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同江市第三中學 李東冬
經過這幾年教學實踐,從學生英語能力培養(yǎng)的幾個方面來看,作文教學無論是應試的必要內容,還是作為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衡量標準,在學生的學習和教學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總結了一些平時教學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平時的作文訓練。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道理,我們知道要想寫好文章,積累材料是最基礎的工作。英語的寫作材料的來源主要是教材上的課文和平時我們所做的練習中的好詞佳句。課本上的內容,在每個單元的結尾都有一個針對本單元內容的寫作訓練,這個訓練內容與課文非常的相似,在平時課文學習中需要學生認真的觀察本節(jié)課的重點句型,對重點的句子進行變形和改寫。在每單元配套的習題中,也有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話題閱讀,完形填空等,這都是學生寫作的積淀。必要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應多閱讀一些好文章,優(yōu)秀作文,報紙、雜志等。理解文章的表達技巧、結構、語言等方面的特點,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有效的背誦。這樣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將背誦的內容運用到實際的作文中?,F在學校有了圖書館,班級也開設了圖書角,學生無論是課上還是課間都可以借閱書籍來充實自己,這都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好地方。
一是我們不具備英語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在漢語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一定會漢語思維的影響,因此,學生就更應該大量的練習英語口語,通過大量的模仿和朗讀,不斷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培養(yǎng)語感和英語閱讀的節(jié)奏感。英語寫作是建立在英語口語基礎上的,有地道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為造就地道的英語寫作文風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必要的口語環(huán)境,讓他們多說,為寫作進行必要的積累。
二是寫日記或周記。日記是學生對每天耳聞目睹的事情的所思所感的記錄。日記可長可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當然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摒棄一些自卑心里,即使寫出的內容就是生活的點滴記錄,甚至是英漢結合的內容。沒有什么藝術性可言,但是這種方式畢竟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學生寫作興趣、情感和意志的培養(yǎng)。
三是在課前聽寫的過程中,利用我們所學內容進行擴寫、改寫、仿寫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平時的單元教學中,教材規(guī)定的作文訓練任務必須保證完成,教師對每個學生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進行詳細批改,在批改之后學生可以進行更正。此外,在教材之上還要進行拓展,把課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能把所學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得以運用和訓練。
四是創(chuàng)造一個第二課堂的作文教學,在時間充裕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多觀看一些必要的英文電影,了解中外語言的差異和習慣性用法。讓學生能主動的去了解這門語言。做一些英語的摘抄,多給學生講一些英文的笑話,讓學生產生興趣??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強英語使用的頻率,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是每個孩子對自己寫的文章是最為了解的,在在教師點播了重點內容和寫作思路之后。學生可以先對自己的文章進行簡單的修改,力求使文章達到用詞準確,語句通順,文字公正,標點正確。我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自查自改,把自己的作文多讀幾遍,把自己覺得拗口的語句,進行修正,通過查閱筆記本,教科書甚至向別人求助來提高自己的書寫能力。
二是采取合作互改的方法,一些本身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可以請教別人改正,別人的建議和自己所寫的內容更有沖突時,自己要多思考,反復斟酌一下寫的內容,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形成作文批改小組,共同探討,共同提高,這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習有了針對性,好的學生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自我提高,把所學的內容運用到實際,弱一點的學生也有了一對一的講解,對于作文的內容和句型等的運用針對性更強。而且效果也好于教師的一般性的講解,有利于更快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無論是中英的哪種寫作方式,都要一定的依托,這個基礎就是觀察,觀察要多角度,多方位。這樣才能正確的對作文進行立意。另外,確立文章的中心內容和方向之后,還用正確的思維方向來適應英語的寫作,許多學生習慣用漢語的思維來構架文章,這不無可取之處,但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單純的使用漢語對照的翻譯也是學生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對英語作文的寫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作文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進行英語寫作的練習,將會大幅度的提高自己的英語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學生的作文反映了學生駕馭英語這一工具學科的能力和水平,在這個知識競速的時代,我們不掌握一門實用的交際工具,就很難適應現今的社會的大環(huán)境,更不能適應個人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