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曄
(河南省濮陽市子路小學,河南濮陽 457000)
多文本閱讀,立足于學生的終身學習發(fā)展,使每個學生都輕輕松松達到閱讀量的要求,是語文教學的迫切要求。多文本閱讀為青少年適應信息爆炸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符合現(xiàn)代社會可持續(xù)性終身學習閱讀目標的技術性需求。那么,多文本閱讀在教學中又該如何進行實際操作呢?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學中,筆者以預習為突破口,逐漸拓寬預習的內(nèi)容,加深預習的深度,讓預習不再流于形式,學會預習。為課上提高效率實現(xiàn)長文短教打下堅實基礎。
課文是以單元為主題編排的,一單元內(nèi)容有許多相同之處,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以 “祖國壯麗河山”為主題編排的,在寫作方法上都是總分總的結構,具體寫時都是采取抓住幾個事物的特點而進行具體的描寫。這些相通之處學生預習起來更輕松。所以打破傳統(tǒng)的一課一課地預習,實現(xiàn)預習統(tǒng)合,改為整單元預習,讓學生對單元學習有一個更清晰的整體認識,學生學起來更輕松。
很多教師把預習留在家里完成,實踐證明,這樣學生只讀一遍課文甚至不讀課文就畫出生字,標出自然段,更不會思考課后題,根本沒有對課文進行深入預習,預習完全是走形式。針對以上弊端,筆者變課下預習為課上,課堂上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一步一步地認真預習,預習步驟為:(1)讀熟課文;(2)標出自然段;(3)畫出生字;(4)給課后生字寫上拼音、音序、部首;(5)查出難理解的詞語意思寫在書上;(6)最后思考課后題,在書上批畫或簡單寫出答案。這種步驟讓學生有了預習扶手,從初讀文章,到自學字詞,再到對課文方面的深入思考,使學生學到了許多知識,為課堂“學生會的老師不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要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還必須在預習的廣度與深度上下功夫。不同年級段,應該有不同年級的預習要求。如高年級則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滲透一些寫作方法方面。這樣有層次的預習,會讓預習過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預習層次逐步上升臺階,做到了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習能力逐步增強,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學生預習時不僅理解了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就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理解了,把重點詞及全篇文章的意思都寫在了書上。講解課文時,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深刻,都能對答如流,掌握得很好,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節(jié)省了時間,為課堂上長文短教與拓展文本節(jié)省了時間。
學生預習時讀熟了課文,理解了字詞,并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課堂上只需花幾分鐘時間進行檢查,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之后直奔重點內(nèi)容,引領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文本。如教學《桃花心木》一課,教師提問:“種樹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呢?找出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學生找出“奇怪——越來越奇怪——更奇怪”的內(nèi)容,正是因為這種種奇怪驅使著“我”去問種樹人,種樹人說了什么呢?(打出種樹人說的話)你了解到什么?一起讀一讀種樹人的話。作者由種樹人的話悟出了哪些道理?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
這樣,直奔文章重點段落,讓學生在重點段落中讀、思、議,把重點內(nèi)容學懂,學透,從而提升學生思維,訓練語感,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的訓練不僅學習了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還為課堂拓展文本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
課堂上節(jié)省出的時間,進行多文本的拓展。拓展的文章不再像課本上的文章一樣進行細致的分析講解,主要讓學生大概了解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豐富語感,抓住重點段落進行語言積累即可。多文本的選擇,需要根據(jù)課文編排、內(nèi)容和學情進行以下三方面的拓展:
拓展同一題材的內(nèi)容。比如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可以拓展徐志摩的《山中漫步》劉白羽的《天池》,了解作者的寫作內(nèi)容,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拓展相同寫法的文章。在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學生了解了總分總的結構,可以拓展三篇寫景的總分總結構的文章,深入了解總分總的結構。
拓展同一個人的相關主題的文章。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拓展季羨林在德國寫的有關思念祖國親人的文章,通過學習,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學習了毛澤東詩詞《卜算子·詠梅》后,讓學生搜集毛澤東詩詞,領略偉人的風采。
需要說明的是,課本的文章有的可以一篇帶一篇或者兩篇進行學習;而寫事的文章比較簡單,學生只需了解寫了是件什么事即可,沒有要講解分析的重點內(nèi)容,這時可以一節(jié)課學習兩篇或三篇文章,之后再進行課外拓展。如魯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是《中彩那天》《萬年牢》《將心比心》三篇文章,全部是寫事,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這是就可以在預習的基礎上統(tǒng)合兩篇甚至三篇講,之后再根據(jù)單元主題進行拓展有關真誠待人的文章進行學習。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學生并不讀整本的書,除了作為國學教材的一些單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書本接觸。試問你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不教他們讀整本書,那習慣怎么養(yǎng)成?”從葉老的這些話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讀整本書的閱讀,整本的書能夠養(yǎng)成讀書習慣,培養(yǎng)語文能力。2001年7月出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教學建議部分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大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p>
開學初,讓學生每人從家中拿一本書籍,特別是本學期課本涉及到的書籍,如五年級學生可以帶《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史記》《季羨林散文集》等,由一名班級圖書管理員負責管理,學生每天都可以帶家里閱讀,兩周一交換。這樣,一個學期下來,每人都可以看到十余本書。
充分利用每周二下午固定的讀書課,對學生進行讀書方面的引導。有時讀書課是沉默的,大家都安安靜靜讀書,沉浸在了書籍的故事中,與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享受著閱讀的快樂;有時是眾說紛紜的,大家津津樂道地與同學分享著自己在讀書中的感悟心得;有時又是躍躍欲試的,這是小主持人出題考大家書中知識,比一比誰讀書多,誰讀得最深入。讀書交流課,激發(fā)了大家的閱讀欲望,讓他們感受到了書籍的魅力。
孩子的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靠教師的引導,更依賴于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良好家庭閱讀習慣對孩子終生受益。采用“課外閱讀小標兵檔案”的形式比一比看誰讀的書多,在家制定與父母同讀一本書的閱讀計劃,讓學生與家長比賽讀書,更是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親子共讀,為提高全民素質(zhì)奠定了基礎。
只要涉及到讀書方面的活動,筆者都積極引導,讓學生大膽嘗試,在活動中培養(yǎng)能力。開展“開卷有益還是無益”辯論賽、“祖國在我心中”的演講、成立“小蜜蜂讀書社團”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每兩周開展一次讀書活動等,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多文本閱讀教學讓學生接觸了更多的文本,有了更充足的時間閱讀文本,在書的海洋中遨游,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這樣的教學,學生真正豐富了語言,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思維,語文素養(yǎng)在多文本閱讀中得以全面提高。
[1]《人民教育》雜志[J].人民教育,2012(12):24.
[2](蘇)В.А.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M].科學出版社,夏家發(fā),2012.
[4]“語文主題學習”[J].人民教育,2012(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