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梁啟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和改革家。他在家庭生活中,既是孩子們的慈父、導師,又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
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比一比誰家的孩子發(fā)展得更好,梁家子弟自然不是最風光的,因為他們中沒有一個大富大貴的。但他們都不靠“拼爹”,不依賴父親的名聲,放開手腳走出了自己的路。
梁啟超,1873年出生在廣東新會。那時,梁氏一族已在此地生活了240多年。梁啟超的高祖和曾祖都是普通的農(nóng)民。梁家的第一個讀書人,是梁啟超的祖父梁維清。當年梁維清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并終于考取了“生員”,俗稱秀才,才使梁家躋身于士紳階層。
梁啟超四五歲開始讀書,由祖父悉心指導。有兩部書對他影響十分深遠,一部是《四子書》,另一部是《詩經(jīng)》。梁啟超的父親梁寶瑛,字蓮澗,雖不曾博得半點功名,但也深得鄉(xiāng)民的愛戴。在梁啟超眼里,父親是個不茍言笑的人。作為父親,他不僅督促梁啟超刻苦讀書,還要求他參加一些田間勞動,并對兒子的言行舉止要求很嚴,如果兒子違反了家風、家訓,他決不姑息。他對梁啟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汝自視乃如常兒乎!”
在梁氏家風的傳承中,梁啟超是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他的教育理念,既有從祖父、父親那里繼承下來的“義理”和“名節(jié)”,又有科學、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個性、公民責任等理念。優(yōu)秀的父母,往往是能在精神上引領孩子的人。毫無疑問,梁啟超正是這樣一位父親。在學識上,他是兒女們學習的榜樣,一生著述一千四百多萬字,涉及各個領域;在志向上,他是全家人的驕傲,他終生都在為改革政治、喚醒民眾而奔走;在感情上,他也以身作則,為兒女做出了榜樣。
梁啟超一生有過兩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李雖是在一個書香門第長大的,卻并未因出身好就嫌棄梁啟超。南方天氣潮濕,李在努力適應天氣的同時,還包攬?zhí)羲?、舂米、煮飯等家務活。梁無錢買書,李便將陪嫁的首飾賣了,給他買書;梁的改良運動屢遇艱險,李更是以大義鼓勵他。她的賢能,使梁全無后顧之憂。在父母的影響下,兒女們也都對愛情非常理性、忠貞,這使他們各自都擁有了幸福美滿的家庭。思想前衛(wèi)的梁啟超是倡導子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卻堅決反對亂來,因此才有了在徐志摩婚禮上的“最毒證婚詞”——“不要再把婚姻當作是兒戲,讓父母汗顏,讓朋友不齒,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后一次結婚……”徐志摩是梁啟超非常喜愛的學生,他這么說,是希望徐志摩能對婚姻負起責任,有個美滿的家庭。
梁啟超對孩子們的愛,從稱呼上就可見一斑。他給每個孩子都取了昵稱,一人還不止一個:他稱大女兒思順為“大寶貝”、“嫻兒”、“順兒”,稱思懿為“司馬懿”,稱思莊為“莊莊”,稱思忠為“忠忠”,稱思達為“達達”,稱思寧為“六六”,稱小兒子思禮為“老白鼻”……
對于養(yǎng)育孩子,他的原則是:再忙,也不能忽視孩子。孩子們長大出國留學后,他又不停地給他們寫信。他一生留下2000多封書信,給孩子的家書就有400多封。他會根據(jù)每一個孩子的特點,進行不同的鼓勵和指導。
長子梁思成在美國學建筑,他寫信說:“兒子啊,你應該去四處游歷游歷了,去瑞士‘看些天然美’,去意大利了解下文藝復興,再到土耳其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術……”他不光給孩子們寫信,還給孩子們寫條幅,然后裱成小手卷寄給他們。比如,他給思莊寄過一個“千里一笑”的手卷,里面的第一幅是毛筆大字:飲冰室老人的一首滑稽詩和給他愛女的一封信;第二幅是一封信:“小寶貝莊莊:我想你的狠,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制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你姊姊呢,她老成了,不會搶你的,你卻要提防你那兩位淘氣的哥哥,他們會氣不忿呢……小乖乖你趕緊收好吧。乙丑年五月十三日爹爹寄愛?!?/p>
他不但與自己的孩子及時溝通感情,對子女們的愛人也毫無芥蒂之心,大方表達欣賞:他曾贊女婿周希哲“是天地間堂堂的一個人”;稱林徽因做他的兒媳婦是他“全生涯中極愉快的一件事”。都說中國人含蓄內(nèi)斂,梁啟超恰恰是一個“反面教材”,對后輩真情流露,愛意滿滿。這種奔放的情感,換來的不是嬌慣的孩子,反而是孩子對父親的“嬌慣”。思忠曾寫了6張紙的長信給父親,教他如何保重健康,梁啟超“抱怨”道:“好啰嗦的孩子,管爺管娘的,比先生管學生還嚴,討厭討厭。但我已領受了他的孝心,一星期來已實行八九了?!?/p>
梁啟超的9個孩子,因為享用了“太多的愛”,個個成為杰出人才。其中,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航天專家梁思禮都前后當選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梁啟超還曾借用曾國藩名言“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來教育孩子。他的9個子女學的多不是什么“熱門專業(yè)”,但只要他們真心喜歡,對社會有益,他必全力支持。
二女兒梁思莊在麥基爾大學就讀一年后,該選專業(yè)了。梁啟超考慮到現(xiàn)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片空白,就希望她能選學這個專業(yè)。思莊遵從了父親的意愿,但學著學著,她發(fā)現(xiàn)生物學根本無法引起她的興趣,她向大哥思成訴說了自己的苦惱。梁啟超知道后,非常后悔,深為自己的引導而感到不安,趕緊給思莊寫了一封信,讓她“不必泥定爹爹的話”,只管自己主張。后來,思莊改學了十分冷門的圖書館學,最終成為了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三兒子思忠一心想走軍事政治的路。梁啟超有段時間住院,思忠很焦急,出了身大汗,隨后就著了涼。梁啟超當時還打趣說:“忠忠真沒出息,這樣膽子小,還說在當大將軍呢?!北M管如此,他依然支持思忠去美國學習政治、軍事。后來,思忠回國后,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的炮兵上校,在淞滬會戰(zhàn)中,表現(xiàn)十分出色。
梁家的9個孩子興趣志向不一,各有所長。先后有7人到國外接受了高等教育,成為了各行各業(yè)的佼佼者。但是,他們沒有一人留居國外,全都學成就回國了,與祖國共憂患。這也是因為多年來梁啟超的身體力行和諄諄教導,早已將對“家國”的情懷根植在孩子們的心里。
在最艱難的時期,梁啟超依然堅持“趣味主義”,他說:“我生平對于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觀、厭世這種字面,在我的字典里頭,可以說完全沒有。我所做的事,也常常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能在成功里頭感覺到趣味,也能在失敗里頭感覺趣味。”他這種樂觀的精神在子女身上。也得到了傳承。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思成、思永兩家人經(jīng)過長途跋涉來到大西南,蟄居在偏僻閉塞的四川李莊,過著異常艱苦的生活。梁思成、林徽因兩人還身患重病,家中實在沒錢可用的時候,梁思成只能靠典當衣物維持生活,把派克鋼筆、手表都“吃”掉了。他還開玩笑說:“把這只表‘紅燒’了吧!這件衣服可以‘清燉’嗎?”
當今的家長,時常擔心會不會對孩子“溺愛”。梁啟超告訴你:“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一味的滿足,而是把美好的品質(zhì)傳授給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