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痘姆中心小學 朱外結
信息化是21世紀全球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當前,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以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fā)展趨勢,教育部決定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xiàn)代化,并特別強調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F(xiàn)代課程論認為:課程是由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材料、教學背景、教學環(huán)境等構成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其中,教材、教學材料、教學背景、教學環(huán)境等,均可由信息技術提供,所以信息技術應是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語文課標準》(實驗稿)也明確指出“學生要學習利用多媒體搜集處理信息材料,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的需要,也是實施基于信息技術背景下新課程的需要。于是關于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課題研究也就雨后春筍般地應運而生。語文教學更要與時俱進,與信息技術作全面的整合,才能永葆青春活力。習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信息技術的默契配合。這樣一來教師們就紛紛拿起信息技術這把利器來整合習作教學已經成為農村學校習作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然而在整合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諸多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深深思考,下面筆者將個人的一些管中之見拋成“石磚”以期引起“玉石”。
在農村習作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是媒體又是資源的載體,習作教學的內容是實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媒體是手段,它是為主體服務的;載體是途徑,它是為實體產生的。不管是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還是信息技術整合形式下的習作教學,形式要為內容服務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在實踐層面上也能操作得很好。但在如何理解形式、掌握形式、選擇形式方面卻出現(xiàn)了需要應引起大家足夠重視的問題。尤其是在農村小學,因為多方面原因,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較少,而且處于無序狀態(tài);利用信息設備的能力較弱,僅僅只會玩玩幾個游戲而已,而且操作起來也不規(guī)范;再加上信息設備或者陳舊或者使用率低,因此信息技術要能更好地在農村學校與各學科進行整合,學校就要全面落實信息技術課程計劃的實施,既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設備資源,又要重視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觀,讓他們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捕捉身邊的生活、感悟自己的生活,寫好自己的習作,使學生和老師一起能夠共同參與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過程的整合。這樣一來在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的整合實踐中,教師就能為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可操作的形式,既能鞏固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又能有效地達成習作教學的目標任務。于是與信息技術整合下的習作教學課堂就變成了師生共操作、共交流的“共生共享”課堂,不是成了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完成教學任務唱獨角戲的課堂;不是成了追求時尚利用信息技術標新立異、走走過場的課堂,而是真正的能夠奠基生命成長的課堂。
新的課題需要先進的理念來引領,更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評價機制做支撐。理論往往處于先導地位,而正確的評價機制又滯后于實踐的操作,再加上一些教育主管部門有了自己的檢測標準,這樣一來下面的學校就有了自己所謂的“評價特色”。在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文化教育的召喚下,應試教育的陰影仍在義務教育階段作祟。因考試的壓力,教師往往為時間所迫,每次作文輔導前尤其是在語文大考前,常常以立意深淺、技巧好壞來評定習作優(yōu)劣,對有無個性就無暇顧及了,一些道理,在他們最需要感悟的時候,因為順從老師而無法感悟;一些想法,在他們最需要實現(xiàn)的時候,因為遷就于分數(shù)而不能實現(xiàn)。北大博士劉洪權認為:“語文教育除了教人認字,它還應該提供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人’的基本東西?!币豢荚嚈z測就離不開分數(shù),所以面對分數(shù),在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要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負責:面對現(xiàn)實我們不得不看重那可憐的分數(shù),因為那是教師的“命根”,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屈服于分數(shù),受制于現(xiàn)實的評價機制,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目標首先是為了把每個學生培養(yǎng)成“人”,只有培養(yǎng)成“人”了,才能在往后的學習中將其培養(yǎng)成“材”。所以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心靈空間,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性格,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磨練出能夠終身學習的意志品質。
筆者所謂的狹義整合是指有專門的設備資源、網絡資源、專用教室供學生、教師能夠選擇、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高效、高質地完成習作教學任務、達成習作教學目標的整合。在實施狹義整合還不夠成熟的條件下,利用有關音頻設備、圖片資料輔助習作教學的過程姑且稱之為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的廣義整合。所以有條件能實施狹義整合的學校,教師在習作教學過程中就不能棄信息技術資源而不“顧”,將資源白白浪費;目前實施狹義整合條件還不夠具備的學校,教師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資源”的慧眼,關注身邊廣義的信息資源,比如利用相關報刊雜志、有關電視廣播、農遠視頻、調查采訪、現(xiàn)場報告等方式來輔助作文教學,讓學生能真切地感受習作與生活相通,弄懂作文與做人同理,讓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學會做人。
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生命發(fā)展的教育,是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所以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的核心要立足于人的發(fā)展,學校的各項工作要以學生的充分發(fā)展為核心,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先進的理念為指導,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學習,使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和諧整合:既能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更能改善學生的習作水平,完善學生的個性品質,讓師生在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的整合實踐中:生命同發(fā)展、個性共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