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麗
高聳的億昌博物館佇立在高原小城喧囂的鬧市,在展廳里陳列許許多多的舊時光:暗沉粗碗已經(jīng)開了幾個裂縫還舍不得扔掉,而是用泥巴把破損的裂縫糊起來繼續(xù)使用,為了不讓它漏水,從此洗碗的時候只洗里側;羊皮襖的大衣從穿上那天開始就百般留心不能弄臟領口,因為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干洗,盡管是有錢人的專屬,年頭久了也變得臟兮兮不再講究;用石油點燈顯然太過昂貴,為了過日子,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種麻油燈,暗黑的長夜從此被紅豆大的微光照亮,心靈手巧的婦女們飛針走線做出了一雙雙讓男人們踏地有聲的千層布鞋,一針一線滿浸著苦難與幸福;那個年代用羊毛捻線……在億昌民俗博物館里,點點滴滴滲透了一個世紀的民俗與鄉(xiāng)愁。
億昌博物館里,一件件實物積淀了先輩們生活的經(jīng)驗和智慧,訴說著舊時光,還有獨輪手推車承載了歷史、文化和黃河流域深邃的文明。昔日,草原森林密布,交通十分不便。道路更是崎嶇難走,騾子適宜在山區(qū)溝壑跋涉,在娶親之外,運輸也大多全靠騾馱才能完成。億昌博物館,延續(xù)了泥土根系間、心靈血脈間的文化傳承,更讓來這里尋找鄉(xiāng)愁的城里人,感受到“守好一方水土、留住一份淳樸”的文化底蘊。
億昌博物館內的展品琳瑯滿目,藏品擺放整齊的奇石、酒瓶、陶瓷、工藝家具、笨重老式收音機,不時讓人眼前一亮,但也有似曾相識卻又叫不出名字的老舊物件。每一件都鐫刻著歲月的印記,真實地記錄了鄂爾多斯生活的場景,反映了原始文明逐步發(fā)育成長的歷程,見證了歷史發(fā)展的變遷,也弘揚敬天惜物、天人合一、勤儉節(jié)約的風尚,都能喚起人們的記憶,更能吸引住游客的目光,感悟歷史記憶歲月。
億昌人傳承鄉(xiāng)土文化,搶救歷史文化遺產(chǎn),挽救日漸消失、瀕臨失傳的地域文化,為后代留住時代的縮影,可謂功德無量!億昌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走進鄂爾多斯、了解鄂爾多斯、熱愛鄂爾多斯、建設鄂爾多斯、推介鄂爾多斯,挖掘鄂爾多斯耕讀歷史內涵,傳承耕讀文化精神,進一步發(fā)揮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城市和新農(nóng)村文化建設和文化惠民作用,眼前這些眾多的展品,形象而逼真地反映了當?shù)孛癖娛朗来趧谥腔?、樸實無華和沉實厚重的精神風貌。
當我看到那些老舊的物件,仿佛走進了古樸的蒙古包,牧人閑暇時把羊毛拽成絲紡成線,織毛衣織襪子;忙碌的牧人牧放著牛羊,辛勤勞作的汗水擦亮了每一天的日子。
牧人在長期牧放生活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集各類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而黃河流域牧業(yè)發(fā)達,蘊含著厚重而又豐富的文化積淀,雖然今天它已經(jīng)淡出歷史舞臺,但懷舊情結依然存在,勾起很多人美好回憶。在我看來,有很多東西依然很實用,需要傳承下去。
億昌博物館,弘揚文化,留住文化之根?!坝浀米∴l(xiāng)愁”亦是它最大的賣點,更加清晰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一個城里人來異地旅游就是要感受那份淳樸的“鄉(xiāng)愁”,它是憂傷的,也是溫暖的;是懷舊的,也是美麗的。文化生活是地域一個濃縮符號,在這里我們可以真實地觸摸歷史,感受“鄉(xiāng)愁”,從而尋到“根”。
億昌博物館老舊的物件是在民間收購而來的,好多物品已失傳、流失。這些數(shù)千件老舊的物件沒有華麗的外觀,不是稀奇的傳世珍寶,但完全是原汁原味地反映原有風貌,讓更多的人回味傳統(tǒng)勤勞儉樸的生活,回想民族的文化,傳承和弘揚精神文明,更是讓每一位置身其間的人們在遠離喧囂、排除浮躁之后,以寧靜、恬淡的心態(tài)回歸鄉(xiāng)野、擁抱鄉(xiāng)野,留住我們思想的根、文化的根、精神的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