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雅楠
開通大鏡門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在張家口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張家口北部長城上開通了大鏡門。開通大鏡門的理由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最簡單的理由,就是要大開放,彌補小鏡門商賈通行不便的缺憾。雖然直到今天,也沒有找到當年相關的文獻記載和當時留下的碑刻,但大鏡門的開通,無疑是一項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工程。清朝入關后,長城失去了軍事防御的意義,長城內(nèi)外,天下一統(tǒng),拆墻通關、便捷交通和發(fā)展貿(mào)易就成為國家的必須之舉。張家口長城外正溝石崖上鐫刻的“內(nèi)外一統(tǒng)”四個大字,正好詮釋了大鏡門開通的歷史意義和時代背景。
大鏡門開通后,中原的商人可以隨時趕著老倌車從這里出發(fā),走向草原。游牧民族的商旅也可以隨意趕著馬群、羊群,來到大鏡門內(nèi)外與中原商人進行貿(mào)易。正如當?shù)氐拿裰{所唱:“邊墻里,邊墻外,蒙古人吃肉我吃菜。肉換菜,真不賴,要換就去大門外?!边@個大門,指的就是大鏡門。
現(xiàn)在張家口大鏡門上“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赫然醒目,仔細看,你會發(fā)現(xiàn)下邊的門匾額上還刻著“大鏡門”三個巴掌大的小字,很是稚嫩,因為它是當時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題寫的。
康熙三十五年
大鏡門開通后,張家口人開門修道。他們聯(lián)手蒙古族兄弟和俄羅斯商人,沿著古老的草原絲茶之路,再次復興了溝通亞歐的國際商道?,F(xiàn)在通俗叫法稱其張庫大道?!皬垺敝笍埣铱?,“庫”是指“園固”的轉(zhuǎn)讀音“庫倫”,也就是現(xiàn)在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它在清代稱作“大園固”。歷史上,張家口的老百姓稱張庫大道為園固道、金錢大道、買賣路;稱行走于張庫大道為遛草地、跑園固、跑后草地;稱旅蒙商為碎銷。這條商道連接著一個廣大的市場,其銷售的主要目的地是蒙古草原和我國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及后來的俄羅斯南部和西伯利亞地區(qū)。
張庫大道的形成、發(fā)展經(jīng)過了至少幾十年,《蒙旗志》(卷下·商業(yè))記載:“旅蒙商最初以行商形式出現(xiàn),有山西、直隸等地來的小商販以車載雜貨,周游蒙境。”那么,張庫大道是從何時開始出現(xiàn)的呢?有許多說法,有人甚至說張庫大道始于明代。但我們認為,張庫大道上真正有明確銷售目的地,真正規(guī)范經(jīng)營的時間應該不會早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有四個原因:一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正式批準張家口成為對蒙古各部的貿(mào)易地;二是清十萬大軍在昭莫多對噶爾丹的戰(zhàn)役中,以范永斗為首的已經(jīng)在草原經(jīng)營多年積累了豐富經(jīng)商經(jīng)驗的張家口八家皇商,承擔了為清軍提供后勤保障的任務,更加直接接觸、了解了漠北市場;三是擊潰噶爾丹殘部后,漠北政局穩(wěn)定,為商隊北進大園固定點入市提供了有利時機;四是清政府在擊潰噶爾丹殘部后內(nèi)外蒙古駐重兵,各地軍隊駐地開始出現(xiàn)“隨軍貿(mào)易”的商人,這些商人離開軍隊后,在草原上繼續(xù)從事商業(yè)活動,漸漸形成了所謂的旅蒙商人。旅蒙商人從張家口到大園固行走的路線,就成為了后來的張庫大道。
至于這條大道的具體路線,歷史文獻對此記載很混亂,但是,張庫大道依驛道行進應該是一個基本原則。學者成崇德的《清代蒙古開發(fā)》中記錄了旅蒙商行走的路線,“大致有以下幾條:以張家口為出發(fā)點的有:(1)張家口-庫倫-恰克圖或烏里雅蘇臺、科布多;(2)張家口-多倫諾爾-貝子廟-北部旗;(3)張家口-四子王旗等……”
張庫恰國際商道
最初的張庫大道,僅僅是一條溝通中國中原與草原兩個有著較大反差的經(jīng)濟板塊之間的內(nèi)銷商道。后來,隨著張庫大道的日漸繁榮,張家口開始進入西方人的視野??陀^地說,在把張庫大道發(fā)展成為一條國際商道的過程中,俄國商人盡了很大的力。
俄國是中國的北方鄰國,久遠的絲綢記憶還沒有淡去,茶的神話又開始在俄羅斯民族傳播。至于茶葉是何時傳入俄國的,學界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始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這年朝廷欽差經(jīng)過長途跋涉到達莫斯科,帶去了萬歷皇帝贈給俄羅斯沙皇米哈伊爾的大量禮物,其中就有4木箱茶葉。從此,飲茶成為沙皇宮廷和貴族的一種特權(quán)。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俄國富翁為了感受飲茶特權(quán),竟然花大價錢托貴族家一個仆人弄來一些已泡飲過的茶葉,沖上開水再次品嘗。一百年過去了,茶傳到了俄羅斯民間?!安琛钡亩砦拿Q譯音為“恰伊”,與“茶葉”相近,可見俄羅斯的茶之“根”就在中國。
明隆慶年間,沙俄曾派特使彼德洛夫和亞里西夫來中國,請求在張家口舉辦互市。但明政府考慮到京師安全,沒有允許。雖然如此,俄商還是來到了張家口。到了清代,對漠北地區(qū)與俄國通商的活動有所放松,張庫大道上的俄國商人漸漸多了起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除劃定中俄東段邊界線外,還規(guī)定“嗣后往來行旅,如有路票準其交易”。意思是只要得到允許,就可以在中國蒙古地區(qū)貿(mào)易。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前后,俄國商隊到北京的行進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尼布楚到齊齊哈爾,經(jīng)東蒙古進古北口或山海關到北京;一條是從伊爾庫次克或克廉經(jīng)大園固、張家口到北京。前一條路線里程較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后,選定了后一條路線,于是張家口成為通往俄國商道上的重要一站。
張庫大道真正可以稱之為國際商道的時間,應該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以后。這一年,中俄簽訂《恰克圖互市條約》,確定恰克圖為雙方互市地點,并允許俄商每三年派200人的商隊,進北京免稅貿(mào)易。從此,俄商沿張庫大道經(jīng)張家口堂而皇之地進入北京,而口商、晉商、京津商人們則把茶葉等中國貨物經(jīng)大園固北運恰克圖,與俄商進行易貨貿(mào)易。此時,張庫大道已向北延伸至恰克圖,成為了一條溝通歐亞的運輸通道。所以,其名稱也應該稱為張庫恰國際商道。
張庫恰國際商道開通以后,俄商感受到張家口的重要性,慫恿俄國政府,一再試圖要求中國開放張家口為通商口岸,但清政府一直不予答復。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俄國商人獲準“由陸路輸入內(nèi)地者,可照舊通過張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運往別口及中國內(nèi)地,準在各口岸經(jīng)銷”,并允許俄國商人在庫倫、張家口等地建立為販運服務的鋪房和行棧。咸豐十年(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被迫與沙俄簽訂《北京續(xù)增條約》,條約第五條規(guī)定:“俄國商人除在恰克圖貿(mào)易外,其由恰克圖照舊來京,經(jīng)過張家口地方,如有零星貨物,亦準銷售。”俄國人終于“零星”地擠入張家口,并獲得了在張家口的領事裁判權(quán)和減免營業(yè)稅的特權(quán)。
咸豐十一年(1861年),俄國公使進一步提出“在張家口設立行棧”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絕。光緒五年(1879年)十月初二,清政府要員崇厚擅自草簽《里瓦幾亞條約》,同意俄在張家口設立行棧。朝廷下令將崇厚革職拿問,并拒絕批準該條約。直到光緒七年(1881年)二月二十四日,清政府迫于壓力,才在彼得堡簽訂《改訂條約》,同意俄在張家口設立行棧,從此俄商便沿張庫大道大舉進入張家口市場。伴隨著軍臺的設立、驛道的開通和俄國商隊的介入,張庫大道這條商路愈加繁榮。
這里我們只說到了俄國商人,其實他們僅僅是張庫大道繁榮的一個有力代表,不難想象在張庫大道上還有很多商人在穿行,在交易,在生活,也將各地的文化帶到這里匯聚、傳播。
編輯:安春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