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群利(黔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 都勻 558000)
啦啦操(Cheerleading)最早起源于古老的部落社會儀式。是為了激勵外出打仗或打獵的戰(zhàn)士們, 人們通過舉行儀式, 體現(xiàn)“Cheerleading”中的“Cheer”元素,人們歡呼、手舞足蹈的表演形式起到振奮精神的作用,從而鼓勵戰(zhàn)士們,企盼他們凱旋。現(xiàn)如今,啦啦操在美國社會達到鼎盛,例如:NBA、Rugby Union、棒球、田徑比賽等都會看到啦啦操的表演形式。隨著文化交融的慢慢深入,啦啦操逐漸成為一項世界公認的體育類競技項目,受到世人矚目。
早在1750 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就已經提出了美學(希臘表述:αισθητικ 、英語表述:Aesthetic)的概念,屬于哲學的分支學科。鮑姆加登認為,哲學體系中應當有藝術的重要位置,于是他創(chuàng)立了一門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將其稱之為為感性學(英語表述:Aesthetic)。
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切審美活動,是專門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審美活動是一種人生體驗活動,對象是意象世界的所有事物,所以,審美屬于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之一。
啦啦操當中的美學隸屬于體育美學這一范疇,是通過借助于人的肢體來實現(xiàn)的身體素質的增強、肢體的協(xié)調變化和運動能力的提高。在或急快或舒緩的音樂伴奏下,啦啦操將各種帶有舞蹈元素的動作進行組合,展現(xiàn)轉體、Wave、跳步、平衡等難度動作以及舞蹈技巧,利用空間、隊形變化與隊員協(xié)作等方式變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彰顯力度與美的結合,給觀眾一種由內而外的震撼,帶來視覺與聽覺的享受。
啦啦操不僅具有運動價值,更具有欣賞價值與美與價值,值得所有喜愛運動的人去追求。通過激昂的音樂、優(yōu)美的動作、親密無間的配合等多方元素,展現(xiàn)了啦啦操的美學價值,這種兼具震撼力與感染力的團隊啦啦操表演,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啦啦操的美學內涵。讓參與其中的人們感受到啦啦操帶來的無窮魅力與團隊協(xié)作精神,給人積極向上的牽引力量。
當然,啦啦操除了具有培育人們品鑒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和展現(xiàn)美的價值外,還具有一定意義的經濟價值。
啦啦操是一項展現(xiàn)體育藝術的運動,采用舞蹈與藝術這個大眾易于接受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結合音樂的渲染、動作柔韌的全面展示、娛樂休閑等特點,集合了Jazz、街舞等多種舞蹈種類,將其與體育運動的特點相結合,稱為大眾追捧的陽光健康的有氧運動。
人們通過身體輪廓或者說形體,包括身高、身材比例、身體柔韌度等方面來展現(xiàn)人的魅力。啦啦操的形體美是表演者身體所呈現(xiàn)的身型與舞蹈姿態(tài),通過團隊的訓練,達到與音樂的完美契合,向觀眾展示優(yōu)美的身體結構和表演者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從而展現(xiàn)力量美。通常,在啦啦操的表演者選拔過程中,主要考慮的指標有:身材是否苗條、個子是否高挑、身材比例是否勻稱等,這樣做是為了給觀眾更好的美的享受,以及啦啦操表演者臉上洋溢的自信笑容和形體之美帶來的激情與動感。在很多啦啦操訓練中,逐漸開始注重加強啦啦操表演者的身體力量訓練,以便呈現(xiàn)完美的肌肉線條和身體曲線。啦啦操表演者健康勻稱和飽含力量的身型,可以更好的完成啦啦操的指定動作,讓動作幅度達到極限,更好的彰顯活力與魅力。
姿態(tài),即人體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身體變化樣式。人在運動時,身體會產生變化,形成不同的姿態(tài)。這些不同形式的姿態(tài),構成了人們所呈現(xiàn)的儀態(tài),有靜態(tài)和動態(tài)之分。姿態(tài)美主要由啦啦操表演者的身體曲線美和氣質美組成。姿態(tài)是否具有美感,是啦啦操表演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表演者在跳動過程中要做到身體肌肉繃緊、發(fā)力及時且動作到位、腰板挺直等要求。啦啦操的技術之美是指在完成各項動作的過程中要達到最高技術規(guī)格,例如:U p-d own技術、發(fā)力制動技術、難度技術等,只有達到了這些技術規(guī)格,才能彰顯啦啦操所蘊含的姿態(tài)與技術美。
啦啦操的編排與創(chuàng)造之美相輔相承、密不可分。在編排啦啦操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背景音樂,完美的展現(xiàn)表演者的運動能力,要通過各項技術動作展示表演團隊的魅力風格,以此給觀眾一場美的視聽盛宴。在編排一整套啦啦操動作時,不僅要整齊、干凈、明快,更要有創(chuàng)造,各個動作之間要無縫銜接,整個舞蹈動作中要有難有易、均勻分布,還要體現(xiàn)不同的層次變化,不同站位的表演者要有動作的變化,充分利用表演空間形成隊伍變換,凸顯整個隊伍的活力。創(chuàng)造之美主要是在表演者的動作中體現(xiàn)出來,通過組合不同難度系數(shù)和技術規(guī)格的啦啦操動作,表演者結合啦啦操的發(fā)力原理和歡快的音樂背景,展示舞蹈風格。表演者在進行表演時要通過身形變化和自信洋溢的笑容,展示出積極向上、舞動青春的狀態(tài),達到帶動觀眾情緒變化的效果。
表演者隊形的變化是啦啦操的亮點之一,通過隊形的變換,彰顯表演團隊的協(xié)作舞動,使觀眾感覺眼前一亮的同時,體驗幾何變換帶來的美感。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可為了變換而變換,即啦啦操既要體現(xiàn)隊形美,也要考慮隊形變換時動作的銜接與流暢,不然就會讓觀眾感到乏味。造型美體現(xiàn)在一套動作開始時和Endin g時的靜態(tài)呈現(xiàn),也包括表演時的動態(tài)造型。靜態(tài)呈現(xiàn)主要通過表演者的站位、姿態(tài)、相互之間的配合托舉等組成靜態(tài)造型。動態(tài)造型則包括跳躍、舒展、舞動、拋接等一系列運動造型體現(xiàn)。
啦啦操以團隊表演為主,要求團隊表演者相互協(xié)調、親密配合,需要團隊有高度的默契、共同的愛好和一致的追求。根據技術規(guī)格的要求,啦啦操在表演抑或是比賽過程中,要求表演者做到動作統(tǒng)一且規(guī)范,動作完成時必須做到同步。這種一致且規(guī)范的美,我們稱之為同步美,這是對啦啦操團隊表演的默契考察,也是團隊表演利落、干凈、得分的依據。啦啦操的同步美體現(xiàn)了整齊的節(jié)奏、相同的動作軌跡和幅度,表演者整齊劃一的表演,給觀眾帶來了很強的震撼力。與此同時,在啦啦操隊形變化時,表演者也會出現(xiàn)錯落有致的動作改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層次美。層次美是配合音樂的變化展現(xiàn)出的“不同步”,體現(xiàn)了舞蹈編排的獨特心思。層次美是為了讓觀眾看到表演者動作設計的藝術美感,而不是表演者動作不齊造成的,層次美在同步美之上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讓團隊表演呈現(xiàn)多種元素,刺激觀眾視覺,增加了美的觀賞性。
筆者認為,啦啦操的美學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內在精神美、動作難度美、藝術展示美等內容。
啦啦操是一項需要極強表現(xiàn)力的體育運動,表演者要在場上表現(xiàn)內在精神美,表現(xiàn)啦啦操代表的陽光活力與蓬勃向上。啦啦操表演者以年輕的大中專院校學生居多,學生是祖國未來發(fā)展的動力,他們的朝氣蓬勃與啦啦操的健康有活力進行了恰到好處的融合,同時,啦啦操表演者相互配合協(xié)作的過程,體現(xiàn)了信任、團隊力量這一正能量,這種內在精神美的體現(xiàn),讓啦啦操表演成功的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一些技巧啦啦操表演對技術有嚴格的要求,包括拋接、托舉、翻騰、金字塔等帶有難度的動作,這需要表演者的團隊協(xié)作才能完成。例如:在托舉時,身體力量較強的隊員要充當“底座”托住其他隊員;在翻騰時,身體輕盈的隊員要在空中完成前后翻騰等難度動作;在金字塔隊形時,隊員之間要相互配合疊加完成,這些高難度動作充分體現(xiàn)了隊員相互配合的力量與難度之美。觀眾在觀看此類啦啦擦表演時,會被當中一些技巧性很強的動作組合深深吸引與震撼,一度達到表演的高潮。
藝術展示美是啦啦操動作的重中之重,當前,眾多啦啦操表演都將藝術展示美體現(xiàn)在編排與創(chuàng)造上,這是啦啦操發(fā)展的趨勢,也是啦啦操表演的核心。編排與創(chuàng)造帶來的美感體現(xiàn)在表演者自身的綜合素質,是編導對動作與音樂完美結合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裁判評判與吸引觀眾的重要內容。音樂節(jié)奏的把控是啦啦操表演的靈魂,只有將肢體動作與啦啦操進行融合,才能體現(xiàn)表演者的內在精神美,而表演者的服飾與裝扮對于藝術展示美卻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它給觀眾最直接的視覺美感,讓觀眾充分體驗到表演者的激情洋溢。當表演者能夠高質量的、充分的完成一套獨特且有難度的啦啦操動作后,這些驚險、復雜、連貫的動作不僅震撼人心,更是啦啦操藝術展示美的完全展現(xiàn)。
啦啦操表演雖有規(guī)格技術標準,但并非掌握了技術,就能輕而易舉的展現(xiàn)其美的形態(tài)。在文中,筆者結合體育美學概念對啦啦操的美學價值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啦啦操在我國的發(fā)展雖然迅速,卻還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當前,國內關于啦啦操的比賽項目越來越多,參賽人群遍及各大中小學學生,這也為啦啦操的推廣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臺,助推我國的啦啦操水平與國際水準接軌,群眾對啦啦操的接受度、參與度、認同度逐步提高,幫助啦啦操不斷完善,提高其美學價值與美學體現(xiàn)。
[1]卿凱麗,譚成清.啦啦操的美學研究[J].內江科技,2016,37(09).
[2]代文娟.身體意識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基于啦啦操運動身體美學價值的實踐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4(04).
[3]胡小明.體育美學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8(10).
[4]崔江.淺析當代體育美學審美內涵的文化哲學[J].體育文化導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