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
【摘要】識解理論由美國教授蘭蓋克在1987年提出,其理論涵蓋四個維度,也即轄域及背景、視角、凸顯以及詳略度。本文以楊憲益英譯本《故鄉(xiāng)》為目的語分析對象,通過分析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探究不同識解運作方式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及其對翻譯活動的影響,并解釋譯者在翻譯認知過程中的行為選擇,為今后的翻譯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識解運作 楊憲益 英譯本《故鄉(xiāng)》行為選擇
【Abstract】The Construal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American professor Langacker in 1987, covering four dimensions, namely, scope and background, perspective, prominence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specificity. In paper, Yang Xianyis translated work My Old Home will be taken as the analytic object in target language by contrasting it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to explore and explain behavior choice influenced by various aspects of construal operation in translating,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upcoming translation.
【Key words】Construal operation; Yang Xianyi; English translated work My Old Home; behavior choice
一、引言及識解理論
有成語云:言不達意,由此觀之,語言是思維的產(chǎn)物,而思維和人類認知活動密不可分。所謂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表面上看,翻譯似乎只是涉及到兩種語言的轉(zhuǎn)化,但究其深層這一過程中認知從未缺位。因為作為人類的每個個體具有相同的身體構(gòu)造以及感知器官,在面對物質(zhì)世界時,會產(chǎn)生相似的概念結(jié)構(gòu),這些概念結(jié)構(gòu)形成了各種語言間的共性也為語言間的相互翻譯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在意識到這點之后,無論是語言學家、翻譯家、心理學家以及翻譯學家均密切關注認知與各種領域的交匯融合希望能產(chǎn)生更為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在這方面中國學者有著自己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其中有兩位學者,四川外國語大學王寅教授以及西南大學文旭教授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除了這兩位魁楚外,其他的學者也紛紛闡釋了自己對認知與翻譯關系的看法,比如:翻譯的本質(zhì)是語言之“器”為思維所用的跨文化交際范疇內(nèi)的人類認知活動。值得注意,這一過程中,不同譯者受認知能力的約束,翻譯后的目的語文本總會打上各自別具一格的烙印,這也就為翻譯研究以及批評創(chuàng)造了客觀可能性。作為翻譯領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文學翻譯中譯者主體性更為顯著。夏仲翼認為,從本質(zhì)上看,翻譯只能是一種閱讀,是一種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素質(zhì)、特定的時代歷史背景的讀者的解讀。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往往首先是作為讀者,對源語文本作者進行解讀,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21世紀,隨著認知語言學逐步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主流學派,也自然對翻譯研究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回歸到認知語言學中,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美國教授蘭蓋克貢獻甚大,其在1987年提出了意義概念化這一觀點,并提出識解來闡明認知能力。在《認知語法基礎》一書中,識解理論被其一分為四,也即轄域及背景、視角、凸顯以及詳略度。譯者出于不同考慮對這四個方面的不同選擇,會產(chǎn)生不同譯文。1991年,貝爾(Bell)率先對翻譯認知心理的研究,使得翻譯研究發(fā)生認知轉(zhuǎn)向。這一思潮在國內(nèi)在國內(nèi)較為權(quán)威和系統(tǒng)的研究者當屬四川外國語大學的王寅教授,在其2012年的論文《認知翻譯研究》中詳細闡釋了認知翻譯觀,并將認知翻譯學描寫為“如何在譯入語中識解原作者在原作品中的原意圖”,且運用認知語言學所提出的用以解釋語言表達主觀性的“識解機制( 包括四個要素:詳略度、轄域和背景、視角、突顯) ”,從認知角度來簡析翻譯中的常見方法,以期能為翻譯過程研究提供一個更為具體的新思路,為認知翻譯學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下面論文將采用認知語言學中識解以及意義概念化原理來對楊憲益《故鄉(xiāng)》英譯本做出簡要分析與鑒賞以及翻譯家譯文處理所體現(xiàn)的認知過程以及其主體性。
1.轄域及背景原則及其影響。蘭蓋克認為轄域是指被激活的概念內(nèi)容的配置,至少應該包括基體和側(cè)面。轄域和認知域,與語意域基本相當。通俗來講,人類構(gòu)建認知整體往往是基于已有的認知,這一原則體現(xiàn)在言語中主要可分為空間轄域和時間轄域。認知語言學中的轄域原則體現(xiàn)了人類認識規(guī)律和先后次序。漢英兩種語言中有基本轄域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比如從上到下譯為英語“up and down ”,但大小卻要譯為“small and big ”。相對而言,漢語是一種典型的轄域語言,而英語則是轄域不嚴密的語言,存在很多變異現(xiàn)象。背景原則主要指的是日常生活的常識以及百科知識。在楊憲益《故鄉(xiāng)》的譯本以下詞句的處理可窺見這一原則:
(1)原文: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楊譯:A golden moon suspended in a deep blue sky and beneath it the seashore, planted as far as the eye could see with jade-green watermelons。
這一句的翻譯處理充分體現(xiàn)了轄域和背景原則,漢語是天空中掛著月亮,而在英語中則為月亮在天上,漢語由大到小,英語由小到大。因此基于不同語言中,各自相異的轄域識解特點,楊憲益將“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翻譯為“A golden moon suspended in a deep blue sky”,較為正確且符合英文行文習慣,將“海邊的沙地”翻譯為seashore,簡潔且正確,是譯者翻譯過程中背景以及百科知識在認知過程中的體現(xiàn)。
(2)原文: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楊譯:At dawn on the second day I reached the gateway of my home.
英語中是先獲得空間轄域,然后再有時間轄域,而漢語中介詞系統(tǒng)并不發(fā)達,這就要求譯者在漢譯英中適當用運介詞來彰顯必要的語言邏輯關系,適應英語顯性語言的特征。可以觀察到在原文中“第二天清早晨”作為時間狀語,和主句“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之間并無任何連接成分,這正是漢語的特點之一,因此在翻譯為英語時,需添加介詞“at”。
2.視角原則及其影響。視角原則在認知語言學中指的是觀察者與事體之間的相對關系,以及語篇的人稱、分句的語法主語等問題。魯迅《故鄉(xiāng)》一文是其在1919年回紹興老家,變賣祖屋并將母親和妻子朱安接到北京新住處時,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所感,所以在翻譯源語文本中可以將其處理為第一人稱,但在具體上下文中仍要具體分析。在楊憲益譯本中,可以抽取如下詞句作鑒賞分析。
(1)原文: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
楊譯:She told me to sit down and rest and have some tea,letting the removal wait for the time being.
針對這一句的翻譯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處理,其中最值得鑒賞的是“且不談搬家的事”分句。如果直譯的話,可以翻譯為“avoiding talking the removal”,但是楊憲益不沒有這么處理。這樣一來就很形象,仿佛搬家會打斷魯迅母子之間融洽的氛圍,具有了畫面感。
(2)原文: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楊譯:Hung-erh,who had never seen me before,stood watching me at a distance.
這一句有潛在的因果邏輯關系,可以將這層關系挑明,但更主要的還是“宏兒”因為對魯迅陌生,而遠遠站在一旁打量這一動作,但是主要信息點還是落在“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所以用一個復雜句要比復合句更為緊湊而且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視角。
3.凸顯原則對及其影響。1915年丹麥心理學家埃德加·魯賓(Edgar Rubin)首次提出“圖形”和“背景”這一組概念。認知語言學認為背景是認知場景中作為襯托的部分,其是固定的參照體,而圖形則與之對應,是運動的或是概念上可動的,作為刻意強調(diào)突出的部分?;谏鲜稣J知規(guī)律人類在選擇認知對象時,比如某環(huán)境中的某物,會不自覺地將環(huán)境作為背景,而把個體作為凸顯的圖形。為了記憶凸顯的個體,人類在認知中會將圖形和背景分離,而且凸顯還具有主觀性、任意性的特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背景不重要,其作為認知凸顯的參考點存在。文學作品通常具有陌生化的語言和認知特點,這意味著在翻譯文學作品時需要突破圖形——背景分離規(guī)律,突破語言常規(guī)。在漢英文學翻譯中,運用凸顯原則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空間方位,時間先后順序以及句法結(jié)構(gòu)的處理上。以下將運用此原則,對楊憲益翻譯的《故鄉(xiāng)》中一些詞句做簡要賞析。
(1)原文:須大雪下了才好。
楊譯:Its only possible after a heavy snowfall.
在英語中結(jié)果、結(jié)論通常放在句首進行凸顯,基于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語言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楊憲益采用的句型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2)原文: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楊譯:When I was a child there was a Mrs. Yang who used to sit nearly all day long in the beancurd shop across the road, and everybody used to call her Beancurd Beauty.
這一句原文中漢語的凸顯對象是楊二嫂,但不能照直用漢語的句法結(jié)構(gòu)來對應英文,英文往往是從部分到整體來組織句子。所以應該是以楊二嫂作為主語,而其他的成分則均為修飾成分,而方為作為次要信息應該放在句尾。
4.詳略度原則對及其影響。詳略度原則和人類認知也密不可分,人腦畢竟容量有限,所以不可能將所有感受到的信息都進行詳細化處理,在這種條件下對一些事物有重點認知而對其他事物簡略認知就很必要。在翻譯中,尤其是漢英文學翻譯中,這一原則的運用體現(xiàn)在對信息的增刪處理,而不僅僅是詞匯層面上的增詞或是減詞。
(1)原文: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楊譯:When I was a child there was a Mrs. Yang who used to sit nearly all day long in the beancurd shop across the road, and everybody used to call her Beancurd Beauty.
這里主要關注的是對“豆腐西施”這一文化特有詞匯的翻譯處理,“豆腐西施”是指賣豆腐的面容姣好女子,其側(cè)重點在女子貌美此重點是其職業(yè),而“西施”則只是作為一個認知喚起詞匯,而相應的認知構(gòu)建,對于西方讀者來講是比較困難。所以,楊憲益將 “豆腐西施”翻譯為“Beacurd Beauty”保留了深層認知與含義。
(2)原文: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
楊譯:But I felt no regret.
對這一句段的翻譯處理看似和原文并不忠實,但這里當魯迅回到故鄉(xiāng)之后發(fā)現(xiàn)物是人非,而前路茫茫,留戀只是句子的表面信息,所以將其處理為后悔,將字面含義徹底省略,不僅符合上下文語境而且比較簡潔生動。
二、結(jié)論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識解理論出發(fā),分析并鑒賞了楊憲益《故鄉(xiāng)》的英譯本,總體說來該譯本較好的傳達了原文的思想、情感以及語言風格,是相對比較好的一個譯本。值得注意的,認知語言學在翻譯批評與賞析中的運用,為研究不同譯本和譯者的心路歷程、處理方法提供了全新獨特的角度,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Bell,R.Translation&Translating:Theory&Practic[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1.
[2]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Ⅰ: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M].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Nida&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the Netherlands:E.J.Brill,1969.
[4]陳析西.以突顯觀為認知指導,品《山居秋暝》英譯[J].時代教育,2011,(6).
[5]丁亞嵐,張小曼.從意圖性解析《故鄉(xiāng)》英譯[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6]侯敏.基于圖形—背景理論的漢英翻譯教學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9):59-60.
[7]蔣華.基于認知語言學翻譯觀的語篇翻譯分析與譯者主體性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
[8]羅萍.認知語言學概念化視角下的翻譯主觀性-以《荷塘月色》四個譯本為例[J].世紀橋,2011,(3).
[9]劉衛(wèi)平,柏敬澤.翻譯認知論-翻譯行為本質(zhì)管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6).
[10]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01.
[11]文旭,劉先清.英語倒裝句的圖形-背景論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
[12]王寅.認知語言學的“體驗性概念化”對翻譯主客觀性的解釋力-一項基于古詩《楓橋夜泊》40篇英語譯文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03).
[13]夏仲翼.文學批評與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1998,(1).
[14]吳瑄,陳建生.轄域原則視角下的翻譯教學策略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1).
[15]姚振軍.認知翻譯學視野下的翻譯批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4,(2).
[16]楊憲益.魯迅小說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