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向 斌
(延安大學 文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堅持文化自信,堅守文化本位,繼承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這是新時代社會發(fā)展和文化建設的需要。因此,研究司馬遷精神,繼承和發(fā)揚司馬遷精神,這應是人文社科研究者必須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司馬遷精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司馬遷精神逐漸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立足于多層面視角,挖掘司馬遷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例如,張新科認為,司馬遷之所以遭受腐刑之后而不改初衷,是因為他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精神、頑強的毅力、在逆境中奮進的精神。[1]152再如,向晉衛(wèi)撰文認為,司馬遷精神體現(xiàn)在“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感、以道自任的宗教承擔精神、人文關懷精神、對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和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等方面。[2]牛蕊指出,司馬遷具有追求、務實、進取和拼搏精神。[3]丁德科等人認為,司馬遷精神的內(nèi)核是追求“禮義一統(tǒng)”,其基本內(nèi)容概括為四個方面:“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理性并辯證,尚古更崇實?!盵4]這些觀點見解深刻,對理解司馬遷精神內(nèi)涵頗有啟發(fā)。
二是立足《史記》內(nèi)容特點,從一個側(cè)面探討司馬遷精神。比如,柯鎮(zhèn)昌認為,司馬遷的“貴族精神”體現(xiàn)在深邃的哲思、關愛社稷民生、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熱愛榮譽、追求高遠的強烈意識,藝術上勇敢創(chuàng)新、追求自由等方面。[5]董華、李榮興認為,司馬遷并未因衛(wèi)青是外戚而詆毀他,而是真實書寫其事跡,客觀評價其貢獻,體現(xiàn)了信史精神。[6]魏耕原結合《史記》內(nèi)容及思想特點,認為司馬遷繼承了孟子的舍生取義、平等觀念等尚義思想,具有尚義精神。[7]此外,還有學者依據(jù)《史記》內(nèi)容和特點,將司馬遷精神概括為悲劇精神、實錄精神、求實精神、生存精神、自由精神、俠義精神、多愛精神、子學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文士精神等。這些觀點的提出,也說明了司馬遷精神內(nèi)涵的豐富性。
三是結合時代需要、工作實際,倡導學習、繼承司馬遷精神。比如,向晉衛(wèi)倡導中國知識分子向司馬遷學習,要“不辜負時代的重托與期待,用卓越的文化創(chuàng)造去迎接‘知識時代’的挑戰(zhàn),同時去喚醒國人的信心與創(chuàng)造力?!盵2]牛蕊指出,檔案工作者向司馬遷學習,要熱愛檔案事業(yè),具備良好的工作作風、職業(yè)道德和社會道德,具有廣博的科學知識,積極的服務意識和勇于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3]丁德科等強調(diào):“我們應該大力傳承司馬遷精神,弘揚中華人文精神,堅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切實、富有創(chuàng)造、卓有成效的貢獻!”[4]黃禹康認為,秘書人員“有必要學習司馬遷既肩負朝廷史官之職責,又刻苦撰寫《史記》的探索精神和治學方法,為發(fā)展新時期秘書事業(yè),為全面建設小康和諧社會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8]。針對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良現(xiàn)象,劉德奉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者要學習司馬遷堅定的信念、高遠的目標、徹底的犧牲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傳承久遠、具有時代使命感的作品。[9]賴斯捷認為,司馬遷深入實際、尊重客觀和不畏強權的精神,對新聞記者也有學習、借鑒意義。[10]
可見,司馬遷精神內(nèi)涵豐富,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我們既要深入挖掘其豐富內(nèi)涵,更要立足時代特點,關注現(xiàn)實需要。而作為未來社會建設者、實現(xiàn)“中國夢”的潛在力量,新時代大學生更應學習和繼承司馬遷精神。因此,關注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探討司馬遷精神對高校教育的啟示價值,研究其對青年大學生精神重塑的重要作用,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就是說,我們探討和研究司馬遷精神,既應著眼于其價值取向、觀念取向,更要關注其榜樣示范意義。
學習司馬遷精神,這是重塑大學生的價值觀、提振其精神風貌的需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市場經(jīng)濟推動了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的巨大變化,也培育了自私自利、貪圖享樂、看重交換、唯利是圖等精神副產(chǎn)品。相應的,大學生的價值觀和精神風貌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并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尊崇利己、重視交換。他們“自我”意識很強,總是站在“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觀照世界。他們推崇“利己”,活學活用交易、投資等市場規(guī)則,關注“立竿見影”的眼前效益,具有將奉獻與利益掛鉤的思維定式。
第二,不愿吃苦,追慕“享樂”??梢哉f,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不能吃苦是當下大學生的“通病”。因此,他們“抗壓”能力較差,面對挫折無所適從。他們羨慕、崇拜娛樂明星,渴望“一夜成名”,不愿“苦盡甘來”,而是期待一步到位,重視感官享受,物欲化享樂傾向比較明顯。
第三,善于承諾,輕視踐行。他們可在“誠信承諾書”中簽字,也可隨口保證,但事后卻并不認真履行。他們崇尚取巧,學習應付,作業(yè)抄襲,論文代寫。這些不誠信現(xiàn)象,已成為高校社會的“痼疾”。
第四,責任感不強,擔當意識淡漠。他們遵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世原則,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熟視無睹,而且善推責任、缺乏擔當。做錯了事,不自我反思,而歸因于他人或外在環(huán)境;考試不及格,不反思自己是否刻苦學習,卻責怪老師改卷太嚴;找工作不如意,不思考如何改變自我,反而責怪父母無能。
第五,理想信念的物化傾向明顯。追求物化享受,成為現(xiàn)時代年輕人追逐的人生目標。當代青年大學生們也把多掙錢、開好車、住豪宅、享美食、穿名牌等作為奮斗目標,理想信念已經(jīng)完全被物化了!
當然,在各高校中,也不乏有理想、有信念、積極進取、關心國家、具有集體意識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青年大學生。但是,上述那些價值觀偏離、理想信念錯位的現(xiàn)象,確實令人擔憂。因此,提倡大學生向司馬遷學習,以司馬遷精神為引領,有助于重塑大學生的價值觀,有益于提振其精神風貌。
學習司馬遷精神,是新時代國家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已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而作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未來接力者,新時代大學生至少需要具備五種精神:
一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進入新時代,必須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因此,每個人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奮斗目標,而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動搖。
二是要有吃苦奉獻精神。如果沒有吃苦精神、沒有奉獻意識,“中國夢”則很難實現(xiàn)。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睂嶋H上,在圓夢路上,每個人都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準備。
三是要敢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推動時代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都要堅持創(chuàng)新、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鼻胁豢晒什阶苑?、愚頑不化,更不能目光短淺、貪圖眼前。創(chuàng)新精神,是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驅(qū)力。
四是要有文化自信。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立足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上。中華文化是凝心聚力的紐帶,是團結協(xié)作的基礎。有了文化自信,就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持久發(fā)展的力量,因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币虼耍^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堅守文化本位,“不忘本來”,才能面向未來。
五是要勇于擔當。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都需要具有擔當意識、富有責任感的青年才俊去努力、去拼搏。習近平曾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碑敶嗄甏髮W生,要勇于擔當、敢于擔當。這事關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
綜合來看,司馬遷精神的基本內(nèi)涵主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使命感和敢于擔當?shù)呢熑胃?,克服困難、超越挫折的毅力,求真、務實的作為意識和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這五個方面,正是新時代大學生需要汲取的精神營養(yǎng)。我國已進入新時代,正在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國家發(fā)展目標邁進。而實現(xiàn)這一宏偉目標,就需要一代代有理想、有擔當、能吃苦、善作為、敢創(chuàng)新的青年們協(xié)同接力。因此,繼承和發(fā)揚司馬遷精神,具有時代意義。
(一)學習司馬遷理想信念不動搖的堅守精神
司馬遷具有成圣成賢、立言不朽的堅定理想信念。他告訴上大夫壺遂:“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盵11]3296因此,李陵之禍并沒有動搖他“為往圣繼絕學”、追求詩禮精神的理想信念。他認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盵12]2732這說明,他期望自己的生命價值重于泰山,而非輕于鴻毛。他告訴好友任安:“仆雖怯耎(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沉)溺縲紲之辱哉!……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盵12]2733他堅持創(chuàng)作《史記》,“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適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他甚至對未來充滿期待:“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12]2735可見,對司馬遷而言,成就一家之言、追求圣賢精神,遠比挫折、羞辱與困難更為重要!
在撰寫《史記》時,司馬遷重視揭示理想信念與人生道路選擇間的關系。比如,在《高祖本紀》中,寫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時感嘆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11]344在《項羽本紀》中,寫項羽看到秦始皇巡游會稽時的盛大場面,竟情不自禁地說:“彼可取而代也?!盵11]296在《李斯列傳》中,寫李斯的倉鼠、廁鼠之嘆:“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11]2539在《淮陰侯列傳》中,他寫道:“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11]2629-2630韓信甘遭胯下之辱而隱忍不發(fā),是因為成就功名遠比眼前的羞辱更重要。在《陳涉世家》中,寫陳勝少有大志:“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拐咝Χ鴳唬骸魹橛垢胃毁F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11]1949正因為這些歷史人物都有遠大抱負,故而劉邦最終成為開國皇帝,項羽亦成為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李斯則位尊丞相,韓信曾統(tǒng)帥三軍,而陳勝首發(fā)起義、拉開了推翻秦王朝的歷史序幕??梢?,司馬遷通過《史記》告訴我們,胸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并堅守理想信念不動搖,這是走向成功的動力源泉。
就司馬遷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就不會選擇遭受腐刑的恥辱;如果在苦難面前選擇了退卻,他不會有偉大的《史記》流傳后世;如果理想信念不堅定、有動搖,他可能只是一個凡人,絕不會成為流芳千古的“史圣”。因此,堅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成就偉業(yè)、可以成就人生、可以使人強大起來。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應像司馬遷一樣,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并為此而奮斗終生。
(二)學習司馬遷敢于擔當?shù)某绺咂犯?/p>
司馬遷是一位負責任的史官,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勇于擔當?shù)纳鐣熑胃?。他位卑官小、俸祿低微,卻有著為國效力的擔當意識。他始終認為,建立“禮儀一統(tǒng)”國家、探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褒揚歷史人物,就是他必須肩負的神圣使命。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追敘了“世典周史”的祖先遺業(yè),回憶了父親的臨終囑托與教誨,決意繼承先祖遺業(yè)、完成父親遺志、履行太史職責。他說:“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鬃又灾挥?,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11]3297可見,他也知道,孔子作《春秋》時,曾克服了各種困難、面對過多重挑戰(zhàn)。而這種敢于擔當?shù)氖ベt精神,正是他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標。而且,《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11]3297,旨在建立“禮義”秩序,功在撥亂反正、針砭時弊、引領時代風氣。無論是有國者、為人臣者,還是為人君父者、為人臣子者,都須明《春秋》之義、懂禮儀之道。否則,社會必將陷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亂中。[11]3298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圣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盵11]3299這說明,在司馬遷看來,構建社會秩序、遵從禮義大宗,建立“禮義一統(tǒng)”的國家秩序,就是他應該肩負的神圣責任。這正是他堅持編纂《史記》的主要原因。
總之,司馬遷明于使命、敢于擔當?shù)某绺咂犯窳钊藲J佩。從《史記》中,我們可以感受其繼往開來的生命價值追求、探求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作史用意、忠實履行太史職責的奉獻精神。這正是新時代大學生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三)學習司馬遷超越挫折的抗壓精神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遭遇各種挫折。但在面對挫折時,軟弱的人很可能會選擇退縮,堅強的人可能會愈挫愈奮,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人必然會堅持到底、永不言棄。而對挫折的不同態(tài)度,自會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會一蹶不振,悲觀失望,甚至消極避世;有人會趨媚權貴,與世沉浮,甚至同流合污;也有人則因此而奮起努力,超越挫折,走向人生的輝煌。司馬遷自然屬于后者。
在挫折面前,司馬遷沒有選擇退卻,更沒有趨媚流俗、喪失立場,而是堅持真理,超越挫折,勇敢前行。遭受腐刑后,他沒有中斷創(chuàng)造活動,而是主動調(diào)整情緒,“解除苦惱、郁悶等情緒困擾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在挫折中奮進。司馬遷不僅在理性上戰(zhàn)勝了挫折,而且在實踐中也要戰(zhàn)勝挫折。”[1]158正是因為司馬遷有構建“禮義一統(tǒng)”的理想信念,有編纂史書的書寫能力,有為國家未來著想的擔當意識,他才會“就極刑而無慍色”。他告訴任安:“故禍莫憯(慘)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盵12]2727這種辱沒祖先、令人羞恥終身的宮刑,確實曾讓司馬遷一度消沉、情緒低落。在《報任少卿書》中,他告訴好友任安:“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盵12]2732可見,在人生十大屈辱之中,最讓他難以忍受的就是腐刑!腐刑讓他心神煎熬、神情恍惚:“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12]2736而且,他并不想做“閨閣之臣”,何嘗不想一死了之!但他發(fā)現(xiàn),姬昌、李斯、韓信、彭越、張敖、周勃、竇嬰、季布、灌夫等古今歷史人物,雖然也曾遭受過人生磨難,忍受過各種屈辱,但他們并沒有“引決自裁”[12]2733,而是選擇了繼續(xù)活下去。他們活著的理由可能各不相同,但努力活著或許就是最大的理由。只有活著,才有實現(xiàn)抱負的可能。司馬遷勇敢地選擇了在屈辱中活著,因為他的夢想與抱負沒有實現(xiàn),他必須活下去。只有這樣,他才能施展才華、完成父親遺愿、實現(xiàn)人生夢想。更何況,古圣先賢們遭遇困厄時并沒有頹廢,而是發(fā)憤著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盵12]2725所謂“思垂空文以自見”,其實就是立言以求不朽!這正是司馬遷超越挫折、能夠抗壓的精神動力!
可見,只要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就能戰(zhàn)勝挫折、有所作為。希望新時代的大學生們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要將挫折轉(zhuǎn)化為追求夢想的動力。只要心中有夢想,人生就有希望!面對挫折時,埋怨要不得,消沉要不得,抑郁要不得,逃避要不得,自殺更要不得,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想讓人生更加絢爛多彩,首先須學好本領,學會在困難、挫折中歷練自我。所以,要向司馬遷學習,學習他超越挫折、愈挫愈奮、勇敢前行的抗壓精神。
(四)學習司馬遷求真務實的處事風格
司馬遷是一位求真、務實的史學家,具有令人欽佩的敬業(yè)精神。他遵循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認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主導力量不只是王侯將相,游俠、刺客、引車賣漿者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將陳勝列入“世家”,與孔子等列,正說明了這一點。秉持這種進步史觀,使得《史記》不僅再現(xiàn)了秦漢真實的歷史,也還原了秦漢之前的歷史真實。東漢班彪稱贊《史記》“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并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頗為欽佩。[12]2737-2738追求“實錄”,就是一種求真、務實的處事風格。
首先,司馬遷采用文獻查閱與田野調(diào)查相結合的著史方法,具有求真、務實的作史意識。他在二十歲時游歷南北,探求歷史遺跡,了解圣賢逸事,感受民風、民俗,通過田野調(diào)查獲取歷史知識、追尋歷史真相。他“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边@樣的人生閱歷,為他著述《史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也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11]3293,對西南地區(qū)也有了解。同時,他廣泛閱讀文獻,“史記石室、金匱之書”[11]3296,在長達五年的時間里,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妒酚洝啡宋飩饔浿杏写罅康囊萋勅な拢瑢懙梅浅I鷦?,應與他的親身調(diào)研密切相關。比如,《高祖本紀》寫劉母蛟龍附體的神異故事,《項羽本紀》寫劉邦三次推兒女下車的故事,《陳涉世家》寫魚腹藏書的故事,《陳丞相世家》描寫陳平分社肉的故事,《李斯列傳》描寫李斯的倉鼠、廁鼠之嘆,《屈原賈生列傳》對屈原“行吟澤畔”的描寫,《淮陰侯列傳》寫韓信遭胯下之辱的故事等等,都生動真實、形象鮮活。因此,求真、務實的處事風格成就了司馬遷,也成就了他的《史記》。
其次,“不虛美,不隱惡”,不“為尊者諱”,具有求真、求實的著史觀念??鬃又洞呵铩?,一字含褒貶。這種“春秋筆法”,為司馬遷所繼承,并發(fā)揚光大之。他為帝王將相等歷史人物作傳時,不是站在“尊者”的角度看問題,而是站在“人”的角度上揭示真相。比如,司馬遷明知劉邦是“龍種”的故事屬于附會,但還是在《高祖本紀》中記錄了下來。他說“蛟龍附體”之事非別人所言,而是劉太公“親眼”所見:“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11]341所以,即使造假,也是劉太公主謀。不言自明,譏諷之意蘊含其中。為了真實再現(xiàn)劉邦其人的特點,他在本傳中多正面描寫,而在別人的傳記中則進行多側(cè)面描寫:《項羽本紀》中寫劉邦的自私、機智,《淮陰侯列傳》中寫劉邦的多疑,《劉敬叔孫通列傳》中寫劉邦的粗魯?shù)?。再如,《呂后本紀》中,他這樣描寫呂太后處置戚夫人:“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盵11]397顯然,他意在揭露呂后的嫉妒殘忍、沒有人性的一面,批判、譏諷盡在其中。西漢史屬“當代史”,司馬遷卻如此直率描寫、述說,體現(xiàn)了他求真、求實的著史觀念。
最后,尊重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竭力還原歷史真實,具有求真、務實的史家立場。古代史家往往立足于統(tǒng)治者立場,過度夸大帝王將相的功績,而忽視了普通人的作用,因而將史書寫成帝王的家史、文臣武將的功勞史。而《史記》雖以帝王、諸侯、將相、功臣、賢士為主體,但并未忽視下層人物的歷史作用。比如,陳勝出身貧賤,但卻將他列入“世家”,與蕭何、陳平、孔子等列?!妒酚洝愤€將刺客、游俠、佞幸、滑稽、日者、龜策等各行各業(yè)的代表人物事跡記錄了下來。在《刺客列傳》中,他稱贊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刺客“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在《游俠列傳》中,他稱贊朱家、郭解等游俠雖為“布衣”,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戹困”,具有“以功見言信”的“俠客之義”。在《佞幸列傳》中,他歷數(shù)籍孺、閎孺、鄧通、趙談、北宮伯子、周文仁、韓嫣、韓說、李延年等漢皇所幸佞臣,認為他們皆以色幸而貴重一時,曾影響了統(tǒng)治者的決策和社會發(fā)展方向。在《滑稽列傳》中,他稱贊淳于髡、優(yōu)孟、優(yōu)旃、郭舍人、東方朔、東郭先生等雖身為俳優(yōu),卻借詼諧、幽默的方式諫言獻策,“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他們同樣有歷史貢獻,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力量。這種還原歷史真相的求真、務實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五)學習司馬遷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
據(jù)《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告訴壺遂,倘若他“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則“罪莫大焉”。他自稱只是“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11]3299-3300。司馬遷自謂“述而不作”,當然是自謙之辭。其實,《史記》具有明顯地創(chuàng)“作”意識,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
首先,司馬遷開創(chuàng)性地設計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氨炯o”的功用在于“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表”則用于解決“并時異世,年差不明”的問題;“書”的作用是“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世家”則褒揚“忠信行道”;“列傳”則為了“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盵11]3319如此完備而頗具創(chuàng)新性的史傳體例,為后世史家開了先河。
其次,《史記》按照以類相從的原則,開創(chuàng)性地將同一類型或有生活交集的歷史人物合傳介紹。比如,《外戚世家》《管晏列傳》《老子韓非列傳》《屈原賈生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孟子荀卿列傳》《扁鵲倉公列傳》《游俠列傳》《刺客列傳》《滑稽列傳》《佞幸列傳》等,就是采用以類相從的原則。而《廉頗藺相如列傳》《白起王翦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等,則是基于這些歷史人物之間有生活的交集。合傳是司馬遷《史記》的新創(chuàng)之舉,并為后世史家所效法。
再次,他為其他民族作傳,也是前無古人的開創(chuàng)之舉。他追溯各民族歷史,并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方面,給予各民族相應的歷史地位。例如,《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大宛列傳》等,將匈奴、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大宛等民族置于平等地位,突破了“華夷之防”的傳統(tǒng)觀念,可謂膽量超人。這也說明,他具有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視野”。
最后,司馬遷不從流俗,自有主見,敢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比如在《伯夷列傳》中,他質(zhì)疑上天之不公:“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11]2124-2125這說明,他有自己的獨到理解,并非盲從陳詞濫調(diào)。在《陳涉世家》中,司馬遷記錄了陳勝的一句名言:“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1]1952不要說在講究等級的漢代社會,即使在今天,這句話仍然有振聾發(fā)聵的宣言色彩。
上述四個方面,說明司馬遷具有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具有追求平等、敢于質(zhì)疑的學術情懷。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效法。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們,更要學習司馬遷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總之,學習、弘揚司馬遷精神,需要與時代相契合。因此,我們要結合新時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需要,認真挖掘司馬遷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大力弘揚司馬遷精神,積極倡導大學生向司馬遷學習。這既是提振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精神風貌的重要途徑,更是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2] 向晉衛(wèi).司馬遷精神與當代知識分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4):13-16.
[3] 牛蕊.學習司馬遷精神,提高檔案工作者自身素質(zhì)[J].機電兵船檔案,2005(1):27-28.
[4] 丁德科,馬雅琴,梁建邦.論司馬遷精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0):5-18.
[5] 柯鎮(zhèn)昌.論司馬遷的貴族精神及其時代意義[J].理論月刊,2016(12):97-100.
[6] 董華,李榮興.從衛(wèi)青形象看司馬遷的信史精神[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12-115.
[7] 魏耕原.《史記》尚義精神論——兼論司馬遷對孟子思想的繼承[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7):13-19.
[8] 黃禹康.文書巨匠 秉筆《史記》——秘書人員應學習司馬遷的治學精神[J].秘書之友,2008(6):8-10.
[9] 劉德奉.司馬遷創(chuàng)作精神時下談[J].博覽群書,2015(4):34-39.
[10] 賴斯捷.論司馬遷的著史精神對新聞記者的影響[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2):45-48.
[1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