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讀多寫”被首次寫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調查發(fā)現,我國中小學普遍沒有實施真正意義的多讀多寫。真正重視多讀多寫,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落地,語文教學改革才會有本質的變化。
【關鍵詞】多讀多寫;語文素養(yǎng);教學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01-0057-03
【作者簡介】高子陽,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江蘇昆山,215300)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從1902年《欽定蒙學堂章程》開始,一百多年間,我國已有20部國家頒布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面的章程、綱要、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若以“多讀多寫”檢索,一定會發(fā)現,其首次出現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這是一件值得關注、值得研究的事,因為“多讀多寫”是中小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必由之路。沒有多讀多寫,沒有全體學生的多讀多寫,沒有全民族的多讀多寫,母語素養(yǎng)之養(yǎng)成注定要大打折扣。
問題一:什么是多讀多寫?
新課標沒有給出具體明確的解釋,只在第一部分的“課程基本理念”中說:“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筆者試圖這樣解釋“多讀多寫”:
1.多讀。
一是要多讀、熟讀乃至背誦課文名篇、名句;二是除課本之外,要多讀整本書。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驗中,多讀課文已經在規(guī)定的課堂中全面實施,想繼續(xù)多讀,幾乎沒有可能,因為國家規(guī)定的課時總量不可能再增加。從這一點看,多讀應該特指多讀整本書。那讀多少本書算多讀呢?新課標繼續(xù)沿用2001年版“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的要求。多讀的量是不是指九年義務教育規(guī)定的400萬字以上?這個“以上”具體又指什么呢?新課標沒有解釋。以“九年400萬字以上”及新課標“課程目標與內容”中的規(guī)定,我有下面幾個算式:
算式1:4000000÷365÷9≈1218(個)(九年時間,學生每天只要讀1218個字就達到了400萬字的課外閱讀任務。)
算式2:50000÷365÷2≈69(個)(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每天只要讀69個字,就可以完成兩年5萬字的最低課外閱讀任務。)
算式3:400000÷365÷2≈548(個)(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每天只要讀548個字,就可以達到兩年40萬字的課外閱讀最低目標。)
算式4:1000000÷365÷2≈1370(個),1370÷300≈5(分鐘)(新課標要求五至六年級學生“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每天讀1370個字,只要讀5分鐘,就可以完成100萬字的最低課外閱讀任務。)
算式5:2600000÷365÷3≈2375(個),2375÷500≈5(分鐘)(新課標要求七至九年級學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初中三年,每天只要讀2375個字,讀5分鐘,就可以完成最低260萬字的課外閱讀任務。)
算完之后,所有的讀者都能得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400萬字,根本算不上“多讀”!其實只要將400萬字變成4000萬字,就可以算得上多讀。增加了十倍,小學三個年段,平均每個年段的每一天也才讀690、5480、13700個字。
真正要提高我國學生讀書素養(yǎng),就應該以“九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0萬字”的量進行教學改革,而達到這個量,才算多讀。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每天只要安排四五十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個閱讀量。即教師每天安排十至二十分鐘讓學生在學校閱讀整本書,不布置或少布置傳統(tǒng)家庭作業(yè),讓學生每天在家里堅持讀半小時的課外書即可。美國作家、演講家、“進步教育運動”的領軍人物艾爾菲·科恩研究了世界多個國家的家庭作業(yè),寫成了一部名作《家庭教育的迷思》,他告訴讀者世界排名第一的家庭作業(yè)是回家讀一個小時的課外書?;A教育階段,學生如果每天真能讀一個小時課外書,成績不會差,素養(yǎng)定會高。
2.多寫。
一是多寫漢字;二是多寫課內作文;三是多寫課外作文;四是多寫不同文體的文章。由于新課標中已明確規(guī)定作文次數(第二、三學段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第四學段,每學年14次左右),所以“多寫”不是指多寫課內作文而是指多寫字、多寫課外作文和不同文體的文章。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多寫漢字,才能把字寫規(guī)范。而把字寫得有點藝術味,寫得精氣神十足,絕非一日之功,簡單的“一”字,寫上千百遍,也未必有味道。把字寫得有味道,不僅是擁有藝術美,最重要的是能讓人擁有精細的做事素養(yǎng)。
課外作文,2001年實驗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怎么做到多寫課外作文?我國中小學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需要重視。關于多寫不同文體的文章,我們做得更不到位。新課標規(guī)定學生寫的文體非?;\統(tǒng),沒有分解,像詩歌、劇本、研究報告等文體寫作,我們沒有任何要求。讀英國教育專家安東尼·海恩斯的著作《作文教學的100個絕招》,可知英國小學階段要進行百余種文體的細化訓練;讀浙江省特級教師王愛娣著的《美國語文教育》,可知美國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的寫作,文體就有故事、詩歌、劇本、研究報告等。
問題二:多讀多寫最基本的策略有哪些?
讓學生多讀多寫,真的不復雜。在多讀多寫上,筆者創(chuàng)造了“1525+N”多讀多寫教學體系,并在班級里開展實驗。
“1+N”指第一學段的學生,輕松讀完1000本世界經典圖畫書及N本自由選擇的橋梁書(橋梁書是界于圖畫書與純文字之間,文圖比例1∶1,字數在1500~20000字的童書,每天讀20分鐘,就可讀完二三本),每天說N句(要求父母用手機錄音并將這N句話整理成文字);第一個“5+N”指第二學段的學生,輕松讀完500本世界優(yōu)秀橋梁書及N本自由選擇的100~200頁左右的經典童書,每天寫“5+N行”小日記;“2+N”指第三學段的學生,輕松讀完200本100~200頁左右的純文字世界經典童書及N本自由選擇的難度較大的書,堅持每天寫下N行小日記;經過以上六年的訓練,告訴學生初中至未來人生,每年努力讀50本書或再加N本書,每天努力寫下N行日記等,這就是第二個“5+N”的意思。endprint
小學六年讀1700本書,初中、高中六年讀300本書,請不要驚訝,請不要立即說“不可能”。只要讀過、在班級中實驗過千本圖畫書、幾百本橋梁書、200頁左右經典童書的老師,都會發(fā)現其價值。而學校領導如果愿意用1700本童書來做小學整本書讀書課程,選擇300本書做中學整本書讀書課程,真正實驗起來,學生注定是幸福的。
讀寫教學方法應盡可能簡單。一二年級的讀寫方法就是教師與家長每天堅持最少讀一本圖畫書給孩子聽。教師可以就在語文課上讀,用十分鐘讀一個故事再開展課本上的內容教學。三至六年級,教師最好繼續(xù)堅持每天讀十分鐘書給學生聽,一本接著一本地大聲讀整本書給學生聽,自己的堅持一定能喚醒學生的自讀、多讀。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說:“學生讀書不是來回答大人問題的,問題多了,學生就不讀了。”教師的智慧是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用學生發(fā)現不到的寫作智慧來喚醒學生輕松、開心地玩起課外寫作(不是讓學生寫傳統(tǒng)的那種讀后感,如果寫讀后感,應該用多種模式引導學生寫創(chuàng)造性的讀后感,《朱小蔓與朱小棣跨洋對話——出國留學與教育“立人”》一書介紹了美國中小學生如何寫讀后感的,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老師們不妨一讀)。
很多童書,教師只要略作寫作上的點撥,課外作文就能不斷地寫起來。比如賈尼·羅大里的《需要什么》能讓三年級學生玩一個月的“詩寫作”;喬恩·布萊克的《我不知道我是誰》能讓三年級的學生輕松地寫起“我”;索倫·林德的《沒有》能讓三年級學生寫上一個學期“我有……”或“我沒有……”,完成兩本書,一本叫《有》,一本叫《沒有》;賈爾斯·安卓依的“我愛爸爸媽媽”系列能讓四年級學生寫一個學期的“我愛……”,最終人人完成一本《我愛……》的書;古萊納·羅曼的《如果……》和長田弘的《第一次提問》,能促使四年級學生寫一個學期,同學們共同完成幾十本特別好玩、有趣、神奇的書。海蒂·德哈姆的“幸福的小土豆”系列能讓五年級學生寫一個學期的“幸福的……”,人人完成一本“幸福書”,不是空話;貝芙莉·克萊瑞的《親愛的漢修先生》和杰夫·金尼的《小屁孩日記》等讓學生玩一個學期的信及書寫班級里的小屁孩;達尼拉·楚德岑思克的《有個性的羊》等圖畫書,能讓六年級學生以故事的思維關注新聞事件,睜大眼睛尋找身邊的思想,寫下一篇篇獨特的文章;《富蘭克林自傳》等書,可以讓六年級學生用一個學期玩寫“我的自傳”。
多讀多寫,看似簡單,如果不痛下決心真正變革,不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很難做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