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蘇
“建設(shè)者”吃苦耐勞固然值得贊賞,但一個以建設(shè)為目的的“批判者”能發(fā)現(xiàn)不足,更使人警醒。所以,我愿成為為了建設(shè)的“批判者”。做一個“批判者”不僅帶著旁觀者清的視角,還更專注無所保留地剖析事物本質(zhì),才能更好地為建設(shè)指導(dǎo)。
“批判者”的責任便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鼻鎏扉L嘆,縱身一躍為江內(nèi)一注清流,留下對污濁世界的批判和悲痛。范仲淹心系朝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退亦憂,便是出于一個“批判者”對盛世或亂世的責任。
“批判者”的思考便是對社會、人性、人生的終極追問。卡夫卡用他的文字構(gòu)成一個城堡,這座城堡里的每一塊磚石都散發(fā)著孤獨的味道,而作者本人則被困其中。他是一個人生的旁觀者,像一個游戲的孩子,他在一百年前預(yù)言:人們會為了利益互相殘殺,甚至利益高于親情——這是卡夫卡對人性最黑暗一面的批判。他呢喃著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卻教會了世人對生命的珍視,他訴說著自己對困境的思考,卻留給后人無數(shù)精神財富。真正偉大的“批判者”都是超越時代的,他們的思想凌駕眾生,引領(lǐng)著一代代人接近生命的真相。
當今社會,一些有見識的文人開始對體制的弊端進行毫不留情的批判,這些批判,是對正義公平的呼喚。作家韓寒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早期的韓寒,寫雜文批評社會,無不言辭激烈,令人血脈僨張。而三十歲之后的韓寒開始反思,開始批判自己,開始對自己手中的“鞭子”用得更駕輕就熟,他不再像“憤青”一樣去謾罵,而是開始學會深入思考,他變了,他手中的皮鞭開始變得更沉穩(wěn)有力,也更加準確。
可見,批判的傳統(tǒng)自古以來都在傳承著,社會也因為這些批判在不斷地進步。
“批判者”的影響是不同時代的旗幟。正是因為有了“批判者”,社會才能撕毀虛偽的表象,直指藏污納垢的角落,才能推翻錯誤的輿論,板正大眾的風向,才能給渾噩中的人響亮的一棒,讓他們看清本質(zhì),探索更深刻的道理。
(編輯:彭宇)
評點:王冠婷
文章通篇強調(diào)了“批判者”存在的價值,以屈原、范仲淹、卡夫卡、韓寒等古今中外名人為例,從多角度論證了批判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意義,進而得出最后的結(jié)論——“批判者”讓社會撕毀虛偽的表象,讓人們探索更深刻的道理。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將反復(fù)提及的“批判者”限定在以建設(shè)為目的的范圍內(nèi),并不是全盤地為了推翻而批判,不偏激,不極端。能夠做到如此客觀而全面的思考,對于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說實屬難得。這種在傳承中的批判繼承,在進步中的批判推動,才更具有現(xiàn)實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