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實驗中學 張金林 王新婷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青少年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切忌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因為人文素養(yǎng)只有在閱讀中才能得到提升。閱讀是吸收人類文明精華、提高修養(yǎng)、增長智慧的最佳途徑。
上海市市北中學名譽校長方仁工先生說過,加強閱讀能力,對學生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這不光是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還關系到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人文情懷的熏陶。好的文章,不光是文辭優(yōu)美,在世界觀、道德觀的層面上,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廣泛閱讀的同時,要把知識與能力放在主要的位置上,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學生在課堂上既學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能力,他的情感和態(tài)度也得到了培養(yǎng),從而提升了青少年的人文素養(yǎng)。
可是現在閱讀教學的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閱讀應是讀者與作品(文本)作者對話的一種活動,也就是說閱讀應是以作品(文本)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這種閱讀活動,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心靈的對話,是心靈的碰撞和靈魂的問答,是人的生命體驗運動。當我們調動深度情感體驗,以強有力的參與行為進入文章的藝術世界和情感領域時,就會悟得文章的真義,感到有一種心智為之洞開、靈魂得以撫慰的愜意。
可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往往忽略了閱讀的本質,分析教學,肢解教學,表演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在當前的教學中,老師大多是隨著考綱的指揮棒教學,現在的閱讀教學除了文本的基本知識外,更多的是教會學生怎么樣解題,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總會說到出題角度或作用,總會教導學生要從哪幾個角度回答問題等等。
這種現狀的存在,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考試制度與評價機制的影響。
第二,學生生活的約束。
現在閱讀教學的現狀堪憂,那么青少年的人文素養(yǎng)又是怎樣的呢?
目前國內對人文素養(yǎng)教育現狀,是普遍感到不滿。一方面是青少年整體人文素質下滑,青少年的心理素質、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需要更充實的人文精神支撐他們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現有的人文課程內容及授課方法令學生不滿意,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人文素養(yǎng)課程得不到重視,直接影響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
眾所周知,報刊媒體經常披露的青少年惡性事件,當事人大多是十幾歲的青少年,殺人、搶劫、自殺等,駭人聽聞。歸根結底他們缺少愛,缺少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說明了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一個人缺乏人文素養(yǎng),就會缺失對生命的尊重,就會導致道德泯滅,良知盡失,體現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時的妄為、沖動、偏激、偏見。應該說個人人文素養(yǎng)的高低是個人健康發(fā)展的標志,更是衡量社會群體“社會文明”的尺度和標志。
由此可見,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育家布魯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強調在這個“盒子”里可以找到決定一個人人生性質的力量。語文教材也好,中外名著也好,我們閱讀所選的文章,都要帶有一定的人文情感,使學生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中,體會高尚的情感、民族的自尊等美好情懷。
誦讀范仲淹的傳世名篇《岳陽樓記》,學生們不僅可以飽覽洞庭湖壯觀的勝景,更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這位“古仁人”深處逆境但仍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誦讀李密的《陳情表》,讓學生感觸到濃濃的祖孫情懷,觸動心靈,引起共鳴,達到身臨其境的忘我境界。
教師正確認識朗讀教學,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在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和諧婉轉韻律中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內涵美,自然就會避免枯燥無味的滿堂灌,充分激起學生熱愛朗讀,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閱讀中,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想象力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產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體現了學生個體的人文價值觀,即自我的情感理念、價值取向和人生感悟。閱讀教學通過審美了解人的意義、精神、價值,不斷形成他們的人文價值。在賈平凹的《我不是個好兒子》中,“我”把母親送出醫(yī)院,母親給“我”整衣領,摸“我”的臉的一幕,總能讓學生聯想到自己父輩的艱辛和那深沉的愛,呼喚被淡漠的親情回歸。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經典的名言道出了語文的本質特征。在閱讀教學中除了課本上的文章之外,也可以選取課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會等大范圍的多角度的生活內容廣泛涉獵獲取,從而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甚至一些影視作品,通過閱讀、鑒賞和評價充分展示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探討其中體現的人文精神。以《哈里·波特》這一影片來說,他以“歷險”作為一個藝術母題,敘述了哈里·波特“尋求真相”的歷程,在想象中指出了一條人類走出孤獨的出路:萬物是有靈性的,人類與萬物是可交流的,比如那些掃帚經過不同人的咒語喚醒,便激發(fā)了它們身上不同的靈性,或溫順跳起入手、或調皮砸人腦殼,喜怒哀樂之間,生命活力迸現;貓頭鷹精確傳遞信件;名畫中的人物擺脫了畫家的定格,有滋有味地在畫布上自己生活……雖然影片披上了一件魔法世界的袍子,但袍子里面還是對世俗人情的敘述,對真摯友情的歌頌,對親情的渴望……
總之,青少年的人文素養(yǎng)亟待提升,提升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也有很多,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用心去閱讀,用心去領悟,用心去成長。在21世紀的今天,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名著,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人格全面和諧地發(fā)展,使之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