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玥
摘要:二夾弦是一個歷史悠久且發(fā)展至今日趨瀕臨的戲曲劇種,作為一個極具代表地方特色的藝術劇種,二夾弦戲曲音樂在近年來才逐步進入研究者們的視野。本文將對二夾弦戲曲研究的主要內容分為二夾弦的歷史起源、音樂本體、劇本劇目、劇團現(xiàn)狀以及對未來發(fā)展的思考等幾個方面進行綜述。
關鍵詞:二夾弦 戲曲音樂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2-0024-03
二夾弦,也被稱為“大五音”,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由于其主要伴奏樂器為四胡,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而得名,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二夾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劇種,也是一個瀕臨滅絕的劇種,它起源于河北(清道光年間),曾廣泛流傳于蘇、魯、豫、皖邊界地區(qū)。在這四省交界的地方,使得研究者對于二夾弦民間戲曲地方資料的掌握相對零散,難以收集全面。2008年,二夾弦才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作為一個體現(xiàn)著民間群眾生活的地方戲種,二夾弦戲曲的傳承問題使這類劇種瀕臨滅絕,為更好和更全面的對二夾弦戲曲進行收集與研究,本文將對二夾弦研究的各類文獻進行綜述。從目前現(xiàn)有二夾弦的研究資料看,其方向多集中于對歷史起源、音樂本體、劇本劇目、劇團傳承現(xiàn)狀及對未來發(fā)展思考等幾個方面來展開。
一、歷史起源
對于二夾弦的起源發(fā)展,外界有許多種說法,最為普遍的說法為,二夾弦戲曲音樂是從花鼓丁香和紡棉小調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一)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也稱為“打花鼓”。《中原曲苑》中記載:“‘花鼓丁香最初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即清唱或‘打地攤,即簡單化裝演唱,只用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跨在腰側的凸肚花鼓,沒有絲弦樂器伴奏?!盵1]《中國戲曲志·河南卷》與《中國戲曲志·山東卷》中均記錄了花鼓丁香為二夾弦戲曲前身的傳說,對花鼓丁香的改良,是秀才白殿玉夫婦在其基礎上加入四弦樂器所創(chuàng)。隨著花鼓丁香說唱形式的發(fā)展,演唱內容從簡單的故事增加成為一部完整的戲劇故事,伴奏樂器也從花鼓類打擊樂器逐漸加入了四胡樂器,一步步轉變成為二夾弦戲曲音樂。
這是二夾弦戲曲音樂前身最普遍的源流探析。在學位論文中,高飛勝的《開封二夾弦的考察研究及其未來思考》(2007年)、吳佳文的《音樂傳承的時代變遷——對一位開封市二夾弦傳承人的個案研究》(2008年)、毛翠的《開封二夾弦傳統(tǒng)劇目本文研究》(2010年)、朱路陽的《山東兩夾弦的生態(tài)現(xiàn)狀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2012年)、王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閾下的亳州二夾弦研究》(2015年)以及王璐娜的《二夾弦劇目研究》(2016年)當中都有提及“花鼓丁香”是二夾弦戲曲的前身。不僅如此,毛翠還在其論文中論證了這一觀點。此外,在期刊文章中,鄢秀麗《試論二夾弦的歷史文化淵源及其傳播》、張瑩《二夾弦的文化生態(tài)研究》、李慧娜《關于博愛二夾弦的研究》、靳小莉《魯西南傳統(tǒng)劇“兩夾弦”之文化探源》等都收錄并應用了“花鼓丁香”作為二夾弦戲曲前身的說法。
(二)紡棉小調
紡棉小調起源說來自一種傳說。早年間山東有一個姓白的秀才酷愛詩詞,精通韻律。一天他聽到女兒紡花時哼唱的小調和彈紡棉花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非常悅耳,便將譜子記錄下來,另編新詞教女兒唱。后遭大旱,父女南下逃荒,便唱著這些小調沿途乞討。到了曹縣的大徐莊,因村里人都很愛聽,在那里落戶下來。白家父女的創(chuàng)作經過后人的不斷豐富發(fā)展,就成了二夾弦戲。
王璐娜的《二夾弦劇目研究》(2016年)、吳佳文的《音樂傳承的時代變遷—對一位開封市二夾弦傳承人的個案研究》(2008年)、毛翠的《開封二夾弦傳統(tǒng)劇目本文研究》(2010年)中均記錄了此歷史傳說。段紅霞《瀕危劇種二夾弦藝術探源及現(xiàn)狀的思考》、洪仁國《如何拯救“亳州二夾弦”》、王曉丹《根植群眾的藝術奇葩——延津二夾弦》等期刊論文中也出現(xiàn)此類觀點。
二、音樂本體
音樂本體方面,是音樂研究者們普遍注重的重要解析方向之一。二夾弦的唱腔是屬于曲牌體和板腔體有機結合的綜合體,把各種調式、調性和主要音相同的曲調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唱腔結構形式[2]。江一舟是最早對二夾弦音樂本體方面進行研究的學者,他1982年出版的《二夾弦概論》系統(tǒng)的對源流及其唱腔、板式、唱詞、伴奏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在其他各類論文中,研究者們也均從這些角度出發(fā),將二夾弦戲曲的板式、唱腔唱詞、伴奏樂器、劇目等一系列內容進行了收集與整理。
板式方面,二夾弦的板腔主要分為“板類”“北詞”“娃娃”三大類。在三大類的基礎上,每一個類別中都包括著若干細分唱法,例如“板類”中還包括大板、二板、三板、砍頭橛、碾子等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板式。調式方面,二夾弦多以宮調式為主,也使用徵調式和羽調式。唱腔以真聲演唱,假聲拖腔為基本特點,旋律多四度五度的上下進行,真假聲交替的部分跨度可以達到八到十一度左右。此外,還有對角色行當中生旦凈丑的分析論述。
在學位論文羅九紅的《二夾弦戲曲音樂研究》(2006年)、吳佳文的《音樂傳承的時代變遷——對一位開封市二夾弦傳承人的個案研究》(2008年)、高飛勝的《開封二夾弦的考察研究及其未來思考》(2007年)、朱路陽的《山東兩夾弦的生態(tài)現(xiàn)狀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2012年)和時媛媛的《河南睢縣二夾弦傳承的調查與研究》(2015年)中都對二夾弦的音樂本體進行研究討論。其他包括尼樹仁《二夾弦的音樂唱腔》、段紅霞《瀕危劇種二夾弦藝術探源及現(xiàn)狀的思考》、鄢秀麗《“二夾弦”文場音樂與武場音樂特色辨析》、靳小莉《魯西南傳統(tǒng)劇“兩夾弦”之文化探源》等。
三、劇本劇目
二夾弦作為瀕臨消失的民間劇種,其劇本劇目也是迫切需要收集與整理的部分。二夾弦戲曲的傳統(tǒng)劇目有一百多部,經常用于演出的劇目也有上百個,通常人們將傳統(tǒng)的老劇目稱為“老8本”,即《頭堂》《二堂》《休妻》《花墻》《大簾子》《二簾子》《花轎》《抱牌子》。從“老8本”又過渡到“新5本”,包括《貨郎翻箱》《打狗勸夫》《趕女婿》《絲絨記》《墻頭記》。劇目內容的表現(xiàn),反應了二夾弦戲曲在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需求。endprint
毛翠的《開封二夾弦傳統(tǒng)劇目文本研究》(2010年)和王璐娜的《二夾弦劇目研究》(2016年)都是以劇目為中心進行研究的學位論文,但二者的切入點與具體方式則不相同。毛翠在論文中將劇本分為演出本、整理本和刊行本三類,解釋了因時代的發(fā)展,劇本由手抄本到出版本的過程中思想內涵與藝術特征的發(fā)展與變化;王璐娜則更注重劇目的來源與個例分析,詳細講述民俗故事的產生背景,和新老劇目的分析對比。
張紅霞《稀有劇種——亳州市二夾弦的調查研究》和劉紅洲《亳州地方戲二夾弦的藝術特色及唱腔音樂探析》的期刊論文中,也分別簡略的對亳州地區(qū)二夾弦的劇本劇目概述總結。
四、劇團傳承
二夾弦戲曲的生存現(xiàn)狀是近年來對此課題研究的焦點,其分布雖然較為廣泛,但大部分地區(qū)的傳承情況已經較為零散或失傳。面臨這種現(xiàn)狀,對當?shù)噩F(xiàn)存二夾弦戲劇團體的傳承研究是探尋近代以來二夾弦戲曲發(fā)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對當?shù)貏F進行規(guī)模及歷時發(fā)展情況梳理的學位論文,有吳佳文的《音樂傳承的時代變遷——對一位開封市二夾弦傳承人的個案研究》(2008年)和時媛媛的《河南睢縣二夾弦傳承的調查與研究》(2015年)。后者較前者的個案研究而言更偏向田野實錄性,作者通過一問一答的寫作方式如實的進行記錄,呈現(xiàn)出較為真實、完整的田野內容。
期刊論文中,李慧娜《關于博愛二夾弦的研究》、張富春《發(fā)揮地方優(yōu)勢,共建精神文化家園——以豫北延津縣二夾弦為調研中心》、張思鏡《延津二夾弦的傳承與發(fā)展》以及王曉丹《根植群眾的藝術奇葩——延津二夾弦》等文,也分別從當?shù)氐膽虬?、劇團生成與發(fā)展為個案進行概述。
二夾弦從產生發(fā)展以來,在安徽、山東、河南等地不斷流傳,所到之處都有著相似卻不盡相同的劇團發(fā)展經歷,相比大范圍的論述二夾弦劇目劇團,個案中更透露著當?shù)厝宋牡娘L貌。
五、未來思考
通過對二夾弦歷史源流、劇本劇目、劇團發(fā)展情況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二夾弦戲曲從過去的輝煌時期到現(xiàn)在的走向落寞和消失的過程。面臨這樣的境地,研究者們都會在論文中對二夾弦的傳承發(fā)展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與建議。
在高飛勝的《開封二夾弦的考察研究及其未來思考》(2007年)、林靜靜的《從二夾弦興衰看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2009年)、毛翠的《開封二夾弦傳統(tǒng)劇目文本研究》(2010年)、朱路陽的《山東兩夾弦的生態(tài)現(xiàn)狀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2012年)、王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閾下的亳州二夾弦研究》(2015年)和時媛媛的《河南睢縣二夾弦傳承的調查與研究》(2015年)學位論文中,作者們都對二夾弦戲曲發(fā)展的現(xiàn)狀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如戲曲傳承人的保護與人才培養(yǎng),壯大劇團隊伍的相關資金問題、宣傳與傳播的力度、二夾弦戲曲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并提出傳承與保護的相關對策。
鄢秀麗《試論二夾弦的歷史文化淵源及其傳播》、潘龍華《二夾弦現(xiàn)狀分析與保護發(fā)展建議》、段紅霞《瀕危劇種二夾弦藝術探源及現(xiàn)狀的思考》、張瑩《二夾弦的文化生態(tài)研究》、戴蒙利《亳州二夾弦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張富春《發(fā)揮地方優(yōu)勢,共建精神文化家園——以豫北延津縣二夾弦為調研中心》等期刊論文,也根據(jù)當?shù)囟A弦發(fā)展的現(xiàn)狀指出問題、提出看法與見解。
二夾弦戲曲要保護和發(fā)展,政府的支持與扶持、戲曲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等都是二夾弦當下面臨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眾多學者在文中普遍提及的方面。非遺保護、人文宣傳、納入教學等措施,仍需要更多具有高度藝術修養(yǎng)及敬業(yè)精神的戲曲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呼吁。
六、結語
通過對以上文獻資料的梳理可以看出,學者們現(xiàn)今對于二夾弦這一地方劇種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后人對二夾弦戲曲研究提供了諸多寶貴的資料。但從目前學者研究的數(shù)量與方向上看,二夾弦地方戲曲的研究還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首先,對二夾弦戲曲種類的研究。由于二夾弦的產生與發(fā)展在山東、河南、安徽、蘇州的邊界地區(qū),流傳范圍廣,所涉地區(qū)眾多,目前對地方劇團的挖掘數(shù)量較少且重復,仍可繼續(xù)探尋與挖掘二夾弦戲曲其余生存地?;蚋鶕?jù)不同地區(qū)不同風土人情的影響,異地同曲之間的差異也是值得研究的內容。
第二,對二夾弦戲曲資料的梳理。二夾弦戲曲作為地方民間小戲種類,在各地發(fā)展過程中都經歷了輝煌與衰退的時期,因而資料掌握會較為零散。但在新時期,二夾弦地方戲曲也在進行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舊的資料與新的發(fā)展也是跟隨時代發(fā)展的新課題。
總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類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人類的智慧與情感。面臨二夾弦般即將消失的藝術形態(tài),文化研究者的探尋與研究記錄,不僅是綿延人類的精神文化,更是繼承與保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化色彩。
參考文獻:
[1]肖東發(fā),秦貝臻.中原曲苑[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5.
[2]羅九紅.二夾弦戲曲音樂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