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翠萍
摘要:南朝時北魏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中《巫山、巫峽》篇“自非亭午夜分”,“亭午”一詞的釋義是“正午”。這與“亭”字的常見解釋不相符合,因此本文筆者試圖探討“亭午”一詞被釋為“正午”中間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過程。
關鍵詞:亭午;正午;動賓短語;時間詞;
《巫山、巫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币痪淅铩巴の纭钡淖⑨屖牵赫?。[1]整句的意思為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但是“亭午”為什么會有“正午”之意呢?“亭”字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有以下4個意思:亭子;形狀像亭子的小房子;姓;適中均勻?!巴ねぁ币辉~有兩個意思:形容高聳;同“婷婷”。[2]《漢語大字典》則釋“亭”字:均勻、平均。[3]“午”字有以下2個意思:地支的第七位;日中的時候、白天12點。[4]
這些字典工具書里有關“亭”的解釋都不是“亭”字在古代常用的意思,它在古代有以下3個常用的意思:一則古代設在路邊供旅客停宿的公共房舍。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倍t在秦漢時表示基層行政單位。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如雎景臣《高祖還鄉(xiāng)》:“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比齽t亭子,有頂無墻的建筑。如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因此。若要透徹理解“亭午”與“正午”之間的關系,我們需要進一步追溯“亭午”一詞的來源。
古代前輩們針對“亭”的意思除了以上幾個常見的解釋外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如《游天臺山賦》五臣注:“(劉)良曰:亭,至也?!憋@然,這里使用了“亭”的引申義,即名詞活用為動詞,表示到達意。段玉裁先生認為“亭”可引申為亭止意,“?!笔怯伞巴ぁ弊躺鰜淼淖?。《說文解字》新附字訓“?!睘椤爸挂病?。確實,古代文獻中“亭”“?!倍钟型ㄓ玫那闆r。如《漢書·西域傳上》:“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薄抖鼗妥兾募ぞS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節(jié)奏宮商,織女而忽然亭罷?!?/p>
不難得出,這兩例中的“亭”都應訓為“停止”。但是文章原文卻沒有使用后衍生的“?!弊帧4送?,《說文解字》中“室”字下說解:“至,所至也?!庇纱丝梢?,“至”“止”兩字意義相近。綜上,“亭午”一詞中的“亭”字本是“到達、停止”的意思。
現(xiàn)在再來討論“午”的本義。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其中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稱作“干支紀法”。
“午”是十二地支之一,照理說我們可以直接推斷出它所代表的時間。雖然通過前輩們對甲骨刻辭的解讀我們可以知道早在商代人們就已經(jīng)用天干地支來記日了,但是直到漢代人們才采用天干地支來記錄一天內(nèi)的具體時段。那么漢代之前的人們依據(jù)什么來判斷一天內(nèi)的時間呢?我們不妨從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中尋求答案,《詩經(jīng)·七月》中“晝爾于茅,宵爾索綯?!盵5]先民們根據(jù)有無日光將一天分為晝與宵?!渡袝o逸》中“自朝至于旦、中、晷,不遑暇食?!盵6]由此可知先民們用昧、旦、夙、朝等詞表示早上,用中、日中等詞表示正午,用莫、昏、夕等詞表示傍晚。
不難看出,漢代以前人們對一天內(nèi)的時段只是進行了一個大致的區(qū)分,且這個區(qū)分是比較模糊的。隨著后來人們制作發(fā)明計時工具的技藝不斷提升以及使用計時工具的人群范圍不斷擴大,先民們對一天內(nèi)時間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劃分才有了可能。據(jù)考證,人們使用地支進行一日時間的區(qū)分不會晚于東漢。如《論衡?說日》中“五月之時,日出于寅,入于戌。”
分別討論了“亭”“午”兩字的本義后,再來討論“亭午”的成詞過程。據(jù)考證,晉人孫綽《游天臺山賦》“尓乃羲和亭午,游氣高褰?!钡谝淮螌ⅰ巴ぁ薄拔纭眱蓚€字合在一起作為一個雙音詞使用。李善引用屈原《離騷》中的“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以及王逸的《章句》來注解這里的“羲和亭午”是很有道理的,即羲和駕的日車停留在午時。對于羲和的來歷,學界前輩們對之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但共通點是他們都承認“羲和”和太陽的關系密切,我們不妨將之看作一個一個文明符號,即中國遠古文明中傳說的太陽神。這里我們就結(jié)構這個角度來看“亭午”,它是一個動賓結(jié)構。
再然后“亭午”作為一個詞較早的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里就是我們這里討論的《巫山、巫峽》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了。只是這里的“亭午”已經(jīng)不再是“至午”這樣一個動賓結(jié)構,而是作為名詞譯為“正午”。后來的文學著作如《唐文粹·京師至德觀法王孟法師碑銘》中的“漱元氣于亭午,思輕舉于中夜?!薄短綇V記·李申錫》中“其夫人亭午于堂前假寐次,見申錫從中門入”。以上兩處中的“亭午”均為“正午”意。
此外,還有不少唐宋文獻中的“亭午”是動賓結(jié)構,即停留在午時。如劉禹錫《監(jiān)祠夕月壇書事》中“西司分晝夜平,羲和亭午太陰生。”蘇軾《慈湖夾阻風》中“日輪亭午汗珠融,誰識南訛長養(yǎng)功?!庇捎凇棒撕婉S日”這一神話在唐宋的流傳還比較普遍,一旦“羲和馭日”這一神話語境出現(xiàn),“亭午”一詞就是動賓結(jié)構,即“停留于午時”。但也有比較特殊的情況,如蘇軾《上巳出游隨所見作數(shù)句》中“三杯卯酒人景醉,一枕春睡日亭午?!边@里的“亭午”既可理解為“正午”也可理解為“停留于午時”。
由此可見,“亭午”一詞到底是什么意思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行。但總的來看,“日”若作時間義,就表示時間到了正午;如果“日”代指羲和,就表示日車停留于午時。這是短語向詞轉(zhuǎn)化的過渡階段的表現(xiàn)。自南宋以后,“羲和馭日”這一神話傳說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至此“亭午”作為一個雙音結(jié)構就很少出現(xiàn)在神話的語境中了,隨著它整體性的增強,逐漸成為了一個穩(wěn)定的時間詞---表示正午。
前面已經(jīng)討論過“亭”和“?!眱蓚€字是同源通用字,所謂同源詞指的是“亭”和“?!北臼峭徽Z源,后來分化成意義相關而不完全相同的詞。[7]因此也有些作品用“停午”表示正午的意思。如孟浩然《游精思觀回》中“出谷未停午,至家日已曛?!薄短綇V記·王璘》中“時未停午,已積七千余言?!碧迫怂帯冻鯇W記·天部·曰第二》中引梁元帝蕭逸編《纂要》“日初出日旭”“在午曰亭午”,這表明唐代人對“亭午”一詞的來源還有所了解。然而在明清的文獻中,“亭午”比“停午”出現(xiàn)的頻率要高得多,很少再用“停午”。[8]這表明“亭午”已經(jīng)直接被使用為時間詞,人們對“亭”的詞源發(fā)展已經(jīng)不了解了。
綜上所述:如果說南北朝時期是“亭午”凝結(jié)成詞的萌生期,唐宋時期是它詞化的發(fā)展期,那么明清則是它詞化的成熟期。至此,關于“亭午”一詞為什么被釋為“正午”的討論也就告一段落了---從動賓短語演化發(fā)展為單一的時間詞。
參考文獻:
[1]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上(修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8.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61.
[3]漢語大字典[Z].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94.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445.
[5]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下(修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919.
[6]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上(修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34.
[7]郭錫良著.漢語史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537-530.
[8]陳樹.《水經(jīng)注亭午探源》[D].蘭臺世界2013年3月下旬: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