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一文中,赫爾曼·黑塞說:“對‘教養(yǎng)的追求,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可是,作家梁文道卻在《教養(yǎng)與奢華》一文中感嘆:“‘教養(yǎng)是一個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詞啊。如今有力奢華地招搖過市之輩多如過江之鯽,甘于謙遜、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卻幾不可聞?!?/p>
現(xiàn)如今,“教養(yǎng)”真的如此難尋嗎?
“高中時結伴郊游,班長買了雪糕給大家吃。不知道是誰拿出雪糕后把包裝袋拋到空中,被風吹走。大伙受了感染,一個接一個地拋,只有一個姑娘,悄悄地把包裝袋塞進了牛仔褲口袋。那一刻,我的臉有點兒紅……”
“南京地鐵早高峰,一群民工師傅看著一輛輛列車駛離,卻遲遲不上車,原因是怕自己隨身攜帶的行李占地方,影響其他趕著上班的乘客。于是足足等了2個小時,他們才上了車。樸素的衣衫遮不住他們高大的形象!”
“你們看到過主持人董卿下跪嗎?公安英模晚會上,坐著輪椅的英雄被推上臺。董卿彎下腰和他握手,卻發(fā)現(xiàn)他要仰視自己,于是董卿立刻調(diào)整姿勢,跪下采訪,保持和英雄的眼神平等交流?!?/p>
“有教養(yǎng)的人都是一家一家出現(xiàn)的。國慶長假在火車上,看到一位父親陪著兩個孩子坐在車廂連接處安靜地玩耍,本以為他們買的是站票,等列車員問他們?yōu)槭裁床蝗プ簧蠒r,才知道他們坐的是一等座。父親說,孩子頑皮,怕影響別人。”
……
教養(yǎng)與年齡、性別、職業(yè)、地位、貧富都無關,它就像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表現(xiàn)。
去日本旅游過的人,常常會感嘆日本真是一個文明的國家。比如不小心把水灑在了地鐵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車也要想辦法擦干凈,這樣后來的乘客就不會覺得麻煩。雖然沒有必須擦干凈的規(guī)定,也不一定會與后來的乘客相遇,但“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社會文化,讓他們自覺自愿地清理座位。
反觀國內(nèi),“‘熊孩子在電影院大吵大鬧,家長只說孩子還小”“顧客帶寵物狗去餐館吃飯,把碗碟給寵物狗使用”……“熊孩子”“熊大人”的新聞層出不窮,仿佛應了文章開頭梁文道說的話。
可是,“熊”絕非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我們有《朱子治家格言》教導“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有《顏氏家訓》提醒不可“自高自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有《曾國藩家書》訓誡“功不獨居,過不推諉”……這些家風家訓,在樸實無華的言語之中道出了為人處世最基本的價值觀,不僅塑造了個人彬彬有禮、溫柔敦厚的形象,也造就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名。
雖說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但若因此認為教養(yǎng)是出自名門才能擁有的東西,不免妄自菲薄了。
美食家蔡瀾說過這樣一個現(xiàn)象,當今大機構聘請職員,最后的面試有時會在餐廳中進行??脊俟室膺t到,看你是不是一坐下來就先點菜不等別人;上了菜,看你有沒有亂翻之后才夾起一塊;吃東西時,看你是不是嘖嘖有聲。這些,可能決定了你的命運。
雖然父母沒有教,是上一輩人的疏忽,雖然懂禮貌只是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但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所塑造的,進入社會,連一點餐桌禮儀都不愿意學,這就是個人的問題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教養(yǎng),終歸是自身的修行。
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云唯信與義。如果骨子里深藏教養(yǎng),你就會眼里有光、心底有愛;如果骨子里深藏教養(yǎng),你一定會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新的一年,你愿意成為一個更有教養(yǎng)的人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