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摘要:肖邦的藝術歌曲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在國內音樂學院中也是鮮為人知。國內外學界很少有人系統(tǒng)研究整理肖邦藝術歌曲,國內也只有少數(shù)學者針對肖邦個別的藝術歌曲展開論述,沒有一本完整的翻譯成漢語的版本。筆者在肖邦音樂大學學習期間,搜集、整理了國內外有關肖邦藝術歌曲的研究資料后發(fā)現(xiàn),肖邦藝術歌曲的研究遠遠滯后于肖邦其他體裁作品的研究,但它的藝術價值、聲樂價值以及精神內涵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值得推廣,于是著手用漢語言翻譯了肖邦整本的藝術歌曲,以期更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肖邦藝術歌曲的聲樂價值,為聲樂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后來者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肖邦藝術歌曲 漢語言譯釋 聲樂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1-0008-04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其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時間大致是從1829至1847年間,在肖邦逝世十年后,他的好友胡里安·豐塔納出版了肖邦藝術歌曲最早的版本《弗雷德里克·肖邦歌曲集》,之后又有維也納、德國等版本。2012年4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肖邦鋼琴作品全集》36歌曲,是由當今世界上肖邦研究權威揚·艾凱爾先生編訂的波蘭國家版,傅聰先生寫了序,稱之為正本清源的版本。全本收錄了肖邦18首藝術歌曲,分波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有中文的演唱注釋、版本注釋(介紹了底本、??保?,為中國人演唱肖邦藝術歌曲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但遺憾的是歌曲沒有中文翻譯。
對于肖邦藝術歌曲的數(shù)量一直以來是有爭議的,《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羅列了20 首歌曲的曲名及相關信息;于潤洋先生在《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寫到肖邦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19首附鋼琴伴奏的歌曲①,也有些國內外的學者認為是17首。筆者重點研究的是波蘭國家版的18首肖邦藝術歌曲。
筆者在肖邦音樂學院學習之前就接觸到了肖邦藝術歌曲,在國內查閱到的音像資料分別是1999年8月,為紀念肖邦逝世150周年DG公司出版發(fā)行肖邦作品全集第九卷肖邦藝術歌曲全集(19首),女高音茨梅特卡,鋼琴馬爾蒂努;西曼國際唱片屬下之分公司“拿索斯國際(遠東)唱片公司”發(fā)行的(19首)F.肖邦:歌曲,奧爾加·帕西契尼克演唱,娜塔莉婭·帕西契尼克鋼琴伴奏;波蘭肖邦學會(NIFC)發(fā)行,男中音馬里烏什·克列強(Mariusz Kwiecien)、演唱女高音亞歷山大·庫爾扎克(Aleksandra Kurzak),鋼琴尼爾森·谷納爾(Nelson Goemer);②土豆網上搜到19首肖邦藝術歌曲(罕見男中音與鋼琴版)康拉德演唱,尤金鋼琴伴奏,還有一個爵士版本的演唱版。筆者在波蘭買到的版本是波蘭DUX公司出版的專輯“最好的肖邦”中的女高音:Teresa Zylis-Gara,鋼琴Waldemar,男中音Adam Kruszewski, 鋼琴Ella Susmanek,女中音Ewa Podles,鋼琴Garrick Ohlsson分別唱了五首肖邦藝術歌曲;以及最近上傳到優(yōu)酷網的肖邦藝術歌曲全集(19首),女高音艾琳Erin Mcomber,鋼琴馬修·斯曼Matthew Weissman。
肖邦對他的藝術歌曲如掌上明珠一樣珍重,是有歷史考證的。19世紀后的歐洲,伴隨啟蒙思想家對人的本性與價值的尊重以及法國大革命的沖擊,貴族政體趨向沒落,新興資產階級性的贊助取代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音樂沙龍或私人音樂會盛行。在這種情勢下,人們的審美意識發(fā)生了變化,器樂需要聲樂配合表演,大部頭的交響樂和歌劇呼喚音樂家投身創(chuàng)作參與,此時正是音樂家“日進斗金”的最佳時刻。肖邦的朋友、社會名流甚至他的老師埃斯納爾教授,都力勸他投身到大部頭的交響樂和歌劇中去,可他卻固執(zhí)地醉心于他的那單純的藝術歌曲,愛不釋手。肖邦對他的藝術歌曲的特殊鐘愛溢于言表,并不下于他的器樂體裁,肖邦藝術歌曲的價值也并不遜色于器樂。
一、國內學者對肖邦藝術歌曲的譯釋
(一)肖邦藝術歌曲的國內翻譯文獻
國內學者翻譯了五首肖邦的藝術歌曲,廖乃雄著《鋼琴詩人—肖邦》從不同作品體裁入手,其中對《少女的祈禱》《戰(zhàn)士》《落葉》《哀歌》這四首藝術歌曲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少女的祈禱》《哀歌》有完整的簡譜歌譜,《戰(zhàn)士》四段歌詞完整翻譯、《落葉》只翻譯了最后一段歌詞;于潤洋先生在《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一書中重點分析了兩首藝術歌曲,分別是第九首《落葉》和第十七首《旋律》,作者介紹了肖邦藝術歌曲的概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詳盡分析了《旋律》和《落葉》兩首歌曲,翻譯了歌詞;邵義強著《浪漫派樂曲賞析》中只介紹了《少女的愿望》并翻譯了歌詞,這些為后人了解肖邦藝術歌曲提供寶貴的參考。但從這些介紹肖邦藝術歌曲的書和音像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歌曲曲名的翻譯和歌詞的翻譯都有不同,有的甚至差別很大。如《落葉》有譯為《墳墓的贊美詩》有譯為《挽歌》;《旋律》有譯為《山上沉重的十字架》,歌詞的英文翻譯也有不同的版本。
(二)翻譯肖邦藝術歌曲的心得體會
初涉翻譯肖邦藝術歌曲,忐忑之情難以言表。在查閱了大量波蘭語翻譯文獻后發(fā)現(xiàn),我國最早對波蘭文學介紹的是魯迅。③他在《摩羅詩力說》里論述了和肖邦有關的兩位詩人密茨凱維奇、克拉辛斯基,另一位和肖邦關系密切的維特維茨基沒有介紹,肖邦為他的10首詩譜了曲;其次是扎列斯基3首;密茨凱維奇2首;與其余作詞者各合作1首,分別是奧辛斯基、波里亞和克拉辛斯基以及附錄《瑪祖卡》的作者麥切尤烏斯基。肖邦選取詩歌譜曲時并沒有在意詞作者的身份,也會根據(jù)歌曲需要對詩詞進行改動。詩人們的情愫加上肖邦這位著名音樂大師的情懷,似乎只有在暗夜里才能感受體味。在翻譯他的作品時,筆者常有許多莫名的惆悵與困惑,理解大師的情愫不易,恰當翻譯出他之心曲更難,尤其是將轉譯的英文再譯成漢語言。
譯文講究“信、達、雅”。翻譯此作,達到“信”或“達”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追求“雅致”,這就需要譯者真正讀懂肖邦,或曰“心讀肖邦”,因為肖邦不僅僅是一位音樂大師,世人都能感受到這位鋼琴詩人內心的激情四射。如在翻譯他的附錄《瑪祖卡》時,很難想象在那個戰(zhàn)火燃燒的年代,他仍有一顆恬靜溫和的心,那個多愁善感的、近乎癡狂的鋼琴手在黑白鍵中闡述自己的生活。捷克人與波蘭人在反抗侵略所凝成的戰(zhàn)斗友情,在他的音符跳躍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瀟灑自如若不是譯者有一定的歷史知識是很難體會他歌曲的要義的,更不要說如何準確地體現(xiàn)作者復雜的思想情感了。endprint
肖邦是孤獨的,但筆者并不認為這是他的悲哀,在他的《愿望》《信使》《戒指》等作品中我能強烈的感受到他對情感的無奈,同時又向往著生活的美好未來。正是這種矛盾的人格情愫反映在作品中,讓筆者在理解他的歌曲時往往產生了諸多猶豫。
在歌詞的尾部他喜歡用復現(xiàn)排比的手法來強調他的樂章,然而,譯文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作者思想的不斷升華,要想體現(xiàn)這一升華的思想,有時是需要在譯文中加以變通的,因為要符合中國的語言邏輯和歌唱語言。這對筆者這個初試歌曲翻譯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無奈時只好求得“信”的復現(xiàn),而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雅”則是可遇不可求了。
通過譯文讓筆者加深對肖邦的認知與理解,也許只有在人們聽到《士兵》音樂的時候,才會真正體會到他生命中存留的不僅僅是憂愁、憤懣,更多的是一個在戰(zhàn)場上視死如歸的勇士吶喊,好似在暗夜里送給人們的縷縷陽光,不把熟睡的人們喚醒之心不甘。
二、肖邦藝術歌曲的聲樂價值
(一)肖邦藝術歌曲的演唱賞析及其藝術價值
肖邦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適用范圍比較廣泛,適合于男女聲不同聲部的學習者或歌手演唱,歌唱家們也常常進行移調處理,縱觀肖邦藝術歌曲的音像資料,分別有女高音、女中音、男中音,演唱的水平各有千秋,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肖邦藝術歌曲在他們的演繹下可謂是美不勝收,令人回味無窮。
如女高音茨梅特卡輕柔,奧爾加·帕西契尼克優(yōu)雅,艾琳Erin Mcomber的生動,女中音Ewa Podles意大利式的規(guī)范,男中音康拉德天鵝絨般的色彩,Adam Kruszewski戲劇男中音的輝煌等,都會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女高音茨梅特卡和男中音康拉德的演唱可圈可點和鋼琴伴奏配合的天衣無縫。這些歌唱家們把肖邦那杜鵑啼血般的旋律,痛徹心扉的悲婉,飽含淚水的深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禁會想起詩人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相信只要聽過肖邦藝術歌曲的人必定會終生難忘。在音樂史上不乏抒發(fā)感傷情懷的名作,但似乎沒有人能寫出肖邦的那種哀婉凄絕,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肖邦在這些藝術歌曲中訴說的情懷幾乎是任何樂器都無法企及的,他的鋼琴伴奏寫出的是一種質樸與和諧,沒有任何的炫技,完全是和聲樂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常有人說肖邦是為鋼琴而生的人,他的鋼琴作品可謂讓人“驚艷”,他的《夜曲》、練習曲《離別》就被它們優(yōu)美的旋律和聲吸引,真是讓令人如癡如醉,因為從來沒有器樂曲這么吸引筆者,后來筆者把這兩首曲子都彈了下來,可見肖邦藝術作品的魅力,沒有任何歌詞,卻能用優(yōu)美的旋律,和聲打動人。和肖邦同時代的鋼琴大師李斯特也寫了很多藝術歌曲,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譯注了《李斯特歌曲選》,錢仁康先生也譯注了《李斯特藝術歌曲精選》,雖沒有在國內的音樂學院遍地開花,但也是一枝獨秀,遺憾的是肖邦的藝術歌曲成了少數(shù)人塵封的記憶。其實在當時的波蘭、法國等地,肖邦的藝術歌曲已經廣為傳唱,李斯特非常喜歡肖邦的藝術歌曲,他選取了肖邦藝術歌曲中的《愿望》《春天》《戒指》《喜宴》《我親愛的》《未婚夫》改編成了鋼琴小品,李斯特在論肖邦一書中寫到:“肖邦的創(chuàng)作注定要在悠久的年代里給各國人民帶來歡樂、慰藉和幸福的情緒,而這種情緒都是由充滿了悲切、困惑、堅定、信賴等精神的藝術創(chuàng)作所孕育的?!雹苡纱丝梢娦ぐ钏囆g歌曲的藝術價值。
(二)肖邦藝術歌曲的聲樂價值分析
肖邦藝術歌曲的聲樂價值是多方面的。其一,肖邦藝術歌曲的音域并不寬,18首藝術歌曲最低音到小字組的b,最高音到小字二組的ba2,男中音和女高音常用移調的方式來演唱,這是一本非常好的聲樂教材,尤其是用于男高音的訓練,因為這段音域非常適合男高音中級階段的訓練。雖然迄今為止都沒有男高音演唱肖邦藝術歌曲的專輯,但隨著教材的問世,肖邦藝術歌曲的普及,相信會有更多的有識之士選用。
其二,雖然肖邦是以鋼琴創(chuàng)作聞名于世的,但他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一樣是不同凡響,充滿了風格獨特的波蘭民族、民間的音樂元素,旋律既優(yōu)美舒緩又跌宕起伏,既自然淳樸又溫婉華麗,既憂郁悲情又充滿力量,把兒女情長和家國情仇的民族大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旋律對聲樂演唱是很有挑戰(zhàn)性,它不僅需要歌者的演唱技術能力,更需要歌唱者深厚的藝術的功底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大家從艾琳Erin Mcomber肖邦藝術歌曲音樂會的演唱視頻中可見一斑。如她在演唱《喜宴》時的生動表演真可謂讓人眼前一亮,舉手投足間的細微動作就把歌曲的情境展現(xiàn)出來,俗話說能把小歌唱大才是最高境界。由此可見肖邦藝術歌曲值得挖掘、探討、學習的地方之多。
其三,肖邦藝術歌曲非常強調歌唱性和藝術性,符合歌唱心理和歌唱機能的發(fā)聲特點,適用于訓練聲音的通、松、亮和良好的氣息控制,音色和力度的變化調節(jié)能力等,這樣才能把歌曲細膩的情感表達的真實、到位。
其四,肖邦藝術歌曲的變化音、裝飾音很多,轉調也比較頻繁,18首歌曲中只有《喜宴》沒有變化音和轉調,其他歌曲中非常普遍,難點的裝飾音有《不想見到你》的回音、《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第8小節(jié)的顫音,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⑤整本肖邦藝術歌曲對歌唱者視唱練耳的水平要求很高,尤其是對中國學生。筆者最近看到一位在肖邦藝術大學學習的同學發(fā)來的一條視唱,其節(jié)奏之難調性之復雜變化音之多令人咋舌,深感國內大多數(shù)音樂學院差距的巨大。
(三)肖邦藝術歌曲的普及與傳播
如果在音樂學院中普及肖邦藝術歌曲,其意義不言而喻,障礙就是波蘭語,但作為普及來說不妨就從我們自己的母語開始,這樣才會有更大意義的普及。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些意大利歌曲往往都是從我們自己的母語開始來認識并記住這些旋律的,舒伯特的聲樂套曲,李斯特的藝術歌曲等優(yōu)秀作品為何得不到普及,其語言的障礙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人為追求所謂的高大上,用原文來演唱,往往會曲高和寡,畢竟喜聞樂見的藝術更易于傳播?,F(xiàn)在音樂學院里的學生有多少人是知道自己意大利語、德語、法語的真正含義呢,糾結在聲音技術的時間都已經是捉襟見肘了,能有多少精力再去精通一兩門語言。肖邦對人類貢獻最大的藝術,無疑是鋼琴作品,但他視藝術歌曲也猶如掌上明珠一養(yǎng)的珍重。endprint
肖邦在他39年短暫的生命中為世界音樂史樹立了前無古人,后尚無來者的豐碑。提及肖邦,人們總會以“鋼琴詩人”“音樂巨匠”稱譽,“鋼琴藝術”的代名詞也成為人們品評和概括的核心。他的鋼琴作品以及被他首創(chuàng)或定型化了的器樂體裁被廣泛認同,但遺憾的是,卻很少有人自覺地將他的藝術歌曲體裁同這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的貢獻聯(lián)系在一起,或許是因為“鋼琴詩人”的顯赫成就掩蓋了藝術歌曲業(yè)績。與浩瀚的鋼琴音樂相比,肖邦藝術歌曲的數(shù)量確實很少,但它的藝術價值卻不容小視。只不過因其少,人們沒把它放在心上認真研究罷了。鑒于此,筆者萌生了研討“從肖邦藝術歌曲的漢語譯釋中領悟其價值與意義”的課題,以彌補其不足。
有一次,一個意大利著名的聲樂指導評價國內著名的一位男高音歌唱家,說到:“他只有聲音,音樂是零”,震驚之余,不禁想起一句話,外國人唱京劇永遠唱不出中國人的味道,說得雖然有點絕對,但反思一下,外國人聽我們唱他們母語的歌是不是也會有一樣的感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雖然我們也出了很多在國際舞臺上活躍的歌唱家,但真正能長期留在國外發(fā)展的確實不多,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語國家。
當然這絕不是反對用外語來唱外國的作品,每種語言都有其自身的,如意大利的語言就很適合聲音的訓練,原汁原味的語言和音樂的結合是很完美的,但要因人而異,這就牽扯到培養(yǎng)方向和個人的志向,我們需要陽春白雪,但更多人需要下里巴人。這也是筆者翻譯肖邦藝術歌曲的初衷和心愿,讓更多的人認識肖邦這位大師不同凡響的另一面,讓這些迷人的旋律去浸潤我們的生活,讓歌唱者們在學習這些風格迥異的作品時歌唱的技術和能力能得到鍛煉和提升。
注釋:
①于潤洋:《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頁。
②郭耀然:《肖邦藝術歌曲<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的藝術特征及演唱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③王友貴:《波蘭文學在中國》,《中華讀書報》,2007年10月10日,第019版。
④[匈]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張法民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年版,第93頁。
⑤[波]揚·艾凱爾:《肖邦鋼琴作品全集之歌曲》,朱建中,王嘉,周彬彬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年版,第124 頁。
參考文獻:
[1]于潤洋.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郭耀然.肖邦藝術歌曲《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的藝術特征及演唱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3]王友貴.波蘭文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7-10-10:(019).
[4][匈]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M].張法民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5][波]揚·艾凱爾.肖邦鋼琴作品全集之歌曲[M].朱建中,王嘉,周彬彬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