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麗+蔣貝+曹洋紅
從全球范圍看,2017年是國際政治經濟急劇變化的歷史轉折期,世界各國間史無前例地相互依存卻又相互威脅和競爭,公眾對國際事務的輿論開始出現從支持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向孤立主義立場轉變,民粹主義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和平與發(fā)展需要借助公共外交在國際輿論空間大力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塑造有利于中國發(fā)展的良好輿論環(huán)境。國家的公共外交總體戰(zhàn)略中,媒體外交是重要一環(huán)。當前,國外受眾對中國的信息獲取主要是通過所在國新聞媒體的對華報道,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于中國形象的認知和對華輿論。因此,研究和分析國外媒體對華報道的趨勢和特點,有助于我們把握中國媒體外交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更好地進行對外傳播、提升國家軟實力。本文選取了2017年中國的兩個被國外媒體高度關注的大事件:5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10月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從中發(fā)現國外媒體的對華報道趨勢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樣本選擇
我們綜合了影響力、媒體類型和報道的可獲取性等因素,借助News Bank數據庫,分別從美國、歐洲和非洲各選取了五家主流媒體進行取樣。在美國眾多媒體之中,我們選擇了素有“三大報”之稱的《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以及《時代》周刊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五家主流媒體覆蓋了美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三個領域,不僅在美國本土擁有廣泛的受眾,在世界范圍內也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它們對于中國的報道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美國乃至世界的對華輿論走向。在歐洲,我們選擇了英國和德國的五家主流媒體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英國廣播公司(BBC)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有著很高的全球影響力;英國三大報之一的《衛(wèi)報》和德國代表性報紙《世界報》在歐洲知識界也有著較高的知名度;著名的國際性財經報紙《金融時報》雖在2015年被日本收購,但仍在歐洲擁有廣泛的受眾;《明鏡》周刊作為德國最重要的且在歐洲發(fā)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刊同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由于非洲媒體產業(yè)發(fā)展落后,加之非洲幅員遼闊、語言眾多,所以缺少覆蓋全非的主流媒體。鑒于上述情況,我們選擇了News Bank數據庫中2017年涉華報道數量最多的五個非洲國家進行取樣,即:南非、肯尼亞、尼日利亞、埃及和烏干達。這五個國家涵蓋了北非、西非、東非和非洲南部,從地理位置上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經濟水平普遍位居非洲國家前列。綜合上述考慮,我們分別選取了這五個國家涉華報道數量多且影響力大的五家主流媒體《市民報》《民族日報》《太陽報》《今日埃及》和《新愿景報》。由于在取樣中發(fā)現南非《市民報》對“一帶一路”峰會并無相關報道,因而我們按照涉華報道數量的順序又挑選了南非《星報》作為對南非媒體的補充研究對象。
從時間上,我們從“一帶一路”峰會的前后十天,即2017年5月9日至5月18日,和“十九大”前后十五天,即2017年10月14日至10月28日進行取樣,選擇這兩個報道最為集中的時段內的相關報道進行分析。在內容上,我們以“Belt and Road”“One Belt One Road”“Silk Road”為關鍵詞在Google上進行搜索和篩選,對“一帶一路”峰會的相關報道進行分析。而在研究十九大的報道時,我們以“China”“Xi Jinping”“Party congress”為關鍵詞在Google上進行搜索和篩選。我們從關注度、消息來源、態(tài)度、負面報道涉及領域進行量化研究,繼而以框架分析為理論框架,對報道內容進行文本分析。
二、“一帶一路”峰會的輿情分析
(一)關注度分析
在2017年5月9日至5月18日十天之內,美國、歐洲和非洲十五家主流媒體對中國“一帶一路”峰會及“一帶一路”倡議共發(fā)表了52篇報道,其中美國媒體15篇,歐洲媒體20篇,非洲媒體17篇。從關注度的維度,歐洲媒體關注度最高,非洲次之,美國最低。
(二)消息來源分析
在美歐非三個地區(qū)的主流媒體中,政府官員均是其消息的重要來源,除此以外,美國和歐洲媒體更重視對專家學者觀點的引用,而非洲媒體則更傾向于直接援引“一帶一路”峰會的官方發(fā)言和文件,個人和企業(yè)的引用在三個地區(qū)的媒體中均較少出現。
(三)態(tài)度分析
經過對美歐非十五家媒體的分析,我們設定了“消極”“中立”“中立偏消極”和“積極”四種態(tài)度。積極報道是指那些對中國表示贊賞和肯定的報道,消極報道是指那些對中國表示批評和否定的報道,中性報道是指那些客觀陳述事實或是褒貶皆有的報道,中立偏消極則是否定的篇幅多于肯定,在保持中立的基礎上帶有一定負面傾向的報道。其中,美國媒體在報道“一帶一路”峰會時呈一邊倒的負面傾向,歐洲媒體雖然也有較多的負面報道,但正面和中立報道的比重占到了50%,而非洲媒體則以正面和中立報道為主,只有少量的偏負面報道。
(四)負面報道涉及領域分析
在所有負面報道的議題中,政治議題的負面報道最多。其次是經濟議題。負面報道的框架主要是把“一帶一路”放在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影響上,集中于以下內容:政治上,將“一帶一路”倡議與地緣政治擴張劃等號;經濟上,批評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不力;社會方面,批評“一帶一路”會給沿線國民生造成不良影響;宣傳方面,詬病中國媒體對“一帶一路”的宣傳方式。
(五)文本分析endprint
1. 美歐媒體。西方媒體大多將“一帶一路”描繪為中國拓展地緣政治版圖、改變全球經濟秩序的手段,由此塑造出野心勃勃的中國形象;同時集中報道“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難點與困境,大量引用對“一帶一路”倡議持否定意見的國家政府和專家學者的觀點,否定“一帶一路”倡議的發(fā)展前景;用詞上更精心挑選或明示或暗示的負面詞匯,傳遞其價值取向。首先,這種負面態(tài)度從報道的標題就可見一斑。如《華盛頓郵報》2017年5月15日題為“中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計劃可能無法實現”的報道。其次,從報道內容來看,不少西方報道都將“一帶一路”倡議比作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宣稱中國正在試圖填補特朗普時代美國戰(zhàn)略收縮下的“權力真空”。值得注意的是,“馬歇爾計劃”作為戰(zhàn)后美國對西歐的一項大規(guī)模援助計劃,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實質上旨在控制歐洲并遏制蘇聯,“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謀求勢力范圍的特征”。因而西方媒體從政治與安全的角度將“一帶一路”類比“馬歇爾計劃”實際上暗含著對中國崛起的焦慮。歐洲媒體中也有少量的正面報道。如《衛(wèi)報》2017年5月17日發(fā)表的題為“西方沉迷軟開發(fā)的同時,中國在大膽嘗試硬建設”一文肯定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規(guī)模和理念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將經濟利益與政治分離開來,不以意識形態(tài)為對外開發(fā)借貸的指標和目的,而是專注于修路造橋的“硬”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
2. 非洲媒體。非洲媒體的報道偏重會議內容和成果的客觀陳述及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贊許。如南非《星報》2017年5月12日題為“習近平發(fā)起新絲綢之路計劃,承諾傳播發(fā)展成果”的報道盛贊這次峰會是中國有史以來舉辦的最具聲望的國際盛會,并稱“一帶一路”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平臺??夏醽啞睹褡迦請蟆?017年5月15日題為“肯尼亞總統(tǒng)盛贊中國連通世界的愿景”的報道中,參加這次峰會的肯尼亞總統(tǒng)肯雅塔稱,“一帶一路”倡議與非盟建設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努力相一致,并稱中國是肯尼亞的真朋友。
三、十九大的輿情分析
(一)關注度分析
在2017年10月14日-10月28日期間,美國、歐洲和非洲十五家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十九大共發(fā)表了164篇報道,其中美國媒體關注度最高(71篇),歐洲媒體關注度次之(60篇),非洲媒體33篇。美歐媒體對十九大會議如此之高的關注度,反映了中國在當今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二)消息來源分析
在美歐非三個地區(qū)的主流媒體中,國內外專家學者均是其消息的重要來源。非洲媒體將習近平演講和十九大報告作為最主要的消息來源。除此以外,歐洲和非洲媒體也將其他媒體作為一個重要的來源。
(三)態(tài)度分析
經過對美歐非十五家主流媒體的分析,美國媒體的負面傾向報道(消極+中立偏消極)占總報道數量的四分之三以上(76%),歐洲媒體雖然也有較多的負面報道,但中立報道和中立略帶傾向性的報道比重占到了總量的一半以上(52%);在三個地區(qū)的媒體中,非洲對十九大的中立和正面報道比例最高,其消極報道或中性偏消極報道有很大比例轉自歐洲通訊社(以路透社或法新社為主)。
(四)負面報道涉及領域分析
在所有負面報道中,政治議題成為歐洲媒體、美國媒體與非洲媒體提及頻率最高的一個議題,社會議題次之。
(五)文本分析
1. 美歐媒體。美歐媒體對于十九大的報道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度,但是在框架上仍然局限于中國崛起對世界帶來的影響、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等美歐媒體一貫的邏輯思維。針對十九大的客觀報道側重于對新聞事實的展現與陳述,具體表現為對十九大內容的前期預測與十九大報告的解讀。如《金融時報》2017年10月17日發(fā)表的文章“習近平開啟了中國時代”,對中共十九大開幕式及習近平在十九大開幕式上的演講進行了預測。美歐媒體對十九大的正面報道主要集中于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能力和取得成就的高度認可。如BBC2017年10月18日發(fā)表的題為“Xi Jinping: Time for China to take center stage”的文章肯定了中國在新時代里會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認為習近平將繼續(xù)在民眾間享有廣泛支持?!度A盛頓郵報》也在10月27日發(fā)表了題為“中國十九大為西方敲響警鐘”的報道,文中稱中國在近幾十年來的崛起與西方形成了鮮明對比。
2. 非洲媒體。非洲媒體對十九大的報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國通訊社或外國媒體,以歐洲主流通訊社和歐洲主流國際媒體為主。符合本次篩選條件的33篇非洲媒體關于十九大的報道中,18篇來自其他國際通訊社。
從圖9可知,非洲媒體轉載法新社的報道數量最多,達12篇,路透社和新華社居其次,均只有3篇。而在轉載西方媒體的報道中,有7篇轉自法新社的報道和1篇轉自路透社的報道呈現出消極態(tài)度。這8篇報道構成了本次樣本中非洲媒體對十九大消極報道的全部。以上現象說明了西方主流國際通訊社仍是非洲一些國家的重要新聞來源,體現了西方主流國際通訊社在非洲的影響力。
來自非洲本國媒體的原創(chuàng)型中性涉華報道傾向于大篇幅地陳述新聞事實或援引消息源,觀點或評論所占篇幅較少。例如2017年10月21日發(fā)表于烏干達《新愿景報》的一篇題為“中國很多高層官員因腐敗問題受到懲處”的文章,對我國過去五年的反腐成就進行了報道,文中鮮有對新聞事件的評論或觀點,文章主體部分及數據均引自習近平的開幕式演講,并在文末加入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新聞背景介紹。非洲媒體對華積極報道主要集中在對中國反腐、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軍隊建設、社會民生等多維度、多議題的報道中。在呈現積極態(tài)度的報道中,對中國反腐成就的肯定占比最大。南非《星報》在10月20日發(fā)表的題為“中國的反腐教訓”一文中直言“中國的反腐為南非政黨提供了有益的經驗”。endprint
四、外媒對華報道輿情特點及對策
綜合分析外媒2017年對“一帶一路”峰會和十九大的報道,應該說,中國已經成為美歐非媒體關注的焦點,這反應了中國在國際舞臺的重要地位,也反應了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重構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尤其是美歐國家對中國抱有的復雜態(tài)度。美歐媒體對華的客觀中立報道較往年有所改觀,但負面報道比例依然很高。負面報道的視角集中于政治、經濟議題。以對“一帶一路”的報道為例,美歐媒體對“一帶一路”的報道偏重于政治、經濟視角,而且很多觀點來自于美歐智庫的學者。中國學界和智庫在這些議題上的分析仍未能占據國際輿論場的核心位置。非洲媒體對華報道整體呈現出正面和積極傾向,有少量負面報道則是來源于美歐通訊社的信息源。外媒對華報道的態(tài)度差異背后,反映了媒體所在國的國家利益、意識形態(tài)及文化差異。從信息源的角度來看,美歐非媒體所共同倚重的信息源是專家學者,其次是政府官員及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中,專家學者以其專業(yè)研究背景和知識分子的屬性使其具有可信度和權威性?;诖?,中國未來的媒體外交和對外傳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第一,加強對政治、經濟類議題的議程設置和主動闡述。近些年來,中國在國際輿論場通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對中國的美食、熊貓、長城、京劇等中國符號進行了多元化介紹,讓西方受眾對文化維度的中國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模式等政治維度的中國故事缺乏有效的表達。國家權力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大維度構成,中國故事的闡述也必須從這四個維度進行全面闡述,在國際輿論場建構豐滿的國家形象。第二,加強中國智庫的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加強中國專家學者在國際輿論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媒體設置了公眾的議程,那么又是誰設置了媒體議程呢?公共政策輿論場理論認為,正是智庫設置了媒體的議程,智庫是媒體的重要信息源,是思想和輿論的發(fā)源地。中國智庫要全面提升智力資本和創(chuàng)新能力,尤其是對于政治、經濟類問題,要在國際輿論場上用思想力引導輿論。第三,進一步加強對非洲媒體的公共外交。研究發(fā)現,非洲媒體對華報道整體上積極、客觀,但也有少量負面報道,主要原因是這些報道的信息源來自美歐媒體。中非媒體應進一步加強相互交流與合作,全面破除西方媒體對非洲媒體的影響力,從而使得非洲媒體成為國際輿論場上對華積極報道的主力軍。加強中非媒體合作還有利于擴大雙方在世界傳播格局中的話語權,更好地傳達發(fā)展中國家的聲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