,位于玉泉河與觀海大道的相交處。相互交織的通道勾勒出貝殼的形狀,形成了獨特的臺坡綠化,像是一個個地景藝術品?!柏愔椤苯ㄖ?、兒童游樂場完美地鑲嵌其中,像是閃著不同光澤的海中明珠。卵石廣場、陽光草灘滿足游客入口通行和休憩,暢然自得。
4.3 “歸”主題段
醉月路節(jié)點營造的是滿載而歸的漁船停泊在港灣時,月色朦朧,靜謐和諧的氛圍。此處以詩造景,借王維《山居秋暝》中的詩句形成多個景點,彼此相連,完美融合。月下青松、石上清泉。月光下,種植了郁郁青松,清影流長。寫意平臺上散布著點點噴泉,石上清泉,厚重而靈巧。泉水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碧玉一般。歇春塢復制了翻身河漁港獨特的U型水岸線條,或組成遙遙相望的的水上平臺,或變?yōu)榍鄣男蓍e步道穿梭在海棠花林間和碧水之間。岸邊設置“蓮動漁舟”游船碼頭,游船從田田的荷葉中劃出,掀翻了無數(shù)晶瑩的水珠。海棠樹陣間可見影影綽綽的浣衣亭,按雨水花園的理念設計,漁網(wǎng)和沙漏的結構組成了充滿野趣的景觀亭。
休閑廣場、健身場地、籃球場靠近住宅區(qū)布置,滿足了不同人群的活動需要,也豐富了公園場地的多樣性。在醉月路和漁港路之間,鋼結構拱橋橫跨東西兩岸,圓形橋拱與水面交映,像月亮一般圓潤美麗。澄澈的河水,岸邊的礁石,水面的霧氣,與拱橋組成了一幅真實的山水畫,也為海邊故事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5 結語
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突出地域文化的表達,重視景觀文化元素構成與城市環(huán)境的和諧關系,有利于展現(xiàn)城市濃厚的文化底蘊,提升景觀的文化品位。本案例充分利用海濱城市的海洋捕撈這一地域文化特色,通過雕塑、植被、道路、景觀亭、拱橋、色彩等景觀要素的巧妙搭配,完美地將“航、漁、歸”3個主題融入濱水景觀設計中,圓滿完成設計任務。
參考文獻
[1]李春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生態(tài)理念與材料運用[J].農業(yè)與技術,2015,35(22):144.
[2]劉月琴,林選泉.城市濱水帶游憩規(guī)劃設計——以上海浦東張家浜為例[J].中國園林,2006,22(2):25-30.
[3]程麗穎.城市濱水景觀與文化元素構成的關系[J].改革與開放,2010(18):182.
作者簡介:沈春玲(1980-),女,浙江淳安人,園林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