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芳 陳潔
(1.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浙江杭州 310052;2.浙江省科技館,浙江杭州 310012)
2001年開始新一輪課程改革,依據(jù)國務院《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將“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起始年級從一年級變?yōu)槿昙墶?017年2月教育部印發(fā)并要求執(zhí)行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小學科學課被列為與語文、數(shù)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將課程的起始年級延伸到小學一年級,成為我國科學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時間方面,青少年來科技館的時間集中在周末、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由此,可以看出,參觀是主要目的,還談不上有目標、有計劃的學習??萍拣^多以短期活動為主,課程形式的培訓時間非常有限,受眾面小。
空間方面,青少年來科技館的時候,主要出現(xiàn)在展廳,只有參加活動和課程才會進入實驗室、培訓教室等區(qū)域,而這些活動的參與人數(shù)是非常有限的。
人員方面,一方面青少年對科技館是有一定距離感的,來參觀一般抱著拓展視野和放松休閑的目的而來,并沒有做好學習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科技館并沒有專職教師,員工一般以講解人員和展廳輔導員的角色出現(xiàn),在科學教育方面的專業(yè)程度不高。
盡管科技館界不斷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從未停止,但始終無法突破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三方的不齊全。長期以來,我國科技館界視野開闊,像國外的很多優(yōu)秀場館學習,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科技館的工作,這些改進和創(chuàng)新幾乎都是在和時間、空間和人員方面進行調(diào)整,提高工作效率和專業(yè)水平。
大多數(shù)科技館的經(jīng)費來自于財政撥款,而財政對經(jīng)費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要求,雖然使用規(guī)定經(jīng)常會變化,但一直根據(jù)項目申報來劃撥款項,而項目幾乎不會有大的調(diào)整,近些年新增項目的申請幾乎已經(jīng)停滯,不允許隨意增加立項,顯然這和實際需求是有一定出入的。在這些下?lián)艿慕?jīng)費中,科技館的大量經(jīng)費用于展廳展品展項的更新,由于展品展項的特殊性,這本是無可厚非,但是相比而言,人員培訓等方面的經(jīng)費則不足,事實上,目前的科學教育應該是對科學教育從業(yè)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不斷通過專業(yè)的、系統(tǒng)的、經(jīng)常性的培訓來提高從業(yè)者的素質,從而提高科學教育的水平。
那么,科技館工作人員能不能不定位在科學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上呢?或者說,科技館工作人員有比定位在科學教育工作者角色上更好的選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只有走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才能更好的實現(xiàn)科技館工作人員的職業(yè)生涯,科技館的社會意義才會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發(fā)揮和體現(xiàn)。
在實際工作中,科技館跟學校、家長、社區(qū)、研究機構、公益組織等都有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建立在工作職責的基礎上的,并不是密不可分,以與學校的關系為例,在教室里上完了科學課,必須需要去實驗室做實驗,而在學校上完課,并不一定要來科技館,學生可來可不來,并不會讓他們的在考試中和學習成績上受到影響。
實際上,一直以來,科技館的定位應該是高于學校,卻達不到學校的教育效果,因為沒有學校專業(yè),事實上,科技館需要更加接地氣,如果以前將青少年定位于前來科技館“拓展視野”,那么未來可能要將青少年定位于前來科技館“上重要的一課”。
科技館做好這樣的準備了嗎?自查、自省應該是有必要的。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應該是學校教育的指導文件,但是科學教育并不是單一的、封閉的系統(tǒng),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開放的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因此這份學校教育的課程標準中也涉及到校外科學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同樣對校外科學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以前的相關指導文件雖也有所涉及,但沒有像這一次這么明確,這一轉變主要原因是我國正處在科學教育改革的深水區(qū),劇烈并且聲勢浩大,深受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影響。我國的科學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
2.1.1 從“虛求”到“需求”
事實上,科技館界一直意識到青少年對科學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對科技館科學教育活動的“需求”但是客觀上并沒有將這些“需求”變成現(xiàn)實,或者說,一直沒有將這些“需求”轉變成流量,這只是一種“虛求”,存在于大家的共識中,卻沒有存在于現(xiàn)實中。
然而,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的第四條科學學習場所建議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在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科普教育實踐基地流連忘返,不走馬觀花,最好的方法也是讓他們帶上任務清單,事前由教師設計好觀察什么、計算什么、操作什么、思考什么……教室和實驗室以外的科學學習活動應該是科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有幾層意思,首先,科技館和學校的關系要重新定位,和學校教師的合作提上日程;其次,青少年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將大量增加,而參觀活動將弱化;第三,科技館將是科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未來要將大家意識里的“虛求”轉變?yōu)檎鎸嵉摹靶枨蟆?并轉化成人流量,當然也可能是送出去的教育服務,那就是服務人次。
2.1.2 從“普及”到“精及”
科技館一直定位于“科學普及”,新形勢下,“科學普及”一定會弱化,隨之而來的將是“精及”。首先,“精”體現(xiàn)在精確的目標群體和個體,大到哪個區(qū)域、哪個學校、哪個年級,小到哪個班級、哪個年齡等;其次,“精”體現(xiàn)在精英教育,必須承認精英教育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做普及性的教育,這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不同的學生應該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優(yōu)秀的學生應該要有機會接受精英教育,這才是完整的科學教育,科技館在科學精英教育領域有著先天優(yōu)勢,亟待開拓創(chuàng)新;第三,“精”體現(xiàn)在對內(nèi)容的呈現(xiàn)上將更為精細,更為精致,比如,以前一塊展板呈現(xiàn)的文字介紹,可能會用一節(jié)課、一次實驗、一場科普劇等形式來全方位的詮釋。
實際上,科技館界一直在探索和改革,這原本就是一個不斷的將自己的專業(yè)深挖和精細化的過程。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這些探索在過去一直有所收獲,但進展相對緩慢,這一次的推進過程,將是前所未有的。
2.1.3 從“知識”到“實踐”
過去,青少年來科技館參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是什么”、“什么為什么”等,而新科學課程標準則要求“要使學生在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科普教育實踐基地流連忘返,不走馬觀花,最好的方法也是讓他們帶上任務清單,事前由教師設計好觀察什么、計算什么、操作什么、思考什么……”,也就是說,這比以往科技館內(nèi)的學習單要求更多,內(nèi)容更豐富,已經(jīng)不是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等客觀題所能完全覆蓋的,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和體驗,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類似于,“是什么”和“為什么”可以問度娘,但是實踐和體驗需要問知乎。因此,這是一個科技館社會分工精細化的過程,也是專業(yè)化的過程。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對課程性質的描述是“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辈⑶以趯嵤┙ㄗh中提到“校園、家庭、社區(qū)、公園、田野、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到處都有科學學習資源,到處都可以作為科學學習的場所。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實驗室這些狹小的空間里,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科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它的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和學習者,正是彌合了科技館以往“天時地利人和”不齊全的問題,這對于科技館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
2.2.1 重新定位科技館的社會分工
教育和服務作為科技館的兩大職能,輕教育而重服務,如果沒有服務好,游客會投訴,但游客不會因為沒有獲得教育而投訴。未來,科技館作為科學技術展示中心,如果沒有參與科學教育應該是不可諒解的,而其他的科普場館將慢慢替代科技館沒有做好的部分工作,可以說科技館正面臨一個歷史性的行業(yè)競爭問題,這在過去從未正真出現(xiàn)過。事實上,正確的定位科技館在科學教育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將有助于加速科學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如,科技館作為實踐課程的開發(fā)平臺,這個平臺可以是一個開放式的服務平臺,召集科學家、學科專家、科學教師等可以提供專業(yè)課程咨詢,可以幫助學校開放校本性科學課程,也可以直接提供科學課程,甚至做更多、更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如表1所示。
2.2.2 重新定義科技館科學教育活動
查閱多個科技館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網(wǎng)頁設計各不相同,但是教育活動確實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即使在表述上沒有明確提出“教育活動”這幾個字,當基本上其實質內(nèi)容是相似的,如表2所示。講座、實驗和展廳活動在過去一直是科技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它們無法滿足廣大青少年旺盛的科學教育需求。新課程背景下,在科學教育的風口,科技館一定要用產(chǎn)品思維來重新審查每一個科學教育活動,一定要努力發(fā)現(xiàn)不斷細分的科學教育需求,一方面要提高原有的教育項目提高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發(fā)掘和創(chuàng)新新的教育項目。
中國科技館官網(wǎng)有一欄是社會責任,其中有一個“農(nóng)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描述了三個目標:提升農(nóng)村青少年科學素質;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化;促進科技館展品產(chǎn)業(yè)化,如圖2所示。那么,作為省、市等地方科技館或者專業(yè)科技館的社會責任會是什么呢?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仍然可能是首要目標,其次促進教育資源優(yōu)化應該也是一個目標,第三,促進校外科學教育規(guī)范化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目標。因此,重新定位之后的科技館,特別是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之后,會對各項教育活動進行調(diào)整,與之前相比,教育活動的范圍更廣泛,內(nèi)容更豐富,目的更明確,實施更有計劃性。
2.2.3 成為科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科技館以前一直游離在教育系統(tǒng)之外,但是這次新頒布的科學教育課程標準就像一跟鐵索一樣將其緊緊拽著,以保證其在學校觸手可及的地方。
表12017年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培育名單節(jié)選
表2 三大科技館網(wǎng)站教育活動一欄內(nèi)容統(tǒng)計
事實上,2017年9月開始的新學期啟用新的課程標準,但是并沒有啟用新的教材,可以預見在未來,開發(fā)新教材、啟用新教材只是時間問題。浙江省科技館《小學低段開設科學課之校外課程探索—手工紙藝中的科學》這個教育項目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和學??茖W教育生長在一起,才能一起成長,一起開花,一起結果。
在過去的十六年里,“科學課”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課程,在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在過去的十六年里,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興起,一方面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一方面提高了對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同時,在過去的十六年里,國際科學教育研究的發(fā)展深刻的影響著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yè),如S T E M的興起等。這并不是空虛來風,而是科學教育新思潮的興起,科學教育正面臨這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因此,包括校外科學教育在內(nèi)的科學教育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風口。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 黃曉,李揚.論STEM教育的特點[J].江蘇教育研究,2014,(15):5-7.
[4] 趙中建.STEM:美國教育戰(zhàn)略的重中之重[J].上海教育,2012(11):10.
[5] 趙慧臣,陸曉婷.開展STEAM教育,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訪美國STEAM教育知名學者格雷特·亞克門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6,(05):4-10.
[6] 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04):13-22.
[7] 蔡志凌.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及對我國科學課程改革的啟示[J].學術論壇,2015,(07):15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