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要求和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以太原工業(yè)學院工商管理專業(y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為例,論述“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性假設”的“雨課堂”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雨課堂”在促進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拓寬學生視野等方面均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課程 “雨課堂” 教學方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066-03
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fā)展對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如學生多為被動學習、學生很少提問和教師憑經驗控制課堂等,已經難以適應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太原工業(yè)學院工商管理專業(y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為例,調查和研究“雨課堂”在課程中的應用,以期為企業(yè)管理專業(yè)的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要求
根據《山西省教育廳關于確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的通知》的精神,太原工業(yè)學院被確立為山西省創(chuàng)建的第一批應用型本科院校?!短I(yè)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申報指南》中鼓勵“多媒體課件的研發(fā)與推廣應用”,學校正在積極推進應用型人才的建設,其中包括對教學方式改革的大膽嘗試。
人力資源管理是從企業(yè)管理實踐中脫離并發(fā)展出來的一門邊緣性學科,是工商管理教育課程設置中的一門重要專業(yè)核心課程。它是一門系統(tǒng)地研究企業(yè)人力資源組織中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計劃實施、人性分析、工作分析、招聘和培訓、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勞資關系的客觀規(guī)律的具體方法的科學。為了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的核心理論知識,更全面地掌握課程中所需要的實踐操作技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與企業(yè)實踐接軌的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一是問卷調查法?!坝暾n堂”可以通過類似作業(yè)統(tǒng)計的功能,結合信息技術平臺,瞬間收集學生的真實情況和想法。二是跨學科研究法。在“雨課堂”的備課過程中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信息。由于涉及老師學生主動收集資料,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數學、邏輯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相關研究方法都會成為“雨課堂”研究中的任務之一。三是數學方法。在“雨課堂”搭建的平臺上,系統(tǒng)會主動推送很多相關統(tǒng)計表格,在研究過程對,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了解也是對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
二、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上一節(jié)課下課的時候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預習下一節(jié)要講的知識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站在講臺上對書本中的專業(yè)知識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學生基本在聽講解的過程中掌握核心知識;在課后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在案例中掌握人力資源管理本章知識點的知識和技能。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學生為被動學習,教師占主導地位。在對人力資源管理常見的職能的理解上,比如績效管理、激勵和薪酬管理來說,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的企業(yè)工作背景或認知背景,很難真正理解其重要性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填鴨式”的教學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二,學生不敢提問,習慣于傳統(tǒng)的聽課方法,大學生在聽完課程后很少做進一步的思考,更可能因為比較在意教師和學生對自己的看法,有了問題很少提出,最后導致問題堆積,而影響對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掌握。
第三,教師憑自己的教學經驗控制課堂,教師一般根據自己長期的授課經驗、與學生的眼神交流和個別交談來得知學生的掌握程度,缺乏較為嚴謹的數據支撐。
三、“雨課堂” 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雨課堂”是清華大學教學團隊推出的一款混合式教學工具。國內外對“雨課堂”的研究剛剛起步。“雨課堂”將教師的電腦終端與手機微信終端連接起來,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
“雨課堂”有幾個基本特點:其一,定制,是指“雨課堂”不像慕課一樣萬人一面,它可以根據教師和學生的時事要求提出和修改教學方案,便于學生對知識微觀層面的把握。其二,便捷,教師可以通過人手都有的手機微信和網絡最快部署智慧教室,將學生和老師平時難以表達的知識、問題和情感都通過署名或者匿名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其三,立體,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得到很多直觀的數據,比如學生什么時候會預習、每次預習的時間多長、學生會在哪些問題上多做停留、上課期間對于某個問題有多少學生會表示不懂、隨堂測驗的時間和正確率的分布狀況、學生匿名提問的情況、學生對課程和老師的希望和要求等,教師可以用這些數據做全周期的數據分析。其四,易用,通過實踐證明,教師學生簡單學習后都可以直接上手。其五,新穎,是一種學生未曾見過的傳統(tǒng)與網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結合。
下面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性假設”教學為例探索“雨課堂”在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第一,“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性假設”教學開始前,在手機端“雨課堂”軟件上建立開課名稱“第二章 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性假設”和相應班級1320921、1320922,邀請兩個班學生通過掃描給定的二維碼或者密碼的形式加入課堂,建立師生連接。
第二,上課前兩周教師將準備好的人性假設相關課程內容和熱門的案例以PPT的形式通過微信端推送給學生,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性假設”授課計劃和教學重難點、“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視頻”等。視頻播放完成后,教師對視頻的短評和課程要求的錄音、習題布置等;并在微信上收到學生的預習結果,將其在上課前10分鐘發(fā)送到設立的課堂中供大家查閱。
第三,課中教師可以將手機作為電子筆或者遙控器使用,來指揮課堂,及時收到與學生課堂有關的數據,此時教師手機端可以顯示課堂效果的統(tǒng)計結果(如有多少學生“不懂”)、課堂測試結果統(tǒng)計(如對“X理論和Y理論,哪個是性善論?”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15位同學回答錯誤,65位同學回答正確)、學生隨堂留言等。endprint
第四,課間,教師可以開啟彈幕在PPT屏幕上,實現(xiàn)和學生的無縫討論,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熱情。結果顯示,學生對“經濟人假設”和“復雜人假設”的討論最為激烈。
第五,課后,通過人手都有的微信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和發(fā)起討論等,要求學生每兩位為一組,嘗試分析自己畢業(yè)之后是可能持哪一種人性假設態(tài)度;學生也可以在“雨課堂”軟件上語音留言。
四、應用效果
本文以太原工業(yè)學院2013級工商管理專業(yè)1320921、1320922班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應用“雨課堂”,探究“雨課堂”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的利與弊。
(一)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獲取知識不再依賴書本
通過課間和課后對學生的走訪調查得知,學生對新型的授課方式很感興趣,喜歡在課堂上在教師允許的時間段內使用手機進行網絡和多媒體信息互動,并能對棘手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提出大膽的有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方案。學生可以點擊相關鏈接,時時進入各大網站去進行案例學習。只有學生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喜歡使用“雨課堂”的方式與教師進行雙向溝通,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得知本學期開設的多門課程中,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是人力資源管理,學生希望以后能多使用“雨課堂”的教學方法,并且有14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考取了人力資源管理類的相關職業(yè)證書。
(二)為翻轉教學做準備
目前國內很多的翻轉課堂難以實現(xiàn)真正翻轉,主要是因為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和企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導致不敢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難以展開討論?!坝暾n堂”在每節(jié)課上課前,將預習結果推送到每位學生的微信上,每位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微信端登錄自己的班級,查看其他學生的預習情況,對以后自己進行認真預習起到積極的作用,如預習時間從9月13日第一次“雨課堂”教學的平均閱讀時間為每人每頁0.88分鐘,提高到12月21日的平均閱讀時間為每人每頁1.22分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課堂順利進行翻轉教學。只有學生能通過愛好進行主動學習,掌握了足夠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在翻轉課堂的討論中才能勇于發(fā)言和敢于發(fā)言,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的同時也為以后實行翻轉課堂做準備。
(三)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匯總每次的預習結果,可以督促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分析。例如,40號學生陳某在每一次課程進行之前都進行良好的預習,這在每堂課一開始時進行的課堂隨機提問中得到了驗證。相反,1420922班11號學生王某,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基礎、工作分析和招聘與培訓章節(jié)的上課之前都沒有進行預習,此時教師應與王某進行溝通,以便了解王某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而在期末的統(tǒng)計結果中可以看到,1420921班35號學生甘某在2017年1月4號最后一堂課的時候對第三章和第四章進行了復習。教師還可以將課前預習結果和課中測驗結果,發(fā)送到Excel中進行匯總,作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與學生進行及時溝通的依據,也可以作為考核學生的部分平時成績。
(四)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
教師在組織課堂討論的時候和課間的時候,允許學生發(fā)送彈幕。學生會通過無記名的彈幕,提出自己的問題、提出自己認為荒誕的實為大膽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甚至表達自己的不滿。薪酬管理是每位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對于薪酬包括哪幾部分以及薪酬應該如何發(fā)放才能使其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各位學生提出了很多書本上沒有但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不僅讓教師了解了學生的潛力,也可以將其討論結果提供給產學研合作企業(yè)作為借鑒,使其了解“90后”對于薪酬管理的心聲。這種自由的表達方式,使教師受到啟迪,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熱情,為以后走上人力資源工作崗位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提供了幫助。
(五)使課堂管理更具科學性
教師在上課期間,介紹完重要的知識點后,會通過軟件進行隨堂測驗,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答案,并立即得到統(tǒng)計結果,如有多少學生表示不懂、有多少學生答錯等。這種教學方式,使得課堂從“經驗驅動型”慢慢向“數據驅動型”課堂轉化,使得課堂管理更具科學性,幫助教師有重點地進行教學和輔導。
(六)整合碎片化知識
在每一節(jié)上課之后,學生和教師可以在寢室和家里進行互動學習和討論,可以在平臺上發(fā)布語音、微信視頻、MOOC視頻和網絡視頻等。在教師與學生的討論中,對所學碎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進行復習總結和綜合使用,如在課程中讓學生分析某公司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學生能從以往自己團隊分享過的案例中受到啟發(fā),并分別從工作分析、招聘流程、績效考核指標的設定和薪酬分配等部分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使得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習在寓教于樂中推進。
當然,“雨課堂”在應用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其一,數據對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的支撐力度有限,比如只得到學生閱讀停留的時間,難以真正分析學生是否在認真閱讀。其二,“雨課堂”教學對硬件的要求較高,雖然軟件在做不斷地更新,但還是存在和很多系統(tǒng)版本不兼容導致無法安裝的情況出現(xiàn),在有些課堂上課連接時可能存在緩沖時間較長等問題。由于網絡條件的束縛,學生難以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三,可能會占用學生較多課余的時間,在推廣到每門課的過程中,會遇到阻力。但是,隨著應用型大學在校課時數的減少,在需要的課程中推廣是可行的。
總之,“雨課堂”在整合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新熱情、方便教師對課堂進行管理拓寬學生視野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能較為有效地解決傳統(tǒng)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方法中存在的不足。隨著“雨課堂”軟件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廣大一線教師的不斷探索,“雨課堂”教學方式也將不斷完善,在企業(yè)管理類課程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曉英,王曉蘭,曾賢強.雨課堂對《模擬電子技術》混合式教學的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2)
[2]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lián)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7(5)
[3]宋朝霞,俞啟定.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式教學研究模式[J].遠程教育雜志,2014(1)
[4]陳晶瑛.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改實踐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人力資源管理,2015(12)
【作者簡介】王文婷(1985— ),女,山西文水人,太原工業(yè)學院經濟與管理系講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yè)管理。
(責編 王 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