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一
摘 要:要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益,教學素材的篩選非常關(guān)鍵,好的素材能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嘗試著通過教學實踐將古代詩詞作為教學素材,來探討地理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讓地理課堂充滿詩意,在詩情畫意中提升地理學科能力。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教學素材;傳統(tǒng)文化
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的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為我們展現(xiàn)了古代詩歌的魅力。古代詩詞文人多流連于山水,在游歷中華名山大川時留下了大量描寫自然景觀的詩詞歌賦,其中不少都保存有豐富的自然地理信息,涵蓋了天文、氣象、氣候、地質(zhì)、水文等方面。有部分非常適合作為高中課堂教學或是練習試題的素材。使用古代詩詞作為教學素材,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利于地理知識的接受,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文史內(nèi)涵,有著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
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使用過的部分古代詩詞素材、原創(chuàng)練習試題和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想收獲,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大家今后的地理教學有所裨益和些許啟示。一則為地理教學填磚加瓦積累更多有用的素材,二則拋磚引玉,讓大家一起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詞中繼續(xù)撿拾對地理教學有用的珍寶。
地質(zhì)、地貌
廬山桑落洲
作者:胡玢,朝代:唐代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數(shù)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
想應(yīng)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詩中反映受流水侵蝕的凹岸的一句古詩是:( )
A.數(shù)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
B.平沙長未休
C.古岸崩欲盡
D.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壺山
作者:柯應(yīng)東,朝代:宋
方壺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計秋。
峰上今猶蠔帶石,穴邊時有蟹尋湫。
云飛巖岫來龍聚,風送潮聲入虎邱。
景物無窮供眼界,一鉤新月促歸舟。
詩中的“峰上今猶蠔帶石,穴邊時有蟹尋湫?!币痪浞从沉艘韵潞畏N地質(zhì)作用:( )
A.風力侵蝕 B.地殼上升 C.火山活動 D.變質(zhì)作用
與壺山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宋秘書省正字方翥詩:“累累蠔山著(附著)石面,此非所有能無疑?細看大石深孔竅,舟人操籬跡猶遺。乃知此山千載前,洶涌尚作海渺彌。蛟龍魚鱉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币卜从沉撕j懽冞w之大勢。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作者:岑參,朝代:唐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yīng)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與“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一句中“一川碎石”形成關(guān)系最不密切的是:( )
A.風力作用 B.冰川作用 C.風化作用 D.流水作用
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作者:韓愈,朝代:唐
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戶多輸翠羽,家自種黃甘。
遠勝登仙去,飛鸞不假驂。
1.“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币痪渲械摹氨逃耵ⅰ笔敲鑼懙南铝泻畏N地貌:( )
A.火山 B.孤峰 C.峭壁 D.角峰
2.該種地貌主要受何種地質(zhì)作用影響形成:( )
A.冰川侵蝕 B.流水沉積
C.流水侵(溶)蝕 D.風力侵蝕
氣象、氣候
清明
作者:杜牧,朝代: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據(jù)所學知識判斷形成“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天氣系統(tǒng)最有可能是:( )
A.氣旋 B.反氣旋 C.冷鋒 D.暖鋒
2.據(jù)詩意情景判斷該詩中的杏花村最有可能位于( )
A.安徽 B.山西 C.山東 D.陜西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朝代:唐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胡天八月即飛雪”反映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 )
A.干濕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 B.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C.緯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 D.經(jīng)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反映的是一次( )天氣過程。
A.氣旋 B.反氣旋 C.冷鋒 D.暖鋒
早梅(一作觀梅女仙詩)
作者:劉元載妻,朝代:唐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
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干。
1.下列哪一句中的“風”與詩中“春風”性質(zhì)不同:( )
A.東風無力百花殘
B.暖風熏得游人醉
C.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D.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是因為( )差異
A.水分 B.土壤 C.熱量 D.成土母質(zhì)
公轉(zhuǎn)的地理意義
絕句
作者:杜甫,朝代:唐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從地理角度解釋詩中“遲日”一詞含義正確的是:( )
A.日出漸晚 B.晝漸長
C.太陽高度逐漸變大 D.太陽離我們越來越遠
自轉(zhuǎn)的地理意義
登樓
作者:杜甫,朝代:唐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詩中將大唐朝廷比作北極星,說它像北極星一樣穩(wěn)固而不改變,那么滿天的星斗為何只有北極星會給詩人帶來穩(wěn)固而不改變的印象呢?下面解釋正確的是:( )
A.北極星是個特例,它不會“斗轉(zhuǎn)星移”。
B.北極星的移動很小,人的眼睛觀察不出來。
C.北極星處于地軸北端延長線上,從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幾乎不變。
D.詩人缺乏基本常識而犯了錯誤。
自然資源
經(jīng)火山
作者:岑參,朝代:唐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
熱海行 送崔侍御還京
作者:岑參,朝代:唐
側(cè)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然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坂通單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
最后兩首邊塞詩皆為岑參所作,一首描寫了煤的自燃,一首描寫了地下熱泉可為自然資源的教學所用,雖無試題奉獻,但卻可讓枯燥的課堂在唐詩所創(chuàng)設(shè)的情景中生動起來。
中華古典詩詞浩如煙海,光是《全唐詩》就收錄了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詩。這些詩詞是豐富多彩的。詩詞對于中華大地絢爛的自然風光的描寫不僅是詩歌創(chuàng)造的需要,還是詩人表達個人情懷的必須。詩詞中存在著大量描寫自然風光、歌頌大自然的詩歌,也有大量借景抒情、抒發(fā)詩人強烈的個人感情的創(chuàng)作。這里面就會存在大量的對我們中學地理教學有用的地理信息。如果在平常課堂教學、習題設(shè)計中能適當采用,應(yīng)該說對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是會產(chǎn)生眾多益處的。
首先,從德育方面來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有利于高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并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育人于無聲處的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其次,從智育方面來看:可以更多地接觸語文課堂里鑒賞不到的一些古代優(yōu)秀詩詞,擴大知識面,同時豐富了地理教學的素材,也有利于更好地創(chuàng)設(shè)地理課堂教學情境,點燃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活躍地理課堂氛圍,非智力因素的潛能激發(fā)是非常有利于地理知識學習、理解的。再次,從體育方面來看:詩詞尤其像山水田園詩人、邊塞詩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多是在游歷過程中創(chuàng)作的,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很能鼓勵我們的學生像詩人一樣走到野外感受大自然,去探尋大自然的神秘,去領(lǐng)略真山真水的美,去挑戰(zhàn)自然,去田野戶外學習地理及其他知識,真正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練自己的身心。最后,從美育方面來看:使用古典詩詞作為教學之用,可以通過重溫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yǎng),涵養(yǎng)心靈,使心靈得到一次升華、一次高雅文化的洗禮。
古代詩詞還有作為文獻史料的功能,將詩詞引入課堂、習題,其可靠性、可信度要強于一些道聽途說的網(wǎng)絡(luò)信息,經(jīng)過千百年的淘選讓詩詞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更具說服力,更易于學生的接受。教師挖掘、采用古詩詞,讓古詩詞之花在地理課堂綻放,不僅有益于學生的成長,其實對我們地理教師也是一次對傳統(tǒng)文化的再學習,對增強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宗禾.讓傳統(tǒng)文化浸潤時代人心[J].黨員干部之友,2017.
[2]孫煒峰.打造優(yōu)質(zhì)傳統(tǒng)文化競賽節(jié)目提升文化自信[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