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qū)蓮塘鎮(zhèn)第二小學萬福教學點 區(qū)灶群
成語是人們長期習用的固定詞組,它們既具有特定含義,又具有定型結構, 是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詞匯的一部分,成語具有傳承性,但是雖然它比一般詞匯的穩(wěn)定性強,但也不能避免語言意義的發(fā)展演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隨著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成語的使用變遷,不少成語古今意義發(fā)生了比較大的演變。
成語語義的演變類型,在瀏覽和參考大量的文獻和資料后,筆者概括總結出以下四個方面和結合例子說明各個方面在現實生活運用中需要注意的情況。
成語語義的擴大是指成語所指稱事物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大。
例如:“半路出家”,原指年紀大了才離家去當和尚或尼姑。如今便泛用來比喻中途改行,不是科班出身。如一個牧師學英文,半路出家,底子有限。
根據上述例子可見,這類范圍的成語在原有的意義上擴大了一部分對象的范圍或者意義的范圍。即保留原意,也添新義。但大的使用語境不變,褒貶感情程度不會從褒變?yōu)橘H或者由貶變?yōu)榘?,所以使用時只需了解其原意,并且因為語境范圍的擴大,所以使之能適合于更多語境之下,故在現代生活正確使用的難度并不大。
成語語義的縮小是指成語所指稱事物對象的范圍縮小了。
例如:“眉來眼去”,原來泛指人與人之間的眉目傳情。出自辛棄疾《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焙髞砜s到專指壞人之間的勾勾搭搭,或指男女之間不正當的勾勾搭搭。
成語語義的轉換是指原義和后來的意思、古義和今義所指的對象發(fā)生轉移。
例如:“喪家之狗”,原指有喪事人家的狗,因主人守孝而無暇喂養(yǎng),比喻淪落失意,不受重用的人;后轉指失去主人、無人豢養(yǎng)的狗,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到處亂竄的人。
這方面原因包括一:語言具有社會性,社會性是語言的第一屬性;二:語言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語言具有社會性指的是,離開了社會,語言就不可能生存和發(fā)展。語言的形式與內容在它們最初結合的時候可能是任意的、偶然的,但是,一旦當一定的語音形式和一定的語義內容結合起來并由社會的共同習慣固定下來后,也就會“約定俗成”。只有這樣,語言才能更廣泛、更充分地發(fā)揮其交際工具的功能。成語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具備社會屬性。成語意義的社會屬性決定了社會的各種發(fā)展變化必然會促進成語意義的發(fā)展演變,成語意義又鏡化著人類社會的狀況。因此,成語意義的演變與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意義必須能夠及時地反映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各種認識和各種社會經驗,緊緊跟上社會的發(fā)展步伐,這樣才能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
例如“按兵不動”原義是使軍隊暫時不行動,等待時機?,F在也“借指接受任務后不肯行動。”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3月19日向全國發(fā)出的《關于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緊急通知》中說:“總的情況很不理想,相當多的地方和部門行動遲緩,有的至今對中央的指示置若罔聞,按兵不動,有的甚至采取暗中干預的作法進行抵制;有些已明令禁止或多次被批評的不合理負擔,仍在推行。對此農民意見很大。
語言是制約人們言語活動的符號系統(tǒng)。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語言系統(tǒng)必須相對穩(wěn)定,而為了適應交際內容的需要,語言的語義又要隨著語言環(huán)境不斷變化。同時人們會根據交際的具體需要,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詞,或者賦予詞語以新的意義。
這些新的語言現象中,有些只是曇花一現的臨時現象,而有些則會流行開來,進入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從而帶來語言的發(fā)展變化。成語意義的發(fā)展演變,也是隨著語言的交際需要不斷發(fā)展和產生新的義項的??谡Z和書面語的相互影響,也是影響語言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原因??谡Z主要用于現場交際,形式簡單明了,意義可以靈活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思;而書面語的語言形式相對完整、嚴密一些。兩者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又不能差異過大,因此,口語與書面語就必然會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這也會引起語言的發(fā)展演變。成語主要用于書面語,但在現實生活中,也常有它的影子出沒。
在現代生活中,面對口語與書面語的交叉和融合,成語意義的發(fā)展與演變,既表現出口語的特點,又顯示了書面語的特點。在中國語言史上,成語意義的發(fā)展與演變主要受中上層階級和文人所影響,一直和老百姓的口語保持著很大的距離,甚至越拉越大。但在現代生活中,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成語(或者是一部分成語)和大眾的關系變得漸漸緊密,它就有可能把人民大眾使用成語語義的情況自覺不自覺地反映給上層的書面語,從而引起書面語的發(fā)展和演變,與此同時也會帶動人民大眾對成語語義的靈活而正確的運用。
這方面原因說的是人通過思維的相似性和關聯性,使原來指A的成語轉移到指B上面去,即以新義取代古義;或者在指A的同時,又指B,即古義仍保留,又添了新義,從而產生多義現象。這個原因產生的結果具體體現為以上各個演變類型的結果,此外,筆者再舉一個現代例子以說明這個原因的產生。“天南海北”原指遼遠的地方。由它比喻和引申而得來了多個義項,由于人的思維的聯想和相似性,它后來便針對不同的語境選用不同的義項解釋。
綜合上述談論,探討成語語義的演變類型和原因,有助于掌握成語語義演變的規(guī)律,從而加深對成語語義的理解,了解成語語義演變的相關知識還能幫助我們正確地使用成語。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成語語義也會跟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演變。這既使成語趣味無窮,但也增加了我們正確和靈活使用成語的難度。所以我們不能一成不變,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中華成語文化的精髓與變化,讓其愈久彌新,在現代生活中亦能綻放光彩,增添我們的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