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
(黑龍江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7)
以Fillmore的框架語義學理論為基礎,Talmy提出了運動事件框架理論。他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兩類:動詞框架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衛(wèi)星框架語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漢語和所有印歐語系的語言(包括英語)都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言。事件框架是對主體運動的描述,一是對主體自身的運動的描述,二是對主體借助外物的空間位移的描述。運動事件框架為主體的運動方式和途徑等提供了統(tǒng)一的認知觀。
運動事件框架概念中包括六個成分,四個中心成分以及兩個選擇性成分。四個是中心成分是:圖形、背景、運動和途徑,另外,方式和原因是選擇性成分。其中,途徑是運動框架中最重要的成分,能最終建立起圖形、背景和運動之間的關系,在運動事件中起框架功能。途徑有兩種表現(xiàn)方法:一是通過動詞,另一個是通過小品詞或動詞的前綴,這兩種作為同一類語法范疇,Tamly將之命名為 “衛(wèi)星”。英漢兩種語言均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言,但在運動事件框架下英語和漢語的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從認知角度出發(fā),對比研究英漢運動事件框架下的表達的異同,這對于兩種語言的學習大有裨益。
事件框架下運動事件的組成因素是動詞本身和動詞的輔助成分,包括詞綴和動詞外圍成分(英語中的小品詞和漢語中的趨向動詞。)廣義來說,在詞匯化模式方面,英語和漢語大體相同,兩者動詞都可以包含方式和原因。如snicker/tiptoe/beat/glide和拍、飛、滾等等;漢語中有很多運動與方式結合的詞,但是數(shù)量遠沒有英語中多。而且有些動詞在兩種語言中找不到相對應的成分。
另外,兩種語言都存在用附加語來表達路徑和方式的現(xiàn)象。漢語附加語大多由動詞構成,而英語的附加語大多由介詞構成,如I came in.He went out.英語中用come和go等動詞表示主體與目標的相對位置,用in和out等介詞表示路徑,而漢語中附加語“進來”“出去”與英語中的in/out在表示路徑上基本一致。
運動事件框架下英漢句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存在差異:英語句法主要體現(xiàn)在動詞和小品詞的組合使用上,然而,漢語句法以趨向動詞結構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英語中的短語動詞數(shù)量很多,使用范圍也很廣泛,這些短語動詞中大量使用V+satellite(外圍結構)句法形式,如give+up/in/out/over...,come+down/out/on/in/up...;此句法形式由開放類的短語動詞與封閉類的小品詞結合而成,其中構成短語的介詞和副詞稱為小品詞。另外,短語動詞以動態(tài)動詞為主,這些表示主體活動的短語動詞在英語中大量存在,被稱為“動詞+補語”結構,而構成短語的介詞和副詞即小品詞大部分用來表示方向的移動,是使動詞語義完整的補充。漢語中相應的形式是表示趨向意義的一種動詞,通常用來充當趨向補語。他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動詞,一般用在其它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面,表示趨向。
“態(tài)”就是態(tài)勢和動向,指行為或動作的趨向、繼續(xù)和完成,因此述補結構充當了動詞“體”的功能。漢語中,附在動詞后面的趨向動詞,有時候也表示“態(tài)”的意思。漢語采用“動詞+趨向動詞”的述補結構,而英語采用“動詞+小品詞”的述補結構。英語和漢語盡管都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言,但在運動事件框架下運動與途徑的表達有所差異。兩種語言通常都用述補結構去表達運動事件,但會采取不同的途經(jīng)表達狀態(tài),這樣勢必產(chǎn)生差異。另外,在途徑表達方式上,英語主要使用表示方向性的小品詞,因而事件相對呈靜態(tài),然而,漢語主要使用趨向動詞表達途徑,事件相對呈動態(tài)。
具有敘述事件功能的動句是包括了“運動事件”的句法表達,指的是具有敘述行為事件功能的動句。例如冰心《小桔燈》中,“我下樓在門口買了幾個大紅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順著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門口?!本褪前B續(xù)性運動事件的典型的具有敘述事件功能的動句,以此為例,在運動事件框架下對該類動句對比分析,對比主要圍繞途徑的框架功能展開。英語表達如下:I went downstairs,bought some oranges on the street,stuffed them in my bag,and headed along the narrow and winding path to the shack.
通過漢英兩種語言對比發(fā)現(xiàn),在連續(xù)性運動事件框架下,漢語主要采用“運動+途徑”連續(xù)進行表達,而英語采用途經(jīng)的連續(xù)表達,即downstairs,along和to的使用。在運動事件框架下,比較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發(fā)現(xiàn),英語句子以空間結構為途徑移動,重視自然時空,途徑使得運動事件各碎化零為整,采用小品詞使句子相對呈現(xiàn)靜態(tài)畫面。相比之下,漢語句子重視心理時空,按時間先后鋪排,在事件框架下按運動+途徑移動,運動+途徑使整個運動事件化零為整;漢語中表示運動的詞連續(xù)使用,相對呈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