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重在課堂?!胺独健睂懽鹘虒W的課堂,聚力于習作的教學重點,致力于學生的語言實踐,傾力于寫作指導、講評、修改的有機融合,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因此, “范例式”寫作教學課堂模式的構建,必須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一、處理好著眼點與著力點的關系
1.從“大”處著眼
所謂“大”就是從更大的視野、更大的空間、更大的范圍著眼,讓范例發(fā)揮更大的功效。
(1)從更大的視野著眼。寫作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悟出“寫什么”和“怎樣寫”,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愿意寫、樂于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精心選擇寫作范例,讓學生產生寫作期待。如人教版《語文》五年下冊第二單元寫《童年趣事》,可用教師的下水文點燃學生好奇、好勝和期待的心理,延緩范例的鏈接,延長范例的功效,達到“欲擒故縱”的效果[1]。
(2)從更大的空間著眼。范例不僅僅在表達方法上提供借鑒與創(chuàng)生,還可以在寫作素材上產生“喚醒”和“頓悟”。如人教版《語文》四年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要具體的寫出動物的特點,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捎谩逗偂愤@首詩導入:“你是一只小狐貍,/ 聰明有心計?!?我喜歡你, 狐貍!/ 你的狡猾是機智,/ 你的聰明是有趣。/ 不管大人怎么說,/ 我喜歡你!”這首詩顛覆了傳統(tǒng)的觀念,改變了固有的思維,原本狡猾、欺詐的狐貍,變成深情贊美的對象,成為聰明、機智的化身。這一范例給學生思維上的一種“頓悟”, 原來每個事物都有優(yōu)與劣的兩面,拓寬了他們選材的空間。
(3)從更大的范圍著眼。從更大的范圍著眼,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大局意識,提高他們謀篇布局的寫作能力。如學習多角度描寫“分述”,要從總分式的結構這個“大”處著眼,讓學生悟出總分式有三種呈現(xiàn)形式:總分式,如《牧場之國》;分總式,如《鄉(xiāng)下人家》;總分總式,如《索溪峪的“野”》。從學生的寫作窘境出發(fā),充分發(fā)揮范例的功效,讓學生悟出寫作首先要站在“篇”的高度思考,才能既看到“森林”,又見到“樹木” [2]。
2.從“小”處著力
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需要教師的智慧“舍得”。教師“舍”去“每篇”習作應有的常規(guī)元素,著力在“這篇”習作的訓練重點上引導、難點上突破,做到一課一得。這里“一得”是指每一節(jié)課聚焦“一個核心目標”, 從指導到講評到修改都圍繞“一點”著力和發(fā)力。這樣的“一點”不再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是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寫作實踐中,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扎扎實實的提升。如 “寫一個場景”( 人教版《語文》第九冊第八單元的習作),要求“寫的時候要把場景寫具體,寫清楚”。場景由“面”與“點”組成的,對五年級學生來說,雖然教材中第一次要求寫場面,但在之前訓練的敘事或寫人的習作中幾乎都是由一個或幾個場面構成的,對場面描寫已經比較熟悉了。把“場景寫具體,寫清楚”,著力點應在“點”的描寫上。通過范例,讓學生悟出“點”的不同描寫方法。
(1)逐一描寫“點”。有的場面人員較少,且各有突出特點,適用“逐一”的方法描寫“點”。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的第二自然段對五位壯士進行的描寫,教師可以提供不同場面的照片,讓學生判斷哪個場面的“點”適用逐一的方法描寫,哪些不行,為什么。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選擇,從而不斷明晰了“逐一”寫“點”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出哪些場面的“點”可用“逐一”的寫法,如扳手腕比賽,乒乓球決賽,羽毛球決賽等場面都可用“逐一”寫“點”,從而讓學生真切領悟何時運用“逐一”寫“點”的描寫方法。
(2)部分描寫“點”。這樣的場面往往人員眾多繁雜,但各部分人都有相同的特點,把表現(xiàn)相同的“這部分”一起寫。如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可貴的沉默》中 熱鬧場面的“點”是這樣描寫的:有的得意洋洋,如“他們驕傲地舉起了手,”;有的左顧右盼,如“有的還神氣十足地左顧右盼”;有的異常興奮,如“幾個男孩子索性站了起來”。
(3)個體描寫“點”。 場面中只有一個人,或聚焦場面中表現(xiàn)特別出色的一個人,他(她)是這群體的代表,適用此法來寫“點”。如《狼牙山五壯士》中英勇跳崖的場面重點寫了班長馬寶玉。馬寶玉既是跳崖的倡導者,也是跳崖的帶頭者,他的言行舉止就代表五壯士。
二、處理好知識概念與寫作技能的關系
1.知識概念貴在精準鏈接中運用
知識概念直接指向兒童的言語表達,直面兒童言語表達的困境。因此,知識概念的呈現(xiàn)是具體的,是可操作的,是以“方法”“策略”的面目出現(xiàn)的精準知識?!胺独健睂懽鹘虒W跟閱讀課有所不同,閱讀課中的方法規(guī)律是通過實踐提煉、加工、概括出來的,重在讓學生經歷一個從探索到發(fā)現(xiàn)的過程;范例教學的方法規(guī)律可以較快獲得,重在讓學生嘗試運用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是讓學生在語言形式中獲得語言智慧。因此“范例式”寫作教學中的知識概念獲得過程可以簡單些,常常通過復習的方式呈現(xiàn)。因為這些范例在之前的閱讀課中學過,重點在于把范例中悟出的方法應用到具體的習作中。如寫一篇觀看瀑布的習作,可用《觀潮》作為寫作范例,讓學生快速獲取最核心的寫法(表1)。
學生從表格中能快速獲取《觀潮》最主要的寫作方法,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讓學生精準鏈接。一是鏈接描寫重點。作者從“觀”和“潮”這兩方面寫,從而讓學生悟出擬題目的方法,同樣這篇習作也可以用“觀瀑”“聽瀑”“壯哉,瀑布”作為題目,讓學生學習緊緊圍繞題目寫的方法。二是鏈接描寫角度。作者從“潮”的樣子和聲音、人們“觀”的期待與興奮這些角度來寫。同樣,寫瀑布也可從這些角度去寫。三是鏈接描寫順序。本文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寫的,同樣,寫瀑布可以從“遠聽瀑布聲音” “近看瀑布全貌”“來到瀑布腳下仰望”這些方面寫的。
有的知識概念鏈接一次往往不夠,還要多次鏈接,靈活運用。如寫瀑布,可以再鏈接葉圣陶寫的《瀑布》的描寫順序:先寫遠聽瀑聲,再寫近看瀑形,最后寫站在瀑布腳下仰望,從聲音寫到樣子,從而體現(xiàn)瀑布的壯觀。endprint
2.寫作技能須在反復實踐中形成
寫作是一項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如果僅僅讓學生明白“怎樣寫”還遠遠不夠,還很難把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教師還要借助范例讓學生明白“什么時候寫”和“為什么這樣寫”,才能實現(xiàn)有效的語言實踐。通過范例引領,讓學生悟出平常不注意、或不清晰、或不明白的寫作方法,才是有用、有效的方法。如《觀潮》中學生只知道從聲音和樣子寫潮水,不清晰、不明確,或根本不知道為何采取不同的方法寫聲音和樣子,還沒有形成寫作技能。作者在寫潮水的聲音和樣子時采取多種方法:一是潮在遠處時,先寫聲音,后樣子,而且交叉著寫。這是根據事物特點決定的,還沒看到樣子就已聽到聲音,可見潮水之壯觀;聲音與樣子交叉寫,突出潮水的聲音越來越響,樣子越來越瘋狂。二是潮來到近處時,先寫樣子,后寫聲音,而且分合寫。開始“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瞬間“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剎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梢姵彼男嗡蚕⑷f變,蔚為壯觀。因此作者對“近些”“再近些”“越來越近”的潮水樣子進行細致入微的描繪。而這時的“聲音”沒顯著變化,所以作者把“聲音”合起來寫:這樣寫既根據事物的客觀因素,又體現(xiàn)作者的表達需要。因為本文的題目是“觀潮”,并非“聽潮”,故把潮水的樣子當作重點來寫。三是潮過后,只寫樣子,沒寫聲音。因為潮水恢復平靜,聲音戛然而止。學生由此受到啟發(fā),在寫瀑布時何時先寫聲音后寫樣子,何時先寫樣子后寫聲音,何時交叉寫,何時分合寫,他們已了然于胸。 吳忠豪教授指出:“兒童的母語學習一靠積累,二靠實踐。作文教學不能無視這樣一種規(guī)律,否則就要碰壁?!?可見寫作能力必須在語言情境的反復實踐中逐步形成,而語言實踐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寫景物時先寫聲音還是樣子,可以依據事物的特點,也可根據表達的需要。
三、處理好指導與評改的關系
1.實現(xiàn)“導”與“評”的融合
傳統(tǒng)的作文課把指導與評改截然分開,一周兩節(jié)的寫作課,一節(jié)為寫作指導課,一節(jié)為寫作評改課,或這周為指導課,下周為評改課,從指導到評改的周期太長,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簡化指導過程,增加評改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指導與評改的融合,是寫作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1)指導過程要簡約。簡簡單單教作文,需要教師高度凝練的教學思想,盡顯教師的“舍得”之道,凸顯教師對語文教學大道至簡的深切認識。其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簡化。一節(jié)作文課盡可簡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興趣 → 重點引導 → 練習片段 → 師生點評→ 學生自改。其間的引導、練習、點評、修改都緊緊圍繞訓練重點,突出學生是寫作的主體,凸顯寫作能力是經過實踐而習得。如五年級《童年趣事》的習作指導課,教師著力引導學生寫出“趣”,著實簡化課堂了的環(huán)節(jié):激趣談話,撥動“趣”弦 → 范例引領,悟出“趣”點 → 片段練習,寫出“趣”點 → 點評修改,盡展“趣”點。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給學生留足時間,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的教學要有效的多。其二,教學手段要簡單。寫作范例的使用為教學手段的簡單提供了可能。如寫“童年趣事”,可用《冬陽·童年·駱駝隊》作為范例,讓學生悟出童年什么事是有“趣”的,怎樣突出“趣”,為什么有“趣”(表2)。
(2)評改指向要明確。人教版教材從四年級開始每一次習作都提出“自改”的要求,但遺憾的是并沒有“評改”的標準。如果每一次都從習作要求中選取一個重點,有機滲透一些習作評改的知識,學生就會在自改中逐步培養(yǎng)評改能力。如學生寫完《童年趣事》后,在評點時先讓學生找出習作中的“趣”點的描寫,明確修改方向;接著再次引用范例,讓學生比照,悟出用什么方法把“趣”寫具體;最后運用范例寫“趣”的方法進行逐一修改。采取何種形式修改呢?課文習作中提供了三種修改方式:一是小組合作改,如“寫完以后可以讀給對方聽,再根據別人的意見改一改”。對初學修改者,多采取此法,讓同桌或小組(前后四個)修改。二是自己獨立改,如“寫完以后讀一讀,有不滿意的地方認真改一改”,此法適用高年級學生。三是同桌交換改,如“可以與同學交換改一改”。改什么,把每一次的訓練重點作為修改的目標,利用范例指向重點進行修改。
2.追尋“評”與“改”的交互
構建“講評 → 修改 → 講評 → 修改”的評改交互課堂模式,讓講評和修改交替進行,實現(xiàn)講評和修改的多重交互,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主線的課堂。
(1)初次修改:從“無”到“有”。學生年齡相仿,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共性的。評改階段聚焦一兩個“點”,攻克難點。如《童年趣事》,學生只知道通過正面描寫“趣”,不懂得通過側面描寫來襯托“趣”,此時可再引用范例讓學生悟出何為側面描寫。如寫父親聽“我”說鈴鐺的用處時,不禁笑出聲來,來凸顯“我”的想法充滿童趣。
(2)再次修改:從“有”到“細”。經過第一次修改,訓練重點已呈現(xiàn),但往往出現(xiàn)粗糙、干癟的現(xiàn)象。第二次評改的目標應指向細節(jié)描寫。如學生已加上“笑”的描寫,但過于雷同,毫無活力。若能再次鏈接范例,評改定能進入佳境。如《紅樓夢》中“劉姥姥的表演引起眾人大笑的場面”可謂“笑點”描寫的典范,此時介入范例,學生方能從中悟出“笑”的細節(jié)描寫方法。一是用不同形式寫“笑”,如總分式、點面式、并列式、逐一式等方法。二是用不同角度寫“笑”。有的注重“笑”時的動作,有的著力“笑”時的神態(tài),有的側重“笑”時的語言,有的則采用交叉的方法寫,如動作+神態(tài)式、外貌+語言式、神態(tài)+語言等。三是寫不同情態(tài)的“笑”。如湘云瘋狂的笑,黛玉矜持的笑,王夫人忘情的笑等。而且主人的笑和奴仆的笑也不同,主人的笑是盡情的,奴仆的笑則是拘謹的,是“蹲”著笑,是“躲”著笑……所有的“笑”組合起來就是一幅絕妙的群樂圖。此時讓學生再改“笑點”,定會聲態(tài)共現(xiàn),活靈活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林世鳳.寫作范例運用的時機應適當[J]. 教學與管理,2016(8).
[2] 林世鳳.范例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然價值[J]. 教學與管理,2016(2).
[3] 林世鳳.“范例式”寫作教學的價值堅守[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5).
[責任編輯:陳國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