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芳
(江西省永修縣委黨校,江西永修 330304)
兒童是家庭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智障兒童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兒童群體,與正常的兒童相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更多問題。近年來,國家在社會建設方面對智障兒童開展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與經濟援助,比如出臺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和公共政策來幫助解決智障兒童及其家庭面臨的難題,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要建立特殊教育機構保障智障兒童的受教育權等。十九大報告提出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辦好特殊教育。
人的需求層次理論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馬斯洛提出,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分別為生理的需要,或稱生存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和內心的安全感;愛與歸屬的需要,比如良好的人際關系、情感;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包括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這五個不同層次的需要在不同時期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低層次的需要被滿足之后會出現(xiàn)高層次的需要。因為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后,其迫切程度將會降低,在整個需求體系中的重要性下降,較高層次的需求將會變得更為重要。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出發(fā),筆者通過參與式觀察的方法,分析某特殊教育學校智障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需求。筆者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智障兒童的需求分為心理性需求與社會性需求。
2.2.1 安全的需求
馬斯洛將安全需求作為人類需求層次中的第二個層次。安全需求不僅指的是人身安全,還指安全感,這是一種在擺脫危險情境或者受到保護時所體驗到的情感。智障兒童在生活中能夠得到父母和學校的照顧,得到人身安全的保障,但是他們對事物的害怕程度要比正常兒童高,往往會對自然界中的一些現(xiàn)象或者是動物表現(xiàn)為極度驚恐,安全感低。
2.2.2 愛和溝通的需求
筆者參與調查的特殊教育學校規(guī)模不大,共有學生59人,其中智障兒童47人,學校既招收特殊兒童又招收正常兒童。學校對外宣稱采用融合式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將特殊學生和正常學生分離開來,實行分離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使得智障兒童不非在一個正常的社會環(huán)境中融合。
教師在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但是在該特殊教育學校,學校某些老師采取樹立權威的方式管理智障兒童,缺乏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導致兒童感受不到老師的關愛。
另外,由于智障兒童大腦發(fā)育受阻,其語言發(fā)展速度緩慢,語言內容貧乏,在和正常兒童溝通時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在開展的小組活動“優(yōu)點轟炸”環(huán)節(jié),筆者將五個正常兒童和三個智障兒童混合組成一個小組,由于智障兒童語言內容缺乏,很難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工作人員通過示范,提示等方式幫助完成。
2.2.3 尊重的需求
馬斯洛將尊重分為自尊和他尊。自尊表現(xiàn)在自己能夠自信,他尊表現(xiàn)在自己被別人尊重和認可。智障兒童也和正常兒童一樣,有被他人尊重的需求。在小組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正常孩子對智障兒童有些排斥,比如不大和他們說話,做游戲時忽略他們等,這些行為讓智障兒童的情緒很低落。然而在“優(yōu)點轟炸”的環(huán)節(jié)中,被正常孩子夸贊時智障兒童會露出笑容,表現(xiàn)的很開心。
2.3.1 家庭教育的需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智障兒童社會化最基礎和最根本的場所。通過與家長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智障兒童的父母更關注的是兒童的生理發(fā)展,忽視了智障兒童心理的發(fā)展。很多家長提出自己沒有能力教育智障兒童的困惑。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具有絕對的主導性和決定性,忽視智障兒童的感受,不懂示范教育對智障兒童的教育有很大幫助。由于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孩子放學回家后都是關在家里,但是周到的保護是對它們社會化的阻礙。
2.3.2 社會交往的需求
從與老師的訪談中筆者得知,學校開設的課程除了文化課外還有康復訓練課,主要是對喜憨兒進行語言訓練和還有肢體訓練,分別針對喜憨兒發(fā)音練習和肌肉訓練。在生活自理和自主能力練習方面,則會有簡單的家務訓練。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學校不會讓學生單獨的與社會外界接觸,通常是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來學校與他們互動。
2.3.3 社會認同的需求
社會認同是智障兒童進入社會環(huán)境,并與之互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是事實上,“智障兒”這個具有標簽化的稱呼讓家長不愿孩子與外界接觸,同時也導致智障兒童在與外人接觸時更膽怯。融合式的教育更利于智障兒童社會化,但是無法避免有些正常兒童對他們存在排斥和偏見,導致他們在與其他正常兒童的互動中被“標簽化”。作為學校的教育者,老師們對這種情況已經習以為常,她們放任這種行為的態(tài)度進一步加劇了智障兒童無法得到認同。
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是探究分析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理論,該理論的觀點認為所有組織體都是系統(tǒng)。因此,人是社會的一部分,且組成社會,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個體發(fā)展。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三種類型:微觀系統(tǒng)指的是處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看似單個的人或事件,也就是個體直接面對和接觸的人或事物,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比如家庭、團體;中觀系統(tǒng)是指對個人有影響的小規(guī)模群體,比如學校、社區(qū)、社會組織;宏觀系統(tǒng)則是指比小規(guī)模群體更大一些的社會系統(tǒng),比如社會制度。
通過對智障兒童的需求分析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介入智障兒童,一方面可以幫助改善智障兒童的一些行為,另一方面可以為智障兒童重建其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營造一個更輕松的社會環(huán)境,幫助他們社會化。
社會工作針對智障兒童在成長中的不同需求,運用不同的專業(yè)方法和技巧,促進智障兒童的成長。可以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等方法,幫助智障兒童社會化。
3.2.1 個案工作是由專業(yè)社會工作者運用有關人與社會的專業(yè)知識和技巧為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和情感方面的支持與服務,目的在于幫助個人和家庭降低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良好福利狀態(tài)。采用個案工作的方法介入智障兒童群體及其家庭,幫助改善智障兒童的微觀系統(tǒng)。個案工作以智障兒童個人或其家長為著手點,通過對智障兒童個人以及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有效調適促進個體的成長,或者對智障兒童的家長進行輔導和能力提升,幫助其更好的教育智障兒童。社會工作者通過與學校老師、康復人員、家長的教育鑒定、智力檢測、生活能力檢測以及家庭訪問與日常觀察,了解智障兒童身心康復情況。
3.2.2 小組工作的特點是組員通過小組經驗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可以幫助改善智障兒童的微觀系統(tǒng)和中觀系統(tǒng)。通過開展小組的方式,將正常兒童與智障兒童融入進一個小組中,增加彼此間的互動,既可以改變正常兒童對智障兒童的看法又能讓智障兒童獲得行為的改變、社會功能的恢復與發(fā)展,并使其通過角色扮演和體驗,獲得對社會的初步認知,促進其成長。還可以將智障兒童的家長組成支持性小組。將有共同經歷的家長聚在一起,一方面組員之間相互分享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和經驗,相互學習;另一方面也增加兒童與家長的互動。社會工作者通過開展家長支持性小組,既可以幫助智障兒童家長整合資源,建立家長們的支持系統(tǒng),提升照顧能力,又可以改善兒童與家長的關系。
3.2.3 社區(qū)工作不是直接解決個人和家庭的問題,而是以整個社區(qū)為工作對象,通過社區(qū)組織和社區(qū)發(fā)展來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社區(qū)工作的方法,幫助改善智障兒童的中觀系統(tǒng),營造安全舒適的社區(qū)環(huán)境。具體來說,社會工作者通過和社區(qū)居委會等居民自治組織合作,在社區(qū)中開展活動,改變人們對智障兒童“傻”、“無能”等污名的觀念,讓他們認識到智障兒童也有優(yōu)點,應該認同他們的不一樣。
3.2.4 目前國內關于智障兒童的教育保護,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制度還不完善。社會工作可以憑借其專業(yè)知識,倡導相關的社會制度建設,建設智障兒童的宏觀系統(tǒng)。宏觀系統(tǒng)的建設和改善,讓他們在社會中體驗社會角色,了解社會,增強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有利于更好的滿足智障兒童的社會需求。
雖然智障兒童智力不及正常兒童,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需求,特別是對輕度智障兒童而言,他們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和認知,需求更加明顯和強烈。由于自身的缺陷,語言表達和情緒控制等能力不強,缺乏良好的外界環(huán)境,使得他們的社會化更難,進而更不易融入社會當中。所以針對這些需求,我們試圖通過社會工作的介入,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提升這些兒童的心智,幫助這些兒童減少社會化障礙。
[1] 查爾斯·H·扎斯特羅,卡倫·K·科斯特—阿什曼.《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M] ,師海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
[2] [美] 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設,2013.
[3] 王思斌主編《社會工作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79頁.
[4] 朱眉華、文軍主編《社會工作實務手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