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萍+張琨+賓凌
摘 要:為解決通信網絡中有線光纜傳輸不到位、新建光纜成本高且業(yè)務發(fā)展需求有限的問題,考慮到微波中繼回傳方式部署靈活,建設速度快,成本相對較低,受中繼傳輸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影響小的特點,擬采用該方式解決寬帶網絡中繼傳輸問題。根據特殊場景的傳輸特點及要求,通過對比分析微波方案、水底光纜及架空光纜傳輸方案的優(yōu)缺點及合理性,明確微波方案為最佳方案。通過現場實地測試評估,驗證各項關鍵參數指標,并確認微波中繼通信能夠有效部署后,順利解決了用戶普遍服務需求難以滿足的問題。
關鍵詞:電信普遍服務;光纖到戶;微波傳輸;特殊區(qū)域
中圖分類號:TP39;TN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8)02-00-03
0 引 言
近年來,國家對電信業(yè)的服務越來越重視,持續(xù)開展了“寬帶鄉(xiāng)村”“普遍服務”等通信工程,即要求通信運營商對任何人都要提供地域、質量、資費無歧視且能夠負擔得起的電信業(yè)務,并將其作為考核指標之一。而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勢復雜多樣,要實現全區(qū)域的普遍服務難度非常大,尤其對于部分特殊區(qū)域,如島嶼、高山等,傳輸光纜接入困難,需考慮采用非常規(guī)建設方式。
微波傳輸作為一種無線傳輸方式,得益于其頻帶寬、容量大、受地形影響較小等特點,被通信業(yè)廣泛應用。數字微波通信技術借助電波空間,通過微波能夠實現對各種相互之間無任何關聯的信息的傳輸,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再生中繼,是一種有效的中繼傳輸方式。但是由于不同的傳輸協議及格式,微波通信能否承載光寬業(yè)務,其傳輸能力又如何呢?本文重點結合微波傳輸的特點以及光寬業(yè)務的傳輸要求,通過技術方案分析及試點效果測試,研究了特殊場景下光纖到戶的有效解決方案。
1 光纖到戶特殊場景解決方案
1.1 特殊場景主要解決方案
針對有線光纜桿路建設困難、新建光纜成本高的問題,考慮采用非常規(guī)建設解決方案,根據目前的技術手段,主要可采用表1所列方式解決。
根據以上建設方式的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發(fā)現水底光纜及架空光纜建設難度大、造價高,且受到了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及約束,因此優(yōu)選微波中繼傳輸方式。
1.2 微波中繼傳輸方案
微波傳輸具有部署靈活、建設速度快、受中繼傳輸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影響小等特點。結合目前電信運營商有線寬帶傳輸網絡架構及特點,采用微波傳輸接入建設方式組網,如圖1所示。
因微波不支持PON協議,因此將其用于普遍服務等場景時,需OLT設備下沉,新建一套OLT設備。對于微波主流設備的應用情況,經對現有設備廠家進行調研,主要設備技術參數見表2。
可見,主流微波設備能夠滿足10 km內、不低于450 M帶寬的中繼傳輸需求,提供至少20戶以上農村普遍服務業(yè)務的接入(用戶需求20 M/戶,其中寬帶需求為12 M,高清電視8 M),滿足普通區(qū)域“寬帶鄉(xiāng)村”“普遍服務”的業(yè)務發(fā)展需求。對于業(yè)務需求更高的區(qū)域,需綜合考慮傳輸穩(wěn)定性、投資造價、效益評估等因素,進一步評估解決方案?;诂F有通信傳輸組網技術,通過相關原理及接口協議分析可知,微波中繼傳輸能有效滿足普遍服務業(yè)務的需求,可順利開展用戶寬帶及高清電視業(yè)務。
2 微波解決方案試點應用及效果測試分析
2.1 試點建設方案研究
為驗證微波中繼傳輸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并綜合評估建設成本的合理性,通過具體場景進行試點應用分析,特殊應用場景的選擇原則見表3。
通過應用場景的匹配,選擇益陽彭湖潭村進行試點應用。澎湖潭村位于島嶼上,周邊無公路相連,居民依靠船只出行,光纜無法通過常規(guī)桿路接入。針對此場景,可考慮新建微波、新建水底光纜、新建架空光纜等方式,并對這三種方案進行了綜合比選分析。
(1)微波傳輸方案:微波上行側共享原有基站鐵塔,不額外新增配套費用,微波用戶側共址鐵塔公司存量站每年租金、電費及維護費用約1.2萬元/年,微波設備及其他費用4.4萬元,總計投資約5.6萬元(租金按一年計)。
(2)水底光纜方案:跨河距離約1.2 km,水底光纜跨江段落可采用GYTA33水下專用光纜,投資費用約24萬元(主備兩條光纜),跨江對面到基站需新建桿路2 km,需要投資約5萬元,共計投資約29萬元;
(3)架空光纜方案:寄掛電力專業(yè)桿,采用ADSS專用光纜,跨江1.2 km,跨江對面到基站需新建桿路2 km,共需要投資約8.6萬元。
OLT數據上行側可利用舊光纜,無需新增投資。行政村內OLT至用戶需布放配線光纜3.5 km(舊桿路1.5 km,新建桿路2 km),新建5個32芯光分路器箱(含1∶4一級分光器一個,1∶8二級分光器四個),共需投資約8.5萬元(OLT調配利舊)。綜合對比分析見表4。
若采用光纜方式需新建河底光纜或架空光纜,施工難度和投資都較大,若采取微波方式便能快速解決目前接入困難的狀況,因而選用微波解決方案更為合理。
經現場勘查,光纜中繼傳輸距離約2.4 km,可利用現有塔桅資源新建微波設備,具體傳輸組網方案如圖2所示。
2.2 測試效果分析
現場對已開通微波進行吞吐量、時延以及業(yè)務承載能力的測試,測試配置示意如圖3所示。
2.2.1 吞吐量及時延測試
微波基站采用京信NIX-43設備,1+0模式,無雙鏈路備份,OLT無雙鏈路保護,頻段15 GHz,頻譜帶寬56 MHz。經現場實測,傳輸容量450~500 Mb,后期有帶寬升級需求,可使用2+0配置,理論空口帶寬為1 000 Mb。同時,重要鏈路可采用1+1熱備份配置,提高鏈路安全性。吞吐量及時延測試結果見表5所列。
測試結果顯示,該跳微波吞吐量為452.65~472.82 Mb/s,單向時延介于0.19~0.26 ms,與理論測算值基本相符。
2.2.2 用戶業(yè)務測試
該測試用戶已開通電信129套餐,開通了百兆寬帶,測試實際下行均值速率為12.3 MB/s,測試帶寬達到100 M,4K高清電視播放無卡頓現象,滿足了光寬用戶的需求。用戶業(yè)務測試結果如圖4所示。
3 結 語
通過微波中繼方式解決了用戶數據回傳問題,經現場測試驗證,可滿足用戶互聯網業(yè)務和IPTV業(yè)務同時開通的需求,符合普遍服務政策要求,適用于光纖到戶的中繼回傳需求,對類似光纜難以鋪設的特殊場景具有參考意義。鑒于我國政府對通信業(yè)“寬帶鄉(xiāng)村”“普遍服務”的重視程度,以及我國地理地形特點,微波中繼傳輸方式值得推廣,前景廣闊。微波通信擁有頻帶寬、容量大、受地形影響較小等特點,相對于有線傳輸,其優(yōu)勢非常明顯,可應用于更加廣泛的領域。
參考文獻
[1]徐亮.高山地區(qū)數字微波通信系統建設初探[J].通信與信息技術,1991(4):62-66.
[2]熊四皓.我國寬帶接入技術發(fā)展前景分析[J].數據通信,2001(2):30-33.
[3]梁愛國,范曉東.數字微波通信主要發(fā)展方向淺探[J].科技信息,2010(24):612.
[4]李兵.微波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J].電力系統通信,2011,32(12):40-43.
[5]夏鵬,呂棟雷,汪亞夫.微波通信干擾效能評估模型[J].艦船電子工程,2008,28(10):102-105.
[6]常國鋒.微波通信技術的概述[J].電子制作,2015(1):162.
[7]劉元安.我國微波技術與微波通信的進展[J].微波學報,1994(2):50-55.
[8]趙彬宇.微波通信的主要技術與應用價值[J].中外企業(yè)家,2013 (36):215,217.
[9]王新印.微波通信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應用[J].科技與企業(yè),2016(2):92.
[10]朱華旭.微波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12):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