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2015年5月22日 晴
今天去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聽一個法國人的報告,他叫閻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背著相機,他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拍攝改革進程中的中國社會,拍攝中國人,他在報告中展示了大批具有歷史張力的老照片,講述了照片背后的一個個故事。我被他的照片震撼,被他的故事打動,被他的經歷吸引。作為紀錄片導演,我決定拍攝一部紀錄片,向觀眾傳達閻雷這個神奇的故事,通過閻雷的照片和他的外國人視角,向全世界傳播一個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春天故事。
摘自《愛上中國》總導演王偉平日記
【字幕】法國、圖爾、圣阿維汀
【畫面】閻雷帶著妻女捉蝴蝶一組。茉蝶的笑聲。閻雷給妻兒看蝴蝶。
【旁白】我叫Yann Layma,我的中文名字叫閻雷。我是一名法國攝影師。在我50多年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中國度過的。我從小就很喜歡抓蝴蝶,中國有個古老的故事《莊周夢蝶》,我想講講我的故事。或許,那就是我做的一場美麗的夢……
【畫面】光影變化特技轉場。閻雷拍攝的各個時期典型的中國老照片。
【字幕】閻雷:法國攝影師,行走拍攝中國30年。他拍攝了60萬張照片,發(fā)表了60個中國專題報道;他的大型攝影集《中國》,被譯成6國文字全球發(fā)行;他是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的發(fā)現者,被法國國會授予“騎士勛章”。
【字幕】法國 巴黎 2015年9月
【畫面】飛機起飛,閻雷坐在飛機上。書店大同街景運動鏡頭
【旁白】2015年,我的攝影作品集《昨天的中國》出版,引發(fā)了中國讀者的極大興趣。這年秋天,我應邀前往中國山西接受“影像的力量”國際攝影獎。我曾經無數次地往返中法之間,這次距我第一次尋夢中國已經30多年了。32年了。
【畫面】閻雷大同領獎
主持人同期聲:“有請法國攝影師閻雷先生”。
同期聲:閻雷:你好,大家好,謝謝大家。我1979年做了一個夢。我看到一個消息,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次給個人(外國人發(fā)放)旅行簽證。我十天睡不著覺,我看到了我的生活路線,我必須要學中文,必須要學攝影,必須要拍中國發(fā)展、變化、開放。
【畫面】頒獎現場聲+1979年法國外景+法國《國家地理》雜志創(chuàng)刊號+1979年中國影像資料。
【旁白】我尋夢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1979年法國《地理》雜志誕生,需要大量圖片介紹神秘的中國。這讓我怦然心跳,我心甘情愿地將自己深深地沉浸到這個偉大的國家中去,為這個巨人繪制一幅歷史肖像。
【畫面】閻雷在街頭觀察拍攝 穿插80年代資料與現代化城市畫面
【旁白】3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中國在呼喚我;今天,巨變的中國又在呼喚我,它呼喚我去記錄今日的中國,微笑的中國。
【畫面】攝影集《微笑中國》策劃會 2015年9月
【字幕】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張?。ㄕ憬髮W出版社副總編輯):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我覺得這里面這么多優(yōu)秀的作品,都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我們中國,認識我們中國,尊重我們中國。
閻雷:我的愛好就是拍中國,就是這個風格的?;旧蠟榱瞬稍L的應該是自然的,人不能發(fā)現我在拍,所以應該拍得很快,但動得很慢。
這樣人就不會害怕。有的人就“啊啊啊”這樣。不是偷拍,我是合作的。
1985年,北京 天安門廣場
【畫面】《微笑》策劃會轉場到北京
【字幕】中國 北京 1985年
【旁白】北京,是我當年來到中國的第一座城市。那時,這里物資匱乏,沒有色彩。整座城市籠罩著一片灰色,就像一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干燥的風呼呼地吹,到處都彌漫著煤球的氣味兒。
閻雷:1985年1月份到了北京,跟法國完全不一樣 ,不開放。我到達那天是晚上,特別冷,零下十多度。街上一個人都沒有,晚上11點鐘,那時候汽車很少,飯館都沒有,私人公司都沒有,商店都沒有,什么都沒有。
【畫面】閻雷街拍,閃回一組北京80年代的老照片。
【旁白】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完全開放,讓我感覺無法“捕捉”真實的中國,而我卻成為被“捕捉”的對象。我常常被好奇的中國人圍觀,被警覺的居委會大爺當成外國特務,被嚴肅威武的警察盤問……然而,漸漸地,我發(fā)現,這座城市有一種魅力:在凝重的灰色調下,在古老的胡同中,涌動著一種變革的力量,孕育著改革的勃勃生機。
閻雷:那時候我有一個胡子,第二天我把胡子刮掉了。因為我知道中國人不習慣有胡子,所以我第二天把胡子刮掉了。
【畫面】王府井 西單 國貿大廈與閻雷老照片對比一組
【畫面】北京飯店
【旁白】這是我熟悉的地方——北京飯店,這里曾經是北京最早的涉外賓館。我在這里遇見了人生最重要的朋友、我的恩師、國際著名紀錄片導演伊文思先生。
【畫面】閻雷看伊文思紀錄片《愚公移山》
閻雷:伊文思 ,我的老朋友了,非常有名的導演。
【字幕】紀錄片《愚公移山》 紀錄片《風的故事》
【旁白】伊文思和斯諾、史沫萊特一樣,都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從1938年拍攝《四萬萬人民》到1988年完成《風的故事》,他與中國的交往長達半世紀之久。
閻雷:他很喜歡我八十年代拍的照片,他說從你的照片能看出來,你是很熱情的,你是為了愛別人的,為了介紹美好東西。
【畫面】巴黎外景 閻雷在街頭行走
【旁白】伊文思的肯定,對一個青年攝影師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可以說,是伊文思給我指出了一條講述中國改革開放故事的道路。
【字幕】2016年7月21日 巴黎 伊文思住所
【旁白】伊文思1989年去世。他的夫人馬瑟琳今年也已經90歲了,但是思想還是特別年輕,特別開放。每次我去巴黎,都要去拜訪她,告訴她一些北京的新鮮事。
【畫面】伊文思夫人與閻雷見面 45秒
馬瑟琳(伊文思夫人):他喜歡蝴蝶,而我這里正好有一只蝴蝶。我們想嘗試建一座橋梁,那個時候歐洲對神秘中國普遍不了解,當時報紙的慣用語,說中國人就像藍色的螞蟻一樣,我們想要證明,每一個藍色的螞蟻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和我們法國人是一樣的,和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我們想要打開東西方之間的大門,摧毀對中國不好的印象。
【畫面】伊文思用過的老電影機
【旁白】今天,這臺老式電影機已經作為文物被珍藏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當年,伊文思用影像記錄了苦難、貧困的中國。如今,我要用相機,拍攝改革開放的中國。
1985年,北京王府井商業(yè)區(qū)
2016年,北京三里屯商業(yè)區(qū)
【畫面】廣州、深圳外景。閻雷廣州街頭采風,觀察、拍攝,在商場門口拍攝時髦女郎。照片定格,注明拍攝時間地點。特技轉到《昨日中國》大哥大照片。
【旁白】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我發(fā)現這里的人們是如此迷戀于新鮮事物。年輕人熱衷于西方文化,圣誕節(jié)過得比春節(jié)還熱鬧。這里,灰色的中山裝變成了時髦的西裝,一副香港人的派頭。手機,在中國當時被稱為“大哥大”,最早就出現在深圳特區(qū)。
【畫面】一組打手機鏡頭 ,閻雷在街頭抓拍
閻雷:今天我拍到了一張很理想的照片。三個姑娘拿著手機在一起。
【畫面】閻雷在農貿市場轉悠 叫賣聲、農貿市場鏡頭
【旁白】這座城市出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的自由市場、最早的萬元戶、最早的旱冰場。我第一次在廣州看到“熊貓外交”的主人公——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的大熊貓,中國開始擁有自己開發(fā)的電腦產品,街頭巨幅廣告牌替代了紅色政治標語,成為城市的新景觀。
【畫面】深圳外景
【旁白】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風向標,這里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拔地而起,上世紀90年代初,這里出現了房地產市場,中國人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房產。廣東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圣地,這里開啟了中國人新的生活方式,廣東腔也成了時尚,似乎這樣就是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閻雷:那時候我覺得特別是年輕人,很能干,充滿激情,特別著急中國將來會變成什么樣子……特別是大學生,有的大學生他們特別想出國,所以跟我們在一起交朋友,找一個門,他們那時候開玩笑說,你們說中國在開放,門在哪兒呢?
1995年, 廣東 深圳
【字幕】法國 巴黎
【旁白】走出國門,到西方去留學,是很多中國年輕人的夢想。而我這個初出茅廬的西方攝影師,卻對中國——那個東方古國的巨變,越來越癡情,甚至是著迷。
【字幕】閻雷去西蒙、朱小玲工作室與好朋友見面擁抱
閻雷:“朱小玲”
【旁白】在巴黎,我有兩個最好的朋友西蒙和他的夫人朱小玲。1986年,西蒙和我,還有一對畫家朋友帶著他們只有十四個月的小baby,共同踏上了三個月的中國探險之旅。那年春節(jié),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電視劇《西游記》。我和西蒙卻在籌劃一場精彩絕倫的“東游記”,我們想用繪畫、攝影和攝像的方式來記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畫面】《昨天的中國》第78頁、183頁,四川成都,看黑白電視,電視機推成特寫,特技加上電視劇《西游記》畫面。
【字幕】《西游記》主題曲《敢問》串聯起閻雷拍的老照片,周游全國的感覺
【畫面】西蒙在畫畫,朱小玲在旁邊看。閻雷、西蒙1986年去中國時老照片。
朱小玲:一個攝影師,三個畫家,在中國走了一圈。
閻雷:一邊畫畫,一邊旅游拍照片。
朱小玲:他們還拍了一個video,就是紀錄片。
閻雷:我們兩個(閻雷和西蒙)想起來要做一個藝術介紹中國的方法,那時候很隨便的,很瘋瘋癲癲的,很年輕。那時候很多中國人還沒見過外國人,他們在外邊一直在看我們,這樣的。特別是在農村啊,或是在上海,我們在街上畫畫,很多,一千多個人在看我們這樣,都瘋了。
【畫面】閻雷從書架拿出1986年四人聯展的畫冊
閻雷: 我拍照片,他們畫畫,他們的油畫,我在前面,有人來了拍攝,他說希望有很多這樣(的錢),他要改變錢是最重要的,能看出來人在笑,很熱情,只有在中國有這樣的一個眼睛。
【畫面】一組閻雷在中國城市和鄉(xiāng)村的觀察、捕捉、
拍照的畫面,做畫面定格,插入抓蝴蝶瞬間,不斷閃
回。一組閻雷與普通民眾交往談話的畫面。
【旁白】我想通過攝影作品讓西方人走近中國,了解
中國。我在學習另一種思維方式,讓自己融入中國的
社會巨變。我需要的是時間,是努力,是旅行,是一
遍又一遍地去看,去發(fā)現更多,同時抓住一切機會按
下我的快門。我的照片很快被《明星周刊》、《國家地
理雜志》和《費加羅報》等歐洲著名的報刊爭相刊載。德國《明星周刊》編輯Harald Menk:我們發(fā)現
閻雷的時候,他已經在世界上一個著名的影展中獲獎了,并且在《費加羅報》、《泰晤士報》、《巴黎競賽》等知名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作品。他有一雙很好的會發(fā)現的眼睛,能捕捉精彩的瞬間,他是一個很會醞釀故事的記者。
【畫面】《明星周刊》轉到中國。
【旁白】我與中國的緣分正是來自這份雜志。1949年《明星周刊》創(chuàng)刊那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大多數歐洲人對新中國充滿著新奇。1978年,這個國家又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德國《地理雜志》主編Ruth女士:我手里這本就是《GEO》的創(chuàng)刊號,關于中國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北京,標題為《老城墻里的新北京》。
中國過去40年間所經歷的變遷,是在這個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它將一個有著巨大人口的國家,從貧困帶向富足,變成一個強國。
【畫面】法國 圖爾 圣阿維汀 閻雷家 帶同期聲(小茉蝶穿著印著蝴蝶的T恤回家,歡樂地叫爸爸。小茉蝶騎搖馬等一組)
【旁白】我的家在法國一個叫圣阿維汀的小鎮(zhèn),這里距巴黎兩百多公里。我的小女兒今年兩歲,中文名叫做茉蝶——茉莉的“茉”,蝴蝶的“蝶”。我們的生活幸福、寧靜,偶爾,我會一個人回到母親家的倉庫,那里存放著我的中國記憶,那里是我的秘密王國。
【畫面】閻雷停車、開門,在倉庫隨意看看
閻雷:很漂亮吧?從中國帶回來的,可以開個博物館了。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Morpho Helena,這個是中國蝴蝶。
【畫面】蝴蝶標本接到閻雷母親在畫油畫。閻雷和母親坐在沙發(fā)一起看老相冊,看到閻雷兒時的照片。
【旁白】我對色彩的敏感或許來自基因,我父母都是畫家。父親已去世多年,年近八十的老母親依然堅持每日作畫。
【畫面】閻雷看母親畫畫
閻雷母親:是的,他非常不同,非常好奇,對一切都很好奇。小時候就跟別的小孩不太一樣,特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對一切都很好奇。小時候就喜歡抓蝴蝶,他特別喜歡中國,我知道他肯定要帶一個中國老婆回來,他就是一個白皮膚的中國人。
【畫面】閻雷在看父親做的帆船,帆船特寫疊化到P110帆船老照片轉場,帆船老照片拉開到中國讀者在看帆船照片
閻雷:小時候爸爸做的。
中國讀者1:感覺進入了另一個時代。
中國讀者2:感覺很親切。
中國讀者3:時代的變革非常明顯。
【畫面】雜志上的圖片轉到上海股票交易所
1986年,上海民眾在體育場內購買股票
【旁白】這是我1985年1月14日在上海拍攝的一張照片,它記錄了中國股市開放時,上海民眾購買股票的情形。當時有朋友告訴我,中國的證券交易就要開始了,在靜安區(qū)附近的南京西路1806號,據說那里原來是一個理發(fā)店,后來改建成工商銀行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營業(yè)部。那天凌晨3點,就有人開始排隊,全天認購火爆。我很慶幸捕捉到了這個珍貴的歷史瞬間。
【字幕】中國 上海
閻雷:麻煩你一下,你老住在這里嗎?您會不會知道這賣股票的?30年以前我拍的照片,你知道在什么地方?
路人:不知道。
閻雷:謝謝!
閻雷:麻煩您一下,您是住在這嗎?
路人:我住在這,對。
閻雷:30年以前我拍的照片,是在上海買股票的,你知道在哪嗎?
路人:我真的不知道,不好意思,因為三十年以前我那時候比較小,沒有聽說過。
閻雷:打擾一下,您是這兒的嗎?我在找體育場原來賣股票的地方。
路人:不知道!
【畫面】一個時代駛過 現代都市璀璨 眼花繚亂
【旁白】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太大了,以至于我再也找不到那些記憶中的地方,或許即使找到我也已經不認識了……正如炒股顯示器上不斷更新跳躍的數據一樣,光陰如梭,快速發(fā)展的中國越來越讓人眼花繚亂。
1986年,上海公園
1986年,上海
【字幕】法國 圖爾
【畫面】法國圖爾小鎮(zhèn)外景加朋友聚會場景,閻雷講救命恩人的故事。
【旁白】從1985年第一次去中國,我就發(fā)現自己離不開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追尋那個“像夢一樣的世界”,就像抓蝴蝶那樣捕捉美麗的瞬間。只有在回法國定居的這幾年,在和朋友的聚會上,我才有空訴說在中國的奇遇……
【畫面】閻雷講故事延續(xù),閻雷故事漸漸淡出。畫面疊加到《歌海木寨》中的老照片,迭出侗寨今天典型的自然和人物動態(tài)空鏡頭,如風雨橋、大山等。此段空鏡頭不帶閻雷。接閻雷去尋找侗族老鄉(xiāng)的畫面。
【旁白】1986年的冬天,零下十幾度,我和當地向導在廣西和貴州交界的深山里,汽車陷入泥潭拋錨了,我們身上裹著舊報紙取暖,摸黑走了十幾里山路,風雪交加,饑寒交迫。
閻雷:特別危險,我就進了一個老人的房子,脫下衣服。他就拿了草藥,他們的草藥,擦我的身子驅寒,給我喝米酒。那時候他們看我,他們覺得是一個鬼來了,他們問我,你是不是從月亮掉下來的?
【旁白】我們走進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侗族寨子,漆黑的夜里,老鄉(xiāng)看到我都大喊“鬼來了”,緊閉大門。最后有一個老人救了我們,給我煮了滾燙的米酒擦身體,又殺了雞,煮了熱雞湯給我喝。
【畫面】侗鄉(xiāng)外景。典型的侗族音樂,閻雷尋找救命恩人。
【旁白】許多年過去了,我當年拍攝的照片也早就匯集成《歌海木寨》在法國出版了,很多外國人因此慕名而來。一座座恢弘壯麗的風雨橋跨河而臥,橋頂上建有寶塔,仿佛是呈給天庭的禮物。
侗歌漸起。
【旁白】當地人告訴我,侗語很復雜,有十多個聲調。生活的歡樂和悲傷都被編成四十多種不同類型的歌曲來表達,這里是歌的海洋,樹木的村寨。今天,我要重返侗鄉(xiāng),去尋找我的救命恩人,當面感謝這位侗族老人。
【畫面】法文版《歌海木寨》攝影集
【旁白】和30多年前一樣,樸實的侗族人又一次熱情地款待了我。遺憾的是,老人已經去世了,她的女兒也遠在廣東打工。
閻雷打電話同期聲:
【畫面】村景 侗族男生合唱 展示一組《歌海木寨》攝影作品
【旁白】老人就葬在村頭的空地里,墓地非常簡樸,甚至連一塊墓碑也沒有。淳樸的老人再也不能跟我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我要把我的攝影集《歌海木寨》獻給勤勞勇敢的侗族人民。
1989年,廣西 三江 獨峒鄉(xiāng)八協(xié)村
【畫面】《昨日中國》第171頁老照片特技,媽媽和孩子的臉部特寫。
【旁白】這是我1989年春天在廣西三江侗鄉(xiāng)拍攝的一張照片,我清晰地記得照片中這位侗族婦女那個燦爛的微笑,她用侗族奇特的方式帶著雙胞胎兒子去趕集。27年過去了,這個瞬間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定格。我特別想知道,今天這位侗族媽媽還好嗎,兩個孩子都長成什么樣子了,于是,我向當地的《柳州日報》發(fā)出了求助信號。
【畫面】《柳州日報》網頁《法國攝影師閻雷將重返三江,尋找20年前照片中的三江娃》。
【字幕】中國 廣西 三江侗族自治縣
【旁白】沒有想到,一個星期之后,《柳州日報》就給了我回復。進寨的道路雖然彎彎曲曲,但當年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了通暢的公路,原先三天三夜的路程,今天只需要三個小時,這讓我驚嘆不已。
更讓我驚喜萬分的是,他們竟然還找到了我當年的向導老楊。
【畫面】閻雷和老楊見面擁抱。
同期聲:老楊,哦呦!八協(xié)變了很多啊!楊:變了,變了!閻:變了很多呀。楊:變了很多。閻:哎喲,變得不得了!
【畫面】老楊和閻雷手挽手走過村道,老楊家喝油茶聊天。
【旁白】我當年進入侗鄉(xiāng)拍攝,當地村民中只有老楊敢收留我們住宿,我在老楊家住了兩個多月。
老楊:西蒙怎么不來?
閻雷:沒來。油茶!
老楊:油茶!
閻雷:這是侗族的特色!昆蟲!
老楊:對對?;认x。以前送給人家人家不要?,F在三四十塊錢一斤!以前送給人家不要,哈哈!吃太多了以前。我現在還養(yǎng)牛!
閻雷:養(yǎng)牛?
老楊:是的。我的牛在河邊!
【畫面】村景
【旁白】我們走了幾里山路,在一個名叫唐朝的小寨子里找到了那個當年挑著雙胞胎的侗族媽媽。
【畫面】掛侗布的院子里老楊帶著閻雷拿著畫冊尋找當年對應的人和老房子。
籮筐娃:這是我媽媽。
閻:你好。
籮筐娃:當年你拍的就是她。
閻:就是她。
籮筐娃:嗯,挑的就是我,跟我弟弟。
閻:哦你那時候還沒有見過外國人。她看到我特別害怕,特別害怕……
閻:有快三十年了。男人:快三十年了。閻:你今年多大啊?男人:二七二八。閻雷:這個給你們的,我簽一個字。男人:這太值得留念了!謝謝謝謝!
【畫面】陽家媽媽唱侗語歌、閻雷唱法語歌。
老楊:她的歌是唱那個我們現在比任何年代好,唱歌,我們不是唱別的,是唱現代化的,感謝我們的,現在比較好的年代!
閻雷:我唱一個法國歌?。ǜ柙~大意)在我的島上很舒服,什么都不做,曬太陽,很舒服。天天都什么都不做了。
【畫面】閻雷和老楊走在侗鄉(xiāng)的小道上。閻雷看工人通電線施工,閻雷站在高速公路修建的山路上等一組。
【旁白】當年那個大山深處以物易物的原生態(tài)社會正在發(fā)生巨變,村里不僅早就通了電,能收到電視,數字網絡也覆蓋到了這里。在與外部世界隔絕的高山上,正在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鐵。在欣喜這些變化的同時,我不知道這對于侗族文化保護究竟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字幕】中國 廣西 三江侗族自治縣 高定村
【畫面】侗族典型建筑、風雨橋、塔樓、老房子群鏡頭。
轉場到閻雷和村支書在邊走邊看聊老建筑保護話題。
【字幕】三江侗族自治縣高定村村支書
閻雷:唉,完全都不一樣了!
村支書:因為現在隨著時代的變化,個別村基本都把木樓拆掉搞洋房。但是我們?yōu)榱吮Wo我們村莊的原貌,保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閻雷:保護得很好,安排得很好!
尾聲
【畫面】公路延伸的大全景。鏡頭切到山外的世界。閻雷在各個典型中國場景行走。用音樂,空一空。加入自述時,間或穿插一兩句精彩的體現中國變化的同期聲。
【旁白】多年來,我已經學到了一百五十萬個愛上中國的好理由。我學會了去了解、去觀察以及去仰慕這個偉大的變化,她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富有生機。多少次我驚喜地發(fā)現自己身處如此淳樸的氛圍,那么有特色,充滿熱情和歡笑,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前提下,不時分享共同的奇妙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