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資源構成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相互與影響的基本物質載體,由于自然資源本身的稀缺性,還有人民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自然資源、損害了自然資源的權益。這就需要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自然資源的法律責任就脫穎而出了,其中民事法律責任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從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概況、完善的必要性、完善的建議三個方面來對我國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進行研究。
關鍵詞:民事法律責任;自然資源權益;恢復和賠償
一、我國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概況
1、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概念
自然資源法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自然資源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因破壞或違法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侵占或損害國家、集體和個人合法的自然資源的權益而應當承擔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責任。
2、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特點
首先,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主要是指民事責任體系中的侵權責任。我國的民事法律責任體系可以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根據其客體不同,可以分為財產侵權責任和人身責任侵權。自然資源法的民事責任就屬于財產侵權責任。自然資源法調整的對象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的權屬關系、流轉關系、管理關系等,其中自然資源的管理關系不涉及民事責任,而在自然資源的權屬關系和流轉關系中,自然資源的權屬關系占據了主導的地位,由此圍繞自然資源權屬的實際運作產生的各種侵害自然資源的合法權益的侵權責任,成為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基本表現形式。
其次,自然資源民事責任的基本功能在于恢復和補償,不具有懲罰性,在此需要與相關行政責任進行明確區(qū)分。我國各部自然自然資源法有關法律責任章節(jié)的規(guī)定中,往往將自然資源法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規(guī)定在同一條款中,但這并不意味著自然資源法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可以混同或相互取代。民事責任存在于平等主體之間,調整因違法行為所破壞的與自然資源有關的財產關系而非管理關系,當事人承擔責任的方式也主要表現為排除妨害、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停止侵權行為等。
3、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適用的領域
直接侵犯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非法占用、越界或擅自開發(fā)利用、盜竊自然資源直接導致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侵犯。
違法開采利用自然資源導致自然資源破壞的行為。違反自然資源法中對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方式或程度的規(guī)定,由于開發(fā)利用行為的不當導致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從而造成自然資源合法權益的損失。
破壞自然資源利用設施的行為。由于對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有關配套或相關設施的破壞,導致相關權利人的損失。
二、完善我國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必要性
1、現有的自然資源行政法律責任存在問題
當前,侵犯自然資源權益主要承擔的是行政責任,情節(jié)嚴重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這在現有的法律制度中有著比較明確和具體的規(guī)定。
然而,以行政責任為主的自然資源法律責任制度,突出的問題是行政處罰的力度遠低于企業(yè)的治污成本,更是遠低于其對自然資源權益造成的損害。于是,就出現了有的企業(yè)寧可不斷地上交行政罰款,也不愿意主動進行治污以減輕污染。由于行政處罰的力度總體偏弱,使得法律的制裁不但沒能有效遏制侵犯自然資源權益的行為,反而助長了違法行為的氣焰。
2、現有的自然資源刑事法律責任也存在問題
我國《刑法》第六章第六節(jié)規(guī)定了“破壞環(huán)境資源保護罪”,規(guī)定對造成后果較為嚴重的或者后果特別嚴重的破壞環(huán)境資源的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從我國《刑法》的現有規(guī)定看,顯然不足以涵蓋侵害自然資源權益的所有犯罪行為; 自然資源單行法也有刑事責任方面的規(guī)定,但都比較零散且不成體系,對保護自然資源權益的力度和效果也都比較有限。自然資源法律責任制度在保障自然資源權益中乏力的原因,是由于對侵犯自然資源權益的行政處罰的力度偏低、侵犯自然資源權益的刑事責任適用范圍比較有限。
3、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論對完善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必要性
建設生態(tài)文明要求加強自然資源的法律保護,此時自然資源的民事法律責任顯得尤為的重要。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制度是生態(tài)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tài)文明背景下要求完善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制度。
三、完善我國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建議
1、認清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的地位
現有法律制度關于侵害自然資源權益的法律責任主要是以行政責任為主,以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為補充。這種認知是不合理的,在損害自然資源權益中,行政責任是存在弊端,這種弊端是行政責任本身就有的,需要民事法律責任來進行彌補缺陷。將自然資源法律責任的體系改為以民事法律責任為主,以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為補充。
2、明確自然資源權益含義
自然資源權益分為國家自然資源權益和普通的自然資源權益,普通的自然資源權益有分為自然人的自然資源權益和法人的自然資源權益。國家的自然資源權益,既包括了對具體的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也應當包括國家的整體生態(tài)利益。公民的自然資源權益,既包括了公民對自然資源享有的所有權或依法取得的自然資源用益物權,也包括公民享有良好生存環(huán)境的權利。法人自然資源權益所包含的內容相對單純,主要表現為法人依法取得自然資源用益物權并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的權利和依法流轉自然資源用益物權并從中獲取收益的權利。
弄清法律所要保護的“自然資源權益”具體指內容,從而為認定侵犯自然資源權益法律責任奠定基礎。
3、完善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規(guī)則原則
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是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即當侵害人實施了損害自然資源權益的行為,不需要考察侵權人是否存在主觀上的過錯,只要它帶來了損害后果,就需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是同時也要對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加以限制:出于生存需要而實施的行為造成自然資源損失的,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出于正當防衛(wèi)致使自然資源遭受損害的,不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國家對重點保護和禁止侵犯的自然資源,應當有顯眼的警示標志牌,如果沒有時,也不能要求沒有主觀過錯的侵害人承擔侵權責任;傷害是由于受害者的自身責任或自我故意傷害害造成的,可以減輕或免除侵害人的侵權責任。
結語
完善我國自然資源民事法律責任,可以更好的保護我國的自然資源,迎合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需要,豐富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體制的內容,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與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統(tǒng)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tǒng)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chuàng)造良好生產生活環(huán)境,為全球生態(tài)安全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梓太.自然資源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汪勁.環(huán)境法治的中國路徑:反思與探[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11.
[3]楊恒.旅游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能否兼顧[J]中國環(huán)境報,2013,12(8).
作者簡介:付亞麗(1991),山西呂梁人,山西財經大學法學專業(yè),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