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儒
(北京德和衡(邯鄲)律師事務所,河北邯鄲 056038)
陸贄,字敬輿,生于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卒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享年52歲。唐吳郡嘉興人(今屬浙江)。據(jù)清人江榕《年譜集略》[1](P806)及其他書籍記載,陸贄出身一個官宦家庭,其曾祖陸敦信,唐高宗時拜左侍極、檢校左相,封嘉興子,祖父陸齊望,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進士,并由吳郡吳縣遷到嘉興,故子孫遂入籍嘉興,陸齊望唐代時為秘書少監(jiān)。父親陸偘以蔭補溧陽令,母親韋氏,于史無傳。從起出身來講,陸贄雖出身官宦家庭,但其家族已成衰落之勢。在唐代重視門閥的時期,陸贄的祖父兩代都寂然無聞,可知其家庭并不顯赫,也許如此家庭的出身,造成了陸贄積極仕宦,以圖振興門楣的決心,故陸贄在十八歲,即唐代宗大歷六年(852年)登進士博學鴻詞科,授鄭縣尉;又以書判拔萃科,調(diào)渭南尉,從中兩科來講,陸贄的勤奮可得而知,無怪乎清人王世貞認為“其學之純粹,蓋三百年間一人而已?!盵1](P806)
陸贄在鄭縣、渭南等處任職多年后,其政聲顯著,并為身為太子的德宗所深知,故而唐德宗即位后,建中元年,即召為翰林學士,時年陸贄26歲。德宗即位之時,藩鎮(zhèn)強橫,李希烈、朱泚等迭經(jīng)叛亂,陸贄深為德宗信任,動亂時期,一直為唐德宗出謀劃策,常伴先后,被稱為“內(nèi)相?!辈⒉菹喾N文稿,詞氣慨然,情動于中,其起草的詔令,“聞者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感激”[1](P787)。史稱“德宗克復天位,再續(xù)唐祚,公之力也”[1](P808)。陸贄亦歷任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等要職,但由于德宗性格猜疑過甚,“在危難時聽贄謀,及已平,追仇盡言,怫然以讒幸逐猶棄?!?,[2](P487)加之陸贄本人“常以少年入翰林,得幸于天子,長養(yǎng)成就之,不敢自愛,事之不可者,皆爭之”[1](P789)的秉性,在大臣裴延齡等人的排擠下,在經(jīng)過十六年的積極仕宦生涯后,被貶為忠州別駕,陸贄時年42歲。
陸贄被貶忠州后,“上(唐德宗)怒未解,中外惴恐,無敢救者?!倍戀椧沧⒅丶s束自己言行“常閉戶不出,郡人稀識其面。又避謗不著書,地多瘴癘,只為《古今集驗方》五十卷”,[1](P812)作為一個曾經(jīng)積極仕宦的官員來講,陸贄內(nèi)心的苦衷是可以感知的,盡管之后,唐德宗也有悔疚之心,但始終再也沒起用,唐順宗即位后,特詔任用陸贄,可惜的是,詔書未達,陸贄已經(jīng)亡故,時年52歲。以至時人權(quán)德輿感嘆道:“惟公才不謂不長,位不謂不達,逢時而不盡其道,非命歟?”[1](P814)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盵3](P7)陸贄生活的時代是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藩鎮(zhèn)割據(jù),朝綱不正,尤其是在這個時期,也處在有門閥貴族向平民社會轉(zhuǎn)化的時期,對于出身于敗落家庭的陸贄來講,也是希望能夠振興門楣的時機,而陸贄也正是以這種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唐代政治漩流之中?!拔嵘喜回撎熳?,下不負所學,不恤其他”[1](P814),正是這種態(tài)度,陸贄在輔佐唐德宗時,非常重視德教,強調(diào)教化。認為“尚德者,教化之先”[1](P13),即使對于叛亂的藩鎮(zhèn),也言之淳淳,開之于道德禮化,“致理興化,必在推誠;忘己濟人,不吝改過?!盵1](P1)希望能夠通過道德的感化來促使藩鎮(zhèn)回首向面,歸心朝廷。對于禮的作用,今人蕭公權(quán)觀點具有代表性,“禮之真正目的乃在借節(jié)欲之手段以圖全體人民物質(zhì)生活最大限度之滿足。其方法雖近于消極,其效果則顯然積極?!盵4](P71)這也是在唐德宗時期,陸贄不計較古人對赦免的看法,而多次提倡赦免的原因,在平息逐次叛亂后,陸贄在起草的《平朱泚后車駕還京大赦制》一文中,尤強調(diào)“致理之體,先德后刑。禮義興行,故人知恥格。教令明當,則俗致和平?!盵1](P20)所以如此,是因為在經(jīng)歷安史之亂后,朝廷的權(quán)威受到極大的削弱,而藩鎮(zhèn)也在這種叛亂后力量滋長,與朝廷離合之心增大,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強調(diào)武力和刑罰顯然是不適合的,而且可能適得其反。正是如此重視德教,才幫助唐德宗盡快實現(xiàn)唐代中興,也才使朝廷詔書所到,“聞者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感激”[1](P787)。
作為一個沒落仕宦家庭出身的官員,陸贄非常重視教育要因時而教,不拘常態(tài),這也是陸贄高于時人,為后人贊賞之處?!凹沃\嘉猷,復取于考古驗今之次”[1](P821)陸贄作為飽學之士,非常善于從歷史中借鑒經(jīng)驗,并善于提升,進而得出震古爍今的教育智慧來。陸贄深知,安史之亂以來,民眾之心也稱瓦解,只有收服人心,才能挽救時艱,“積習易溺,居安忘危[1](P2)”,必須因據(jù)時代,改革積習,增加官員和民眾的居安思危之心,而且認識到,“人情不常,系于時化?!盵1](P6)這種轉(zhuǎn)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根據(jù)時代變化而采取相應的對策?!捌湟陧樣谖锴椋淦踉谕ㄓ跁r變。”[1](P512)
在這種依據(jù)時代而進行因時而教中,陸贄有幾個觀點很有啟發(fā)性。一反對泥古不化,認為在教育中要重視靈活性,追求時代性,“或牽古義而不變,或趨時會而不經(jīng)”[1](P190)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二是要重視教育對象的變化性?!爸灸送ㄓ谧儯瑢W古所以行于今,今之教人,則異于是。工祝陳禮、樂之器而不知其情,生徒誦禮樂之文而不試以事,欲人無惑,其可得邪。”[1](P191)這種觀點和孔子有教無類的觀點有繼承,有發(fā)展,那就是不僅要“人在見教,無有種類”,而且要“學古所以行于今”重視教育的時代性,唯如此才能使教育做到“妙于用而有常,通其變而能久?!盵1](P268)
陸贄所以為后人所崇敬,就在于其重視自律,強調(diào)自省,不以術(shù)數(shù)處世。“論諫數(shù)百,炳若丹青,雖當擾攘之際,說其君未嘗用數(shù)[1](P806)”,而陸贄也常以此道規(guī)諫德宗“王者之道,待人以誠,有責怒而無猜疑,有懲沮而無怨忌。斥遠以儆其不恪,甄恕以勉其自新?!痹谧允》矫?,“晨興夕惕,惟念前非?!盵1](P5)要求常以自省之心,蕩滌舊非,而且“朝過夕改,仁何遠哉[1](P9)。”認為只有強調(diào)和重視自省,也是進德涵化的要義所在。
重視自省,既是古代君子養(yǎng)德進化之徑,“不可以小失為無損而不悔,亦不可以小善為無益而不行。小猶慎之,矧又非小?!盵1(]P472)同時也是古代對人才教育認識的進化所由?!叭酥袠I(yè),或未必兼。構(gòu)大廈者,方集于群材。[1(]P9)”只有對人才培養(yǎng)有著清醒的認識,才能對人才進行差別性培養(yǎng),只有這種差別性培養(yǎng),才能使教育明晰名與利的關(guān)系,“名近虛而于教為重,利近實而于德為輕,則所以裁是非、立法制者,則存乎其義?!盵1(]P446)從其實質(zhì)上講,其重視名與利的最終目的,最終顯示的是陸贄不愧是一個真正的大儒,一個有著家國情懷的大儒,無愧后人稱之為“其學之純粹,蓋三百年間一人而已?!盵1](P823)
從陸贄的人生遭際來講,其人生固然有可嘆可息之處,但從理想抱負來講,其人生遭際也未嘗不是其人生追求所致,“(陸)贄久為邪黨所擠,困而得位,意在不負恩獎,以天下事為己任”。[1](P807)這種以天下事為己任的抱負對陸贄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著很大的菁華作用,也多為后世所稱頌,“其關(guān)于時政,昭昭然與金石不朽者,惟制誥、奏議乎?[1](P817)”而其豐厚的教育思想也昭昭然存在于這些制誥、奏議,成為我們研究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金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