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摘 要:巨峰葡萄的栽培是葡萄栽培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巨峰葡萄的栽培中,部分種植戶為使巨峰葡萄的產量加大,不惜使用激素、過早采摘等手段,致使巨峰葡萄的品質嚴重下降。因此,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出巨峰葡萄生產的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從而提高巨峰葡萄的生產質量。
關鍵詞:巨峰葡萄;提質增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2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036
巨峰葡萄是一種雜交的品種,其來源于美洲和歐亞,并具有果粒飽滿、產量高、適應力與抗病能力強等特點。在葡萄的栽培種植中,巨峰系品種的葡萄占有巨大比例,因此,巨峰葡萄的種植,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提質增效栽培技術,以提高巨峰葡萄的生產質量。
1 基本推廣效果
在巨峰葡萄園提質增效栽培技術實施前,巨峰葡萄種植園早采果、激素濫用、管理不當等現象十分嚴重,雖然巨峰葡萄的產量因此增加了,但品質卻是大大下降了,對果實色澤的充盈程度產生了影響,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降低,巨峰葡萄出現大量裂果、落果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巨峰葡萄的對外銷售。尤其到了陰雨天,落果、爛果現象更加嚴重,致使巨峰葡萄的種植戶損失巨大。
在巨峰葡萄示范區(qū)域的推廣中,重點示范合理修剪、肥水適當、套袋、提高質量等技術的培養(yǎng),加強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嚴格控制巨峰葡萄的產量,對果實的外觀、品質進行大幅度提高。從而使巨峰葡萄在市場中的售價有效達到提升,使巨峰葡萄的售價已經達到4元/kg,是提質增效栽培改革前的3倍以上,真正提升了巨峰葡萄的生產質量。
2 主要的栽培技術
在夏天時,主要對巨峰葡萄種植進行摘心、抹芽定梢等手段,調節(jié)樹的形態(tài)、增強花芽和坐果的分化。對于抹芽的調節(jié)應根據其數量、新梢的長勢、養(yǎng)分等做出有效的定梢,從而增強架面的通透與采光性。在冬天,種植戶應進行合理的剪裁,以長梢的修剪為主,以短梢修剪為輔。應根據樹勢的強弱程度來決定樹枝的剪裁,對于長勢較強的樹枝,應多保留,對于長勢較弱的樹枝,應少保留,充分促進其良好生長。
3 提質增效栽培技術實施的有效手段
3.1 精心修剪
萌芽階段,應抹除無用的不定芽,將健壯的芽留下,巨峰葡萄很容易落果,前期應多留梢,使營養(yǎng)能夠均衡供給。坐果后再對過密梢進行疏除,在抹芽定梢之后,要留取一個新梢,當新梢長到一定程度時,約20~30cm時,要及時進行理順,使新梢在架面的分布上能夠均勻。在開花前期的6d左右,應在花序以上留4~5片大葉摘心,使養(yǎng)分能夠集中供應,有效遏制巨峰葡萄的落花落果情況,果穗下方的副梢應全部去掉,上方的副梢應留下一片葉摘心,以抑制其生長的速度。為保障果穗生長發(fā)育的正常,每個穗果應保障有效葉片的數量為15~20片。
3.2 花果管理
在種植時,應依據新梢的長勢情況而確定果穗的選留,在開花前的7d對果穗進行有效疏剪,多數情況對于弱枝與延長頭不留果穗。對于強枝,一般情況下留1~2個果穗,中等枝留一個果穗,剩余的果穗全部疏除,使巨峰葡萄的產量控制在1600~2000kg/667m2。在花序分離的階段,對于果穗應去掉副穗、促使果穗呈現圓柱形的發(fā)展態(tài)勢。
3.3 平衡施肥
對于巨峰葡萄的施肥情況,通常以9月下旬為最佳,根據巨峰葡萄對肥水需求的規(guī)律,每年進行3~4次的追肥灌水。在早期萌芽階段,應以氮肥灌溉為主,并利用追肥進行透水。在花期期間,應進行嚴格的控水,禁止由于新梢的生長茂盛,而影響坐果的生長。根據巨峰葡萄對水的需求,配備相應的施肥手段,對于施肥的次數,應有嚴格的控制,避免過度施肥帶來的隱患,平衡施肥,以達到促進巨峰葡萄良好生長的作用。
3.4 病蟲害的防治
具有危害性的蟲害有蚜蟲、白蟻、果蠅、星天牛、紅蜘蛛等,其引起主要病蟲害有葉斑病、白粉病等。這些病蟲害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巨峰葡萄的生產,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其產量的擴大。因此,在巨峰葡萄種植的生長期間,應注重對于各種病蟲害的防治,充分觀察植物生長中出現的狀態(tài),并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解決,使用殺蟲的藥物。
3.5 套袋
果袋的規(guī)格是具有一定規(guī)范性的,應在果實直徑大概3cm的位置進行套袋,在套袋之前,應將泡沫網袋放入藥液中浸泡1min,而后將套袋曬干,再套住果實,最后套入薄膜袋。在套袋時要注意將袋口貼近果炳,并在套袋的底部留下2個小孔,最后應繩子緊緊扎起。
成齡巨峰葡萄園提質增效栽培技術對于果實的質量好壞,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巨峰葡萄質量的大幅度提升,改善落果落花等現象,確保巨峰葡萄的長勢正常。種植戶應積極利用提質增效栽培的技術手段,有效觀察植物的生長,確保巨峰葡萄在生長過程中的健康發(fā)育,有效避免濫生產的情況,使巨峰葡萄能夠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并收到良好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陳錄安.巨峰葡萄豐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4,31(12):1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