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石
北京衛(wèi)視近期播出張嘉譯、李小冉領銜主演的電視連續(xù)劇《美好生活》。說實話,筆者很期待,原因是編劇徐兵。梳理過往,影視編劇的確見過不少,各個層級都有,應該說徐兵給我留下了很不一般的印象。這位侃侃而談時幾把名牌煙斗不停“轉換”的徐大編劇,更讓你眼花繚亂的其實是他的想法。由此可得出編劇的確是個燒腦的行當,當然有人是把腦袋燒壞了。徐兵不然,他很從容,甚至在“硬”的外形下有那么一些“柔雅”和詩意。我想,于影視編劇乃至所有創(chuàng)作者而言,任何帶有詩意的“余地”和“空間”都是必須的,如中國畫的留白,余地很大,詩意滿滿。這就像很多時候,無用功比有用功更有用。
網(wǎng)上稱徐兵為“國內(nèi)產(chǎn)量最多且保持高水準的著名電視劇編劇,是編劇中獨一無二兼任國內(nèi)兩家規(guī)模最大的民營影視公司海潤、橙天的雙料藝術/文學總監(jiān),同時兼任中國教育電視臺文學顧問。除了自己創(chuàng)作,同時監(jiān)制、投資,甚至是一家電視臺的購片組成員”。
我想這段文字極有可能是“幫閑人”的手筆,顯得不那么有余地。如徐兵這樣的編劇,個人的物質(zhì)生活應當是美好富足的。但他真正所看重的恐怕是精神上的“美好生活”,其中的千般妙處一定可以抵消或置換那創(chuàng)作中的萬般寂寞和痛苦。其實只要知道徐兵的這幾部代表作品就夠了,如:《請你原諒我》《新上海灘》《一米陽光》《重案六組》《小兵張嘎》《非常24小時》《行走的雞毛撣子》《愛了散了》等。
近些年,所謂純文學作家好像越走路越窄,而編劇似乎反其“道”,橫沖直撞、一路開掛,耀眼程度勝于往昔。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編劇界開掛者有之,被“開”了“掛”了的更是不在少數(shù),所以才有莫言先生的呼吁——“電視劇劇本要能當藝術作品來讀”。然而,依然有不少編劇執(zhí)拗地認為劇本離文學、離作品越遠越容易賺錢——省時省事,且蒙且混……
想起十多年前作家、編劇劉恒先生曾對筆者講過一句話——“圍在‘影視’這碗飯周圍的不都是高智商的人”。這話聽起來似乎很損、很傷人。然,十多年過去,事實上許多觀眾的智商已遠超咱們某些編劇——這逼得個別人把腦袋燒壞了卻還是編不出啥名堂,倒是吵架、打官司都很在行。謂予所言不實,那又何以解釋層出不窮的爛戲和種種“穿幫”?
當我們欣賞一部作品卻可以忽略不計編劇等創(chuàng)作者智商的時候,那承載、集合了諸多智力資源的這所謂“作品”就可想而知是什么成色了。其實某些創(chuàng)作者的智商并不低甚至還很高,但卻死活不肯把智商轉化為智力,再將智力轉化為創(chuàng)造力并演化為作品,那就幾乎是不可恕的了。
《美好生活》曾高調(diào)亮相去年的春季北京電視節(jié)目交易會。該劇由天意影視和霍爾果斯貳零壹陸影視傳媒聯(lián)合出品。通過講述張嘉譯飾演的男主人公“問題海歸”徐天,在受到感情事業(yè)雙重打擊下回國后的糾葛繁生,展現(xiàn)了充滿驚喜與殘酷的社會眾生相。作為流行的大制作范式,該劇也曾中美兩地跨國取景,但正如制片人吳毅所說的“不是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而是你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jīng)Q定了你一生的命運?!边@種作品“立意”是絕不可能通過從頭到尾的打鬧、噱頭、特技、狗血、耍寶加以展現(xiàn)的。如此是否可以化用一句:不是投資人你想要什么樣的作品,而是你選擇了什么樣的編劇,決定了你的投資的命運。
或許有人反問:特技、狗血、時令耍寶也不錯啊。誠然,現(xiàn)今的文學和影視的確是有些不同,或許可以如此比喻:文學無論居于殿堂、深巷還是鄉(xiāng)野、雜處,觀者須潛心以往,“一面”之緣回味一生也是有的,缺點是主動性不夠,喜歡冷臉示人;而影視卻像“不請自來”、“推門而入”的半熟臉兒甚至陌生人,怎么都是熱絡和熱鬧要優(yōu)于其他選項。就是說這位不速之“客”要先討“主人”的喜歡,所以才會有事沒事一驚一乍,端盆狗血混個臉兒熟,七姑八姨皆大歡喜……如此看來,編劇們的“美好生活”確實指日可待矣。不過前提是,您得悠著點兒,下回可別吃了閉門羹。總之一句話,不要把你的“美好生活”,變成觀眾的“恐怖生活”。這也算是最起碼的道德吧。“隔壁”宋方金也說:一個民族的腦力是最重要的。影視劇也是腦力的體現(xiàn),必須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