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玲玲
摘 要:在教學中學生犯錯不可怕,教師要將它看成是提升學習成績的最佳資源,甚至要善于挖掘各種“錯誤”,充分暴露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與提升,最終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關(guān)鍵詞:利用錯誤資源;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成性
初中語文教學是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事、寫錯題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害怕學生犯錯,甚至“幫助”學生規(guī)避出錯的可能。從表面上看,整個教學過程非常順利,殊不知,這樣根本避免不了學生犯錯,甚至會引發(fā)更大的錯誤。因此,教師應(yīng)正確看待學生所犯的錯誤,將這些“錯誤”當作寶貴的教學資源進行巧妙利用,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一、將錯就錯,因勢利導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分析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矯正錯誤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學生對第一段中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句話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似乎”與“確鑿”的含義是相反的,魯迅先生時隔多年之后回憶自己的童年,用“似乎”形容模糊的記憶可以理解,但為什么還要說“確鑿”呢?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肯定這位學生敢于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之后再采用將錯就錯的方式,讓學生試著刪掉“確鑿”之后的效果。
在試驗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魯迅確定百草園中有一些野草,因此用了“確鑿”一詞,而且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也是十分“確鑿”的事情,但是對于那段童年時光的記憶,卻有一些模糊,便用了“似乎”一詞。這樣看來,“似乎”和“確鑿”同時出現(xiàn)并不矛盾。經(jīng)過這樣一番思考,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由此看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對于教師來說是非常好的教學契機,只要教師能夠做到合理利用,便可有效促進動態(tài)課堂的生成。
二、捕捉錯誤,展開探究
在學習《紫藤蘿瀑布》一課時,當解析到“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色,就像迸濺的水花”這一句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文章中,作者將紫藤蘿比喻成了什么?”學生答道:“將陽光比喻成銀光?!边@個錯誤的答案引得全班學生哄堂大笑。顯然是學生對這個比喻句產(chǎn)生了錯誤的理解,這時教師應(yīng)該把握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再次聯(lián)系上下文多閱讀幾遍,通過反復(fù)閱讀,大家一致認為文章中“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這句話說明作者將“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比喻成了“水花”,使之前的錯誤得到了糾正,而且真正感受到了紫藤蘿的生機與燦爛。從這樣的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不能置之不理或者一筆帶過,而是要“借題發(fā)揮”,引導學生回歸課文本身,通過認真閱讀加深理解,這對于提高學生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三、預(yù)設(shè)錯誤,期待生成
有的教師為了防止學生出錯,會通過提前預(yù)防的方式規(guī)避學生出錯,這樣一來,就失去了將錯就錯,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不但不要阻止學生出錯,還要有意識地對一些典型錯誤進行預(yù)設(shè),多為學生提供在錯誤中成長的機會。在講解《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我預(yù)設(shè)了這樣一個問題:“雖然文章的題目《阿長和〈山海經(jīng)〉》,但文章中卻只描寫了長媽媽的事跡,那這篇文章究竟是以什么為線索進行記敘的呢?”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作者從最開始對長媽媽的不大佩服、不耐煩、產(chǎn)生敬意、敬意消失、憎惡到最后產(chǎn)生新的敬意,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情感變化表達了對阿長的懷念與同情。有了這樣的鋪墊之后,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向?qū)W生傳達一些寫散文的技巧,例如一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文字,其實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情感所做的鋪墊,絕非廢話,正所謂“形散而神不散”,這是散文的一大特點。教師通過預(yù)設(shè)問題,有效促進了動態(tài)課堂的生成,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立體與靈活。
正是有了這些“錯誤”的存在,課堂教學才變得更具針對性與個性化。教師要巧妙利用錯誤資源,將錯就錯,因勢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學會在“錯誤”中成長。
參考文獻:
[1]俞永見.基于導學案生成性問題開展初中語文課堂活動的實踐[J].課外語文,2017(2).
[2]張華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成性資源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12.
[3]孟麗娟,黃偉.課堂上學生錯誤資源的歸因與利用[J].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