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頭,走進弄堂的居民家門口,總少不了可以看見還算排列整齊的水斗。那時候都叫水斗,口語化;現(xiàn)在叫水槽了,相對文雅些。在20世紀的80年代吧,這種水斗使用很普遍,材質(zhì)也統(tǒng)一為磨石子,就是將大理石碎片和水泥按照比例混合澆筑,然后用專門的機器拋光而成。其缺點是比較粗糙,優(yōu)點則是經(jīng)久耐用。
當年的居住空間十分逼仄,尤其是老式的里弄房子,多戶人家合住,幾乎少有公共空間,僅有的那點面積,總會用作廚房,這樣一來,洗涮的地方?jīng)]有了,只好挪移到門外,于是就有了水斗“排排坐”的景觀。還伴有橫七豎八的自來水管以及長短不一的水龍頭,這些水龍頭都有一個特征:用于手擰的短把兒往往是拆卸掉的,目的很明顯,防止別人用水。個別的沒有卸掉短把兒,卻在墻上掏了一個洞,里邊裝了閥門,外面還有木門并加鎖,顯得有些私密性。要是遇上下雨天,又趕著要做飯菜,就得一只手打傘,另一只手在水斗邊洗菜淘米,堪稱一絕。有的阿姨媽媽沒有這一絕招,只好戴頂草帽或穿件雨披什么的,這樣可以騰出手來干活,尤其是干些技術(shù)性較強的活,比如洗魚等等,單手肯定是完成不了的。
通常,每天的傍晚時分和星期天的上午,這水斗邊上是很熱鬧的,每個水斗邊都站立著系了圍單的主人,忙著洗這洗那,還伴隨著說話聲、笑聲、罵聲,絕妙的一幅市民生活圖。
二三十年過去了,那些長著青苔的磨石子水斗不見了,換成了不銹鋼材質(zhì);斑駁破舊的水泥墻壁也不見了,換成了潔白的瓷磚;自來水管更是埋到了墻體里邊,原來的鍍鋅鐵管早就換成了PPR管等?,F(xiàn)在各自進門成一統(tǒng),哪管鄰里夏與冬!
看著高樓大廈,看著各家防盜門緊閉,有時候還挺懷念那一排磨石子水斗,那一陣陣歡聲笑語……
本文署名:艾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