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第一小學 姚金周
如今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越來越生活化。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尤其是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師應設計出體現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由于低年級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化的引課有助于學生克服難理解的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化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游戲、生活化的故事和多媒體等來聯系生活、模擬生活。例如:在教學《0的讀寫》時,我首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一天,貓弟弟一家去釣魚,貓爸爸、貓媽媽、貓姐姐認認真真地釣著,貓弟弟卻沒有耐心,一會兒追蝴蝶,一會兒動動魚桿,一會兒又跑去玩?;丶业臅r間到了,貓爸爸數了數,釣了3條,貓媽媽釣了2條,貓姐姐釣了1條,貓弟弟看著自己的魚簍空空地,慚愧極了,嘆著氣小聲地說:“唉!我一條也沒有釣著”。本節(jié)課以生動有趣的生活化的故事導入,使原本枯燥無味單一的課,變得生動活潑,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游戲、生活化的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索新知。
新課程指出:“從學生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fā),從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在教學《認識大于號、小于號》時,我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人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嘴巴尖尖的向著小數,嘴巴大大的向著大數。這個富有童趣的生活化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qū)別“< ”和“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教學《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可以創(chuàng)設玩撲克牌游戲,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張牌,再把兩張牌上的數合起來,然后說出兩道加法算式,兩道減法算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枯燥的數字加減運算融入玩撲克牌的游戲中,學生興趣盎然,每個人都動手、動口、動腦,個個積極投入其中,每位學生的思維都激活起來。總之,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數學的趣味性、現實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誘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教師應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形式新穎、靈活多樣,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練習,使學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長知識、運用知識、發(fā)展智能。如在教學《左右》時,設計做一做的游戲練習:伸出你的左手轉一轉,伸出你的右手轉一轉;張開你的左手張開你的右手,搖一搖;舉起你的左手,舉起你的右手,拍一拍。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腿,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腿。既豐富了課堂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有序地掌握、鞏固了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啟發(fā)學生思維。又如在教學《看一看(二)》設計這樣的練習,先出示書包的各個面的圖片,讓學生認出書包的背面圖和側面圖,再請學生拿出自己的書包親自看一看驗證一下,既積累了學生的活動經驗,又培養(yǎng)了想像、觀察、猜測和推理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掌握教學情況的一個重要途徑。設計符合學生的練習,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學習《認識時間》后,我讓學生記錄著自己每天起床、三餐、上下課、放學的時間,通過每天記錄,學生既對時間的認識掌握得更加牢固,也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的數學。學習了《動手做(一)》后,請學生課后折紙飛機,進一步感覺平面圖形特征及圖形之間的聯系。像這樣的作業(yè),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助于學生理解,能用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思維能力也越來越強,興趣也越來越大。
總而言之,讓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走進數學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途徑。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充分體現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真正喜歡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