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功能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3-0035-05
對廣大一線歷史教師來說,“教師教學用書”是僅次于歷史教科書的重要教學資源,早已是人手一冊,人人必用。一般認為,“教師教學用書”的功能有以下三個:第一,揭示編寫意圖,剖析全書和各課的結構、內容等,幫助教師理解和把握教科書。第二,提出教學建議,供教師參考。第三,提供教學資料,以省教師檢索查找之勞。近讀與部編本歷史教科書配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筆者發(fā)現(xiàn),除上述功能外,該書還有補充歷史教科書不足、修正其某些差錯的新功能。下舉幾例說明之。
例1:關于春秋爭霸
部編本《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28頁
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yōu)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zhàn),爭奪霸主地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到了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
“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第85~87頁
(子目)諸侯爭霸
晉文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政治家、外交家、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春秋時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前621年)又作秦繆公……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點評:我國歷史教學界和社會公眾普遍認為,和“戰(zhàn)國七雄”一樣,“春秋五霸”也是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歷史常識。但遺憾的是,教科書本目未使用“春秋五霸”這一重要歷史概念。不僅如此,因教科書在列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和秦穆公四人之后,又說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這就有讓學生形成“春秋六霸”印象的可能。有鑒于此,“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的編寫者在教學資源中三次使用“春秋五霸”這一概念,指出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部分史料還認定秦穆公為“春秋五霸”之一。有了這樣的提示和補充,一些一線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會使用“春秋五霸”這一歷史概念,有的老師可能還會介紹“春秋五霸”的兩種說法。
例2:關于都江堰
部編本《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34頁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綜合成為一個系統(tǒng),發(fā)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
“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第105頁
都江堰
材料1:周滅后,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①冰能知天文、地理……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
材料2:建于公元前3世紀,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fā)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
遺產(chǎn)委員會對都江堰的評價
評說:
1.關于都江堰修建時間
教科書將都江堰修建時間確定為公元前256年。借助材料,教學用書實際認為,修建時間為公元前3世紀,或者說戰(zhàn)國時期、或大約在公元前256至前251年秦昭王末年。前者精準,后者模糊,但從史學的角度看,后者比前者更可信。
《史記》《漢書》均未記載都江堰修建時間?!度A陽國志》給出的時間是“周滅后”。一般以公元前256年為“周滅”之年,但說都江堰此年建成,則難以成立。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我們無法確認這一年李冰出任蜀守。即令他此年出任蜀守,也不可能一年就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因為,考查、設計等準備工作需耗費時日,修建則是一較長過程。有的四川學者估計,僅鑿開寶瓶口(都江堰進水口)可能花了8年時間,全堰建成時間則更長。誠然,1994年,因都江堰實際灌溉面積突破1000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曾聯(lián)合舉辦盛大的都江堰建堰2250年慶典。①據(jù)此推算,都江堰建堰時間當為公元前256年。但這是后人因宣傳需要而選定的“紀念時間”,不能作為確定都江堰建成時間的學術依據(jù)。總之,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把都江堰建成時間“精準”地定在某一年是不科學的,而用模糊時間,如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后期、公元前3世紀、約公元前256至前251年、秦昭襄王時期、秦昭襄王末期等,則更為合理可信。四川史學研究者大多持此觀點。如《四川歷史辭典》“都江堰”條說:“秦昭襄王時,李冰為蜀守時建成?!雹凇袄畋嗡睏l也說:“秦昭襄王時,李冰為蜀守……修筑了位于今灌縣境內的岷江上游的舉世聞名的都江堰。”③2017年,李冰被四川公眾評為“四川十大歷史名人”之一。主辦者介紹說,李冰(約公元前3世紀):戰(zhàn)國時代卓越的水利工程專家。秦昭襄王時期(前276—前251年)為蜀郡守主持設計和興建都江堰。四川刊物新近刊出的《秦統(tǒng)一巴蜀的戰(zhàn)略決策及其治蜀成效》一文寫道:“李冰任蜀守的具體時間,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李冰任蜀守后,開創(chuàng)都江堰水利工程,穿鑿廣都鹽井,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因此很可能延續(xù)到秦始皇九年(前238年)蜀守金接任止。”④從全國看,持此觀點的學者也比比皆是。如沈起煒編著《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古代)說:“蜀守李冰建都江堰約在秦昭王晚年。”⑤《中國農(nóng)業(yè)技術發(fā)展簡史》說:“這是秦昭王時期(公元前306—251年)時蜀守李冰領導人民在四川灌縣興建的。”⑥著名秦史專家林劍鳴著《秦史稿》寫道:“秦昭王時,李冰為蜀守,為改變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落后面貌,決定治理岷江,修建都江堰?!雹遝ndprint
綜上所述可知,“歷史七上教學用書”對都江堰修建時間的補充和訂正,是有道理的,值得注意。
2.關于都江堰的特征
教科書對都江堰特征的介紹全面而詳盡,應該是不錯的,但有些內容觀念陳舊、重點不突出的問題亦不能回避。有鑒于此,教師用書的編寫者通過引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的評價,實際上告訴廣大師生,“無壩引水”是都江堰最重要的特征。這個補充非常重要,可以說,這是我們認識都江堰的關鍵。因為“無壩引水”,都江堰就區(qū)別于古今中外數(shù)不清的“筑壩引水”的水利工程;因為“無壩引水”,所以地震震不垮、洪水沖不垮、日本飛機炸不垮都江堰;因為“無壩引水”,都江堰就成為舉世無雙的生態(tài)型水利工程。在高度重視、大力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今天,講授都江堰的特征一定要抓住“無壩引水”這一關鍵之點,注入天人合一、人地合一,人與自然(含河流)和諧發(fā)展的重要理念。
例3:關于漢武帝的“文治”與“武功”
部編本《中國歷史》七上第54~57頁
(子目)推恩令的實施
(子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子目)鹽鐵專賣
問題思考
漢武帝在位時,西漢王朝國力強盛,版圖拓展。想一想:這與漢武帝強化中央權力有什么關系?
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jīng)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第184頁
對漢武帝的評價
材料1: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歆議曰:“……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遣大將軍、驃騎將軍……北攘匈奴、降昆邪十萬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功業(yè)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實百姓,其規(guī)撫可見……至今累世賴之?!?/p>
——(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
材料2: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矶倪^,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解讀]漢武帝一開始就是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材料1從漢武帝解決匈奴、南粵等問題以及開疆拓土的功業(yè)著眼,對其評價甚高。材料2表明后人對漢武帝窮兵黷武一面的批評,甚至把他和秦始皇相提并論。當然,對人物的評價,我們要采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不可片面分析。
評說:史學界公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武功”極盛,“文治”業(yè)績也很突出。但從教材來看,部編本《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一課,從三個方面詳細講述了漢武帝“文治”的重大舉措及其影響。而對“武功”則僅在輔欄中用“國力強盛,版圖拓展”八個字帶過。如此一來,以“武”為謚號的這位西漢著名皇帝,給學生留下的卻是典型的“文”皇帝的印象。這不是真實的漢武帝。沒有軍事方面的重大舉措,漢武帝怎能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的編寫者顯然注意到這個問題,故特地在本課教學資源中安排“對漢武帝的評價”一條,用兩則史料介紹漢武帝“外事四夷”(尤其是“北攘匈奴”)的基本情況及其深遠影響,引導師生兼顧“文治”和“武功”兩個方面,全面評價漢武帝。編寫者提醒師生,評價歷史人物,“不可片面分析”。此語有很強的針對性,意味深長。
例4:關于張仲景生平事跡
部編本《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69頁
相關史事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下略)
“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第228頁
[解讀]張仲景(約150—219年),名機,南陽湟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被稱為“醫(yī)圣”。
評說:“歷史七上教學用書”對張仲景生平事跡的介紹比教科書詳細很多,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對教科書作為“史事”介紹的“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一事卻只字不提。這是教學用書編寫者的疏忽嗎?筆者認為,顯然不是,應該是有意回避。
因史料缺乏(《后漢書》《三國志》均無張仲景傳),張仲景是否曾任長沙太守,我國學術界長期爭論不止。1936年,上海國醫(yī)公會出版《國醫(yī)文獻·張仲景特輯》,收入研究張仲景及其醫(yī)學著述的文章30多篇(2008年,經(jīng)林佳靜等校點,該特輯改名為《張仲景及其著作考證》再版①)。在該書中,陸九芝的《張仲景傳》、章太炎的《張仲景事狀考》、黃謙的《醫(yī)圣張仲景傳》、郭象升的《張仲景姓名事跡考》等認為,張仲景“官至長沙太守”。他們的主要根據(jù)是《傷寒論序》所引《名醫(yī)錄》中有“張仲景,名機,南陽人,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等語。而洪貫之在《張仲景郡望生年之推測》中卻說:“至其守長沙事,史傳無考,僅查得建安三年,有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二郡畔劉表(《后漢書·劉表傳》)。羨卒,子懌嗣為長沙太守,劉表并之(《三國志·劉表傳》),余無所得。豈羨者,即為仲景之別名耶?抑后人因羨機音聲近似而誤傳,遂‘漢長沙守云云,補署于序文之末耶?況今《傷寒論序》文,究竟是仲景所撰,尚屬疑問,迄今猶無確證,姑其存疑可矣。”這一爭論延續(xù)到當代?!吨袊t(yī)學史略》的作者說:“《傷寒雜病論》自序的末尾曾有‘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著的署名,但考當時長沙太守中并無張機之名,只有一個張羨也是南陽人,因而有人懷疑張機即是張羨。……張機張羨不可能是一個人。因此又有人否認張機作過長沙太守??傊P于這個問題的爭論為時已久,雙方均無確證,我們亦就無法探究了?!雹跒檎壑?、調和兩種不同說法,有的研究者便采用了“據(jù)傳曾任長沙太守”的說法。③
鑒于如此復雜的情況,“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的編寫者就回避了張仲景是否任長沙太守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對教科書的一種“修正”。
例5:關于十六國建立者
部編本《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81頁
知識拓展
內遷的各族建立的政權頻繁更替,先后有前趙、成漢、前涼、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夏、北燕等十六國。
“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第266頁
西晉滅亡后,內遷的各少數(shù)民族和中原地區(qū)的漢族先后建立了16個政權,統(tǒng)稱十六國。
點評:十六國相關情況,如下表所示:
從上可知,教科書對十六國建立者所屬民族的說明存在著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十六國并非均由“內遷的民族”建立,其中的前涼、西涼和北燕是漢族人建立的。④這一時期,“內遷的民族”是指內遷的游牧民族,亦即少數(shù)民族,漢族世居內地(中原),顯然不屬“內遷的民族”。教學用書糾正了這一差錯,指出十六國由“內遷的各少數(shù)民族和中原地區(qū)的漢族先后建立”,是必要的。
以上幾例說明,“歷史七上教學用書”確有補充歷史教科書的不足和糾正其個別差錯的功能。這雖不是該書的主要功能,但卻提升了自己的價值,必將為廣大教師重視。歷史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者以一線中學歷史教師為主,他們?yōu)槭裁茨馨l(fā)現(xiàn)并補充、訂正由著名專家編寫,并經(jīng)審定的歷史教科書的不足和差錯呢?筆者認為,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人無完人,書無完書,歷史教科書出現(xiàn)一些問題,可以理解。第二,從時間順序說,教科書定稿、出版在前,教師教學用書編寫在后。一線教師在依據(jù)教科書編寫教學用書過程中,字字推敲、句句斟酌,發(fā)現(xiàn)其個別問題,是很自然的事。第三,一線教師的過往教學經(jīng)歷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成為其判定教科書有無問題、有什么問題、如何彌補等的珍貴“資本”。第四,一線歷史教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為其進行審辨提供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歷史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者講究說話藝術,一般不會公開指出歷史教科書的不妥之處,因此,今后歷史老師備課時要將歷史教科書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對照起來認真閱讀。凡遇兩者說法不一時,要仔細比勘,擇其正確者而從之?!氨M信書不如無書”,無論是對歷史教科書還是歷史教師教學用書,都應如是。
【作者簡介】馮一下,成都大學退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和歷史教育學。
【責任編輯:王雅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