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芊曄
(吉林市博物館 吉林 吉林 132000)
以博物館變“課堂”為宗旨,廣大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文化服務方面的探索始終不斷前進,而“研學”模式則是“博育”體系中的新興亮點,為“博育”工作導航。“研學”就是為廣大社會公眾開展文化教育服務的過程中,施教一方重“研”,受教一方重“學”,也可解釋為施教一方更要關注對教育方式、內(nèi)容、角度、著力點、受眾群體體驗的探究,不僅要把教育內(nèi)容準確、清晰地傳遞出去,更要考慮傳遞方法的合理性和完整度,受教一方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習的要點并做出全方位實踐和推廣。
以青少年文化教育活動為例,配合校內(nèi)課程選取符合廣大青少年成長需求的教育內(nèi)容,打破傳統(tǒng)灌輸式教育模式,通過互動、感受、探討、交流等方式開展“體驗”式教學,讓受眾群體在更加輕松的環(huán)境中接受知識,提出訴求,感性互動,這樣的教育過程不僅把受教一方的感知度放在首位,也在互動、體驗的過程中讓施教一方更多地辨析教育方法正確與否及出現(xiàn)問題矛盾所在,以便及時有效地提升教育質(zhì)量。
如今的文化服務體系早已摒棄了從前單一、籠統(tǒng)的陳舊模式,更加注重廣大受眾群體的不同服務需求,大力倡導細致化、個性化、信息可追溯化。
針對學齡前兒童,應更加關注其在接受文化教育服務的整體感知過程中的興趣點和參與度,可以色彩明艷的圖文搭配和體驗感較強的場地布景為輔助,劃定適合其年齡段接受并滿足其成長需要的知識儲備范疇,循序漸進地開展手工制作、親子互動、知識講授等活動,寓教于樂,拋棄以往“強制性灌輸”式的學習方法,讓學齡前兒童從心理上接納每一次精心設計的服務過程,調(diào)動其積極性,從而逐步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勇于求索的良好習慣。
針對校園青少年群體,與校方的契合度是開展服務的重要關節(jié)點。青少年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礎,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認知領域的構建體系也在逐步形成中,這就決定了青少年群體對于文化服務的需求層次更高、更立體,單純地擴大知識儲備量已不足以與其群體特征相匹配。因此,要與校方進行深度溝通,配合學校教育內(nèi)容制定詳細的文化服務方案和清單,以重大節(jié)日為契機,以參觀各類展覽為切入點,搭配民族民俗、歷史傳承、風土人情、文化博覽等主題內(nèi)容課程,定期組織舊址重游、文化賞析、手工制作、經(jīng)典演繹等各類活動,以校方教育為主力,以博物館文化服務為輔助,構建高端、全面、立體、精準的文化服務體系。
博物館應注意自身角色的轉換,變“施教者”為“鏈接者”,以擴展閱歷、參與實踐、錘煉品行為根本目的,把公共文化服務從“參與”提升到“共享”的新層次,為受眾群體搭建學習和展示的平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且近年來,華夏民族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際交往的重要名片,彰顯著一個民族的精髓與信仰。
博物館作為文化展示與傳承中心、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力軍,更應該把握機遇,推進中華文明以更快腳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各個博物館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的文化資源,根據(jù)不同文化的展示特點,選擇性地在各大高等院校舉辦文物巡展,讓廣大留學生了解、領悟中國文化;邀請留學生走進博物館傳統(tǒng)文化課堂,參與諸如活字印刷、糕點制作、繡品紡織、瓦當繪制、瓷器鑒賞等體現(xiàn)民族繁衍生息的實踐課程;建立大學校園文化交流基地,鼓勵中國學生與世界各國的留學生開展學術探討,為此類活動提供歷史資料、實物圖片、文物展品、實地調(diào)研等方面的支持[1]。
強化志愿者服務不僅能夠助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文化在社會各領域的傳播動力,更能以志愿者為示范,帶動更多人主動參與到各種各樣的文化消費當中,形成“口口相傳、棒棒接力”的文化大繁榮局面。
以媒體宣傳、輿論倡導為輔助手段,在博物館、大學校園、社區(qū)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等人員流動性大的區(qū)域設置招募點,廣泛吸納有志之士參與到志愿者服務隊伍當中。
按照志愿者的年齡階段、職業(yè)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信息進行劃分,從過去簡單的志愿場館導引、志愿衛(wèi)生清理升級到志愿展廳講解、志愿活動策劃、志愿現(xiàn)場授課等更為高層次的志愿服務。
對于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安排專人收集包括服務項目、服務時間、服務效果等內(nèi)容在內(nèi)的服務信息并記錄存檔,定期將其志愿服務檔案反饋給志愿者所在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聯(lián)合其中相關管理部門對志愿服務累計效果進行評估,并在志愿者評優(yōu)、求職、晉級及接受社會服務時享受 優(yōu)先待遇。
對成年人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整個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破解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提高碎片化時間的利用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點。
“展覽下基層”就是將展覽信息制成展板和圖片且配以便于攜帶的實物展品,到社區(qū)、工廠、部隊、學?;蚱笫聵I(yè)單位進行現(xiàn)場展示和講解。這樣的展覽方式不僅能夠?qū)⒊?、民族繁衍、文化傳承、時事新聞、大政方針等信息有效地傳遞給廣大受眾群體,更免去了“進館參觀”在時間方面的消耗,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體驗公共文化服務。
利用網(wǎng)絡閱覽信息已成為成年人群體應用最廣泛的信息接收方式,其迅速、便捷、內(nèi)容豐富等特點是抓取碎片化時間并提升使用率的顯著優(yōu)勢,基于此,博物館應全面啟動線上運營模式,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等網(wǎng)絡平臺,及時發(fā)布各類展訊、課程動態(tài)、活動預告、展品信息、導覽推介,讓受眾群體隨時隨地接收各類文化信息,實現(xiàn)博物館文化服務高效化[2]。
相對于傳統(tǒng)博物館展示的局限性,博物館的數(shù)字化建設應運而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信息通過文字、符號、圖像等形式記錄、描述、復制、加工在數(shù)字載體上,借助虛擬現(xiàn)實、三維空間、圖像、聲音、超文本鏈接等途徑立體呈現(xiàn),以此彌補傳統(tǒng)博物館在空間、環(huán)境等方面的限制缺陷,打破傳統(tǒng)陳舊的展陳方式,通過VR、AR、智能導覽、3D虛擬漫游等方式重塑博物館觀展模式,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參與感和更為鮮活、生動、智慧、人性化的服務體驗,做到“讓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