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第六中學 龍之洞
“預學——導學——悟學——互學”教學模式,是以導學案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開展互學互助、展示反饋、目標檢測等一系列活動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習慣,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以及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預學首先是教師的預學。“教師預學”不僅要“讀懂教材”、“讀懂課標”,更關鍵的是要“讀懂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實際,關注學生的興趣點,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的文本導讀等。教師在“讀學生的過程中”,自然產(chǎn)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感受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nèi)容的自我期盼,為具體課堂教學設計打下基礎,即“以學定教”。
其次是學生的“預學”。即學生根據(jù)“教師預學”后形成的“預學案”進行自我學習的過程。教師必須給予明確指導,提出“預學”的要求,引導學生通過自學,了解新授課學習內(nèi)容的大致框架,明確重點難點,激發(fā)學習欲望,產(chǎn)生學習疑問,確保他們帶著興趣學習,帶著問題學習,帶著思考學習,帶著目標學習,保證他們能以學習主人的身份進入課堂。自主預學是自己能動的獨立的接觸新知、自主閱讀、自我思考,這種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旦形成,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可以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受益一生。
“導學、自學、互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導學。導學結合不僅僅是一種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解惑的具體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新的教學原則、教育思想和學習理念。
學生自覺主動地學是第一位的。一是學有“投入”。一節(jié)課中,學生實際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稱為投入時間。教師課堂教學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個學生的投入時間,使課堂教學取得更大的效率。首先學生應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課堂教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非學習上;其次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課堂上學生要用主人的身份,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投入學習,帶著問題去上課,專心致志,調動自己全部的學習器官,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切實提高學習效率。二是學有“產(chǎn)出”。學生的學習結果,即產(chǎn)出(收獲)。學習結果,指學生經(jīng)過學習所發(fā)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學習有效的核心指標。每節(jié)課后學生應該感覺得到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獲。三是學有“雙贏”。學生的學習合作能產(chǎn)生“雙贏”的效果。學生要培養(yǎng)自己的合作意識和能力。要跟課本合作,走進課本又能從課本中跳出;與同學合作,共同研討學習問題,一起解決學習困惑;與老師合作,接受老師的指點幫助又能與老師一起,共同完成知識與能力的建構。四是學有“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高效課堂里的學生應該興高采烈,其樂融融;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tài)度越來越積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越來越強,這就是我們所強調的學習體驗,它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nèi)在保證。
教師的導要服務于學生的學。首先,教師要“導”正“學”的航向。其次,教師要“導”好問題情景。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和學習問題。第三,教師要“導”諧課堂節(jié)奏。當預設的學習任務對學生沒有困難時,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加快節(jié)奏;當學習任務過于困難時,老師應該調慢學習節(jié)奏,直至困難的解決。第四,教師要“導”撥情感大門。師生情感融洽,教學雙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學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學生情感也直接影響教師的課堂情感投入,和諧激情的課堂有利于激發(fā)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升教學藝術,促成教師能力的飛躍。學生思維閃現(xiàn)的靈感、智慧的火花激發(fā)教師教學時不可預約的神來之筆。
“悟學”是師生雙方在“導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對前面學習的情況進行必要的思考、總結和提高。
首先是學生的“悟學”——對學習活動的領悟。在悟學階段,學生通過主動反思力圖領悟知識真諦,把握知識精華,完成新舊知識的內(nèi)化和重組,掌握其原理和規(guī)律,通過探究尋找新知識的生長點,找到揭開原理、規(guī)律的突破口。其次是教師的“悟學”——對教學活動的感悟。教師的“悟學”是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回顧、思考的過程, 是對學生學習信息進行檢查、歸納和反饋的過程,是對教學過程重新認識、重新評價和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過程。
“悟學”環(huán)節(jié)的主要措施有階梯訓練、學生自我小結和反思、教學質疑、課外延伸拓展、教師自我教學診斷等。
課堂探究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種互動對我們的教師和學生而言,其實質是一種互補。課堂的探究過程,是師生互動互補、生生互補的活動過程,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探究中的師生互補首先體現(xiàn)在視角互補。教師視角的“預設”與學生視角的“經(jīng)驗”在問題探究中逐步達到“視角融合”,最終實現(xiàn)知識的自我建構。其次表現(xiàn)在知識互補。教師也會從學生的認識中得到許多啟發(fā),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第三表現(xiàn)在精神互補。探究課堂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精神感染源,學生的虛心精神、探索精神、求真精神等也會感染教師,促進教師的個人發(fā)展,實現(xiàn)“樹與樹的互相搖動”。
一種教學模式的成熟,需要長時間的研究總結和反復的實踐驗證、改進和完善。我們的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教師的教學行為,也有效推動著“高效課堂”的打造。但是,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一種教學模式不可能適合于所有學校、所有學科、所有教師,也不可能適合于某一學科的所有教學內(nèi)容?!邦A學、導學、悟學、互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僅僅在一定條件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有效教學手段,顯然她不是惟一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我們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依據(jù)教與學的實際順勢而為,靈活運用,合理取舍,方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有效乃至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