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
摘要:“于”字作為介詞很早便出現(xiàn)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它自身的用法也在變化著。不同的時期它的用法可能在增多。在日常的學習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健坝谧值拇嬖?,因此,掌握“于”字的用法對于我們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介詞“于”的定義;具體作用;具體用法
一、“于”字
㈠“于”字的含義
“于”,是迂、紆的本字,本義為曲折。較早的字是在“干”的旁邊有一條迂回的線,行路時要繞著走。作為介詞,它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結冰斷面與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說文解字》里談到:“于,於也。象氣之舒。”本義為嘆詞,音xū。“于”的其他虛詞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讀yú??捎米鹘樵~、連詞、助詞和語氣詞。介詞“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現(xiàn),西周以后,隨著介詞“於”的出現(xiàn),“于”的一些用法逐漸被取代,魏晉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字就很少出現(xiàn)了。其連詞、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只出現(xiàn)在先秦漢語中,漢代以后便被逐漸取代了。
二、“于”字在各個時期的用法
㈠甲骨文中“于”字的用法
關于甲骨文中用作動詞的"于"字,有如下幾類:
1、名詞+于+處所名詞
如1.“壬寅卜,王于商?!蓖靶撩?,王入商。”對比。“王于商”即王去到商邑,該句里沒有其他動詞,因此,“于”在這里是“動詞”,"于商"與"入商"的格式是相同的,這里著重表面從甲地到達乙地的進程。
2、自+處所名詞+于+處所名詞
如:“乙酉卜,行貞:王步,自遘于大,無災?在十二月。”其中的“王步”是王出行,“自遘于大”是從“遘”這個地方去到“大”這個地方,這種格式中的“于”只能是動詞,不可能再說它前面省略了別的動詞。
3、先+于+處所名詞
如:“乃先于盂”即先去到盂地,這種格式不能認為是省略了別的動詞。
4、使/令/呼+名詞+于+處所名詞
如:“庚申卜,古貞:王使人于?,若?”這是兼語式的"于"字句,在甲骨文中出現(xiàn)較多"于"字之前沒有別的動詞,"于"是"去到"義的動詞。
5、 +于+處所名詞+無災
這種情況雖少見,但也是存在的。
6、步/往+處所名詞/動詞“田”
如:“辛酉卜,爭貞:今日王布,于敦……?”這里的“步”是出行,表示的是外出的行動,而不是指要去向哪里,所以一般不帶處所賓語;“于”是去到,表示要到某地去,必須帶處所賓語。
甲骨文中,“于”字用作介詞的類型也有多種,它是由“去到義動詞虛化而成的。它應該是先用來介紹行為的處所,在擴展介紹行動的時間和動作涉及的對象。有如下幾類:
a.動詞/動賓+于+處所名詞
如:“貞:方其來于沚?”“于”和“往”義動詞的運動方向一致,用在往義動詞之后,意義不變,是動詞;用在“入”、“來”、“至”等“來義動詞之后,運動方向相反,“于”的意義起了變化,抽象化,之表示引進“來至”這一行為的處所,開始向介詞轉(zhuǎn)化。同時也用于非往來義動詞之后,也常常發(fā)生運動方向的不一致,如“土方征于我東鄙”,“于”在這里只是表示行為的處所。
b.于+時間詞+動詞//動詞+于+時間詞
如:“貞,其于六月娩?!逼渲?,“于”字由于表示空間擴展為表示時間,意義虛化,其作用就是引進動作進行的時間,由動詞轉(zhuǎn)化為介詞。引進時間的“于”字結構大多是用在動詞的前面。
c.祭祀活動(+禱告事情)+于+祭祀對象//于+祭祀對象+祭祀活動(+禱告事情)
如:“丁未卜,其禱年于河,惠辛亥酒?!逼渲械摹坝凇弊直闶亲鳛橐M行為處所的用法擴展而來的。祭祀的對象一般就是人名、廟號或自然神明。而祭祀對象其實是作為一種廣義的行為處所來看的。在甲骨文中后塍一種動詞后面帶三個名詞語(人、事、物)的句式。如“壬子卜,禱禾示壬牢?!边@里就可以看到一個動詞后面帶上三個名詞或其中的一到兩個,沒有標志,語義關系就有欠明確,因此介詞“于”成了把祭祀對象區(qū)分出來的一個標志。這種引進祭祀對象的“于”字結構大多是用在東西后面。
d.受事名詞+動詞+于+名詞
如:“三百羌用于丁?!边@里是被看成表被動的于字句。其中“于丁”介紹的不是施事,只是一個普通動詞“用”設計的對象。實際上“于”字句還不能算真正的被動句,“于”引進的是動作適應的范圍,是一種廣義的處所。
㈡西周金文的“于”字用法
⒈西周金文中“于”字仍有用作動詞的。
如:“隹周公于征伐東尸。”只不過這種情況以及很少見了。據(jù)統(tǒng)計,在《上周青銅器銘文選》中只出現(xiàn)三次,占全部比例的1%不到。
2.“于”字作介詞的用法
如:“曰古文王,初和于政?!逼渲械摹昂陀谡笔钦f在政治中施行安定和協(xié)的方針,并使得政局安定團結,“于正”是在政治事物方面,表示動作的適應范圍,這里便是表示行為處所的的擴展,可以算是廣義的行為處所介紹,也可以另外概括為行為背景的介紹,或者可以叫做引進動作范圍。
“于”字用作介紹行為涉及的對象時,搭配的動詞比甲骨文廣泛得多,不限于祭祀活動,因此構成的予以關系也相應的更為復雜。有以下幾種情況:
a.有的是引進受事或當事(非動作的直接接受者),如:“王乘于舟,為大禮?!?/p>
b.有的是引進取予的對象。如:“其又內(nèi)于師旗?!?/p>
c.有的是引進告語的對象。如:“公告厥事于上?!?/p>
d.有的是引進動作的施事。如:“中乎歸生鳳于王?!?/p>
㈢先秦典籍中的“于”字用法
注:先秦典籍中的介詞“于”在書寫方面出現(xiàn)過變體,即又作“於”、“乎”、“諸”?!坝凇?、“於”古音并不完全相同,“于”是匣母魚部,“於”是影母魚部?!昂酢币彩窍荒隔~部,它同“于”的區(qū)別是開合口的不同。三個字是這個介詞先后不同的假借字?!爸T”是“之于”的合音。
(四)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介詞“于”(包括它的各種寫法)在語法作用方面的發(fā)展變化主要是如下幾點:
a.介詞“于”的后面不再是只帶體詞性結構,間或也能帶謂詞性結構(有帶形容詞的個別用例)。如:“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莊子·庚桑楚》)
b.用在形容詞后面,產(chǎn)生了引進比較對象的句式。如:“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保ā肚f子·齊物論》)
c.出現(xiàn)了一種甲骨文中沒有的對于義的“於”字。如::“季氏富於周公?!保ā墩撜Z·公冶長》),這里的,“於”也是被當作介詞來看的。
d.介詞“於”進一步虛化,開始同別的詞構成固定結構。如:“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嬌也?!保献印じ孀由稀罚?,其中的“至於”是由動詞“至”加介詞“於”構成的,置于句首,“於”的意義在這里便更加虛化了。
(五)漢代以后介詞“于”的衰落
漢代以后,“在”字開始虛化成介詞,并且逐漸取代了介詞“于”的作用。如:“周鼎王在泗水中?!保ā斗舛U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字已經(jīng)虛化為介詞了。魏晉以后,書面語也出現(xiàn)了文白夾雜的現(xiàn)象,“在”字在口語使用中相對比較占優(yōu)勢。因此,“于”字的作用越發(fā)被“在”字取代了。還有一些后來者居上的詞,如“向”、“對”、“從”等介詞也取代了“于”的部分功能。
四、總結
“于”字作為一個介詞,也是一個虛詞,在古文學習中是一個較為常見的字,因此,弄清它早期的發(fā)展歷程對于研究一些作品的句式結構、翻譯等來說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下冊,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12次印刷版;
[2]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
[3]楊樹達《楊樹達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許慎《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