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 ?要:? ?卡夫卡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被譽為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先驅(qū);蕭紅是中國近現(xiàn)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案赣H”在兩位作家筆下均存在“悖反”形象,同時又各有特色。本文從分析兩位作家作品父親形象的成因出發(fā),結合文本性體現(xiàn),嘗試提煉出兩人在面對父親權威形象與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手法上的異同。
關鍵詞:? ?父親形象;卡夫卡;蕭紅
中圖分類號:? ?I0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8)06-0061-04
一、引言
一直以來,由于父親形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此類研究也較為充分。然而,關于卡夫卡筆下父親形象與中國作家筆下父親形象的研究集中于其與作家余華的對比上,而忽略了與其他同時代作家的比較。筆者之所以將卡夫卡與蕭紅進行比較,原因有三:一、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相似??ǚ蚩ㄉ钤谡蝿邮帲q太人飽受迫害的奧匈帝國暴虐統(tǒng)治時期;蕭紅生活的年代,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侵占東北,加緊侵略中國之時。二、兩人均英年早逝且在本國乃至世界文壇中占有重要地位??ǚ蚩ú∈庞?924年,年僅41歲,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被譽為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先驅(qū);而蕭紅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女作家,在世31年,且用短暫的8年時間,便給世間留下了上60萬文字,同林徽因,張愛玲和陸小曼并稱為“民國四大才女”,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三、父親對兩位創(chuàng)作均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且在不同文本中均有大量關于父親形象的描寫。接下來,本文從分析兩位作家作品父親形象的成因出發(fā),結合文本性體現(xiàn),嘗試提煉出兩人在父親形象現(xiàn)實與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手法上的些許異同。
二、從時代背景及家庭環(huán)境看成因
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剛剛建立起統(tǒng)治的捷克地區(qū),而布拉格又處于政治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焦點。奧匈帝國為加強統(tǒng)治,對各民族加緊壓迫,從而造成捷克人與日耳曼人之間尖銳的沖突。在這種種沖突針對之下,會說德語的猶太人猶如過街老鼠,受到的迫害更甚,日耳曼民族排猶情緒及基督教反猶傾向高漲,而捷克民族則對任何說德語的人具有排擠心理??ǚ蚩ㄕ翘幱诖朔N環(huán)境之中,屬于會說德語的猶太人,不但在與外界交往過程中,而且在自身內(nèi)心深處,不由得建起一個城堡保護自我。
再者,卡夫卡的家庭環(huán)境也并沒有使他放松。父親白手起家,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家人都十分嚴格,他試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即用力量與呵斥來對待、管教卡夫卡,而不是用溫和慈祥的方法。而卡夫卡本是一個膽小羞澀內(nèi)向的孩子,在他想得到父親鼓勵的時候,他得到的往往是相反的東西。因此,可以說父親對卡夫卡的壓迫主要是精神方面,使得他更加懦弱,希望逃進內(nèi)心世界。而另一方面,母親對卡夫卡的保護有害無益,因為她給卡夫卡的關愛大都是偷偷摸摸進行的,似乎這種保護是不正當?shù)?,由此,卡夫卡對父親存在極大的負罪感??ǚ蚩ㄔ凇吨赂赣H》中曾將世界分為三個部分。他自己是奴隸,生活在其中一個世界,受各種專為他自己而設法律的約束;他的父親則生活在距他遙遠的第二個世界,同時,父親是主宰權力的統(tǒng)治者;第三個世界,自己和父親之外的的其他人生活幸福而自由,不需要遵循什么命令。[1]116可以看出,卡夫卡認可并且尊敬父親的權威,從而構成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刻寫父親形象的前提;同時,對周圍的社會現(xiàn)狀和他作為猶太人所面對的困難均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又必須接受。此外,體現(xiàn)出他深深地孤獨感以及無法融入社會和第三個世界的無力感。
雖然卡夫卡順從父親的權威,他畢竟有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城堡”,即便這個“城堡”在不斷萎縮,“城堡”的主人也在不斷尋求同權威相抗衡的方法。于是,卡夫卡通過藝術即訴諸想象的方式超越了城堡中的自我,使這個自我有了回天之力。因此,可以說卡夫卡作品中的父親形象既是對自己本人與父親之間的一種被動接受的寫照,又可以看作是他的一種反抗。
蕭紅生活在日本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的黑暗時期,當時,社會動蕩殘酷,知識分子出現(xiàn)分化現(xiàn)象。一部分知識分子轉(zhuǎn)向追求馬克思主義,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卻轉(zhuǎn)向自我,表現(xiàn)出惶惑、苦悶和消沉的情緒。而蕭紅既沒有追求馬克思主義,也不推崇個人主義,她自己本身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同時,她在行動上屬于左翼人員,通過創(chuàng)作,揭露當時的社會狀況,使自己全力投身于民族解放事業(yè)[2]。也許是因為我們離那個時代過于遙遠,致使我們無法理解當時文人的宏偉報國壯志,然而對處在那一時代得青年來說,若內(nèi)心沒有這一偉大目標,他們的斗爭與反抗,將無處安放。
而在家庭環(huán)境方面,據(jù)蕭紅侄子張抗回憶,蕭紅童年是在孤獨中度過的,父母給她的關懷很少。父親常年在外,父女之間很陌生;生母又體弱多病,對她也十分冷淡,不讓她出去上學,只能在家?guī)『⒆?,母女之間并沒有深厚的感情。她唯一得到的便是來自祖父的疼愛。但祖父身體不好,后又開始吸大煙,對她的照顧自也顧不上了。后來,父親及繼母強迫蕭紅嫁人,而她自己想要去外地求學,矛盾激化。自此,除卻不滿的情緒,蕭紅開始憎恨憎恨父親。父親為此大罵蕭紅是“不肖”。蕭紅離家出走之后,父親更是宣稱“開除她的祖籍”,視她如“洪水猛獸”。[3]64
不幸的家庭生活生活使得蕭紅對社會充滿憤恨之情,再加上外部大的時代環(huán)境,她的人生尤其陰暗且悲慘。這對她的創(chuàng)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小說中凡涉及到“父親”人物形象,除卻時代印記,受自己父親的影響最大,處處體現(xiàn)著其“憎父情結”。但是,蕭紅的內(nèi)心又是極為矛盾的,在不少傳記性作品中,描述著丑陋的父親形象;然而在某些短篇小說中卻也有父親慈愛形象的描寫。這說明她一方面渴望父愛,渴望家庭;另一方面又對兒時父親的行為充滿憎恨之情。而本文選取的《狂野的呼喊》,則完整的體現(xiàn)了其一方面對“父親”愚昧形象的批判,另一方面由于文本中體現(xiàn)了偉大的父愛,而進一步表明了作者蕭紅對父愛的渴望。
從上述描述可知,在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家庭環(huán)境條件方面,卡夫卡與蕭紅是相似的。兩位作家都處于動亂壓迫的時代,同時,家庭環(huán)境亦十分壓抑。然而不同的地方在于,卡夫卡對于父親的權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絕對服從的,并且會因為犯錯而充滿內(nèi)疚。他多是通過創(chuàng)作來表達出反抗,以凸顯父親形象的變形;蕭紅則是在生活中對父親充滿憎恨,對父親的權威形象并不服從,甚至與父親決裂,在十幾歲時就離開了家。此外,蕭紅內(nèi)心又充滿矛盾情緒,正是因為與父親決裂,才更加渴望父愛,這些矛盾心理在創(chuàng)作中均有所體現(xiàn)。
三、從《判決》與《曠野的呼喊》中看文本性體現(xiàn)
《判決》是卡夫卡早期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也是他本人最喜歡的一篇[4]。1913年的日記中,卡夫卡稱《判決》是“從我身上生出來的滿身污穢混濁的孩子?!盵5]395《判決》的表層情節(jié)非常簡單:格奧爾格是一個年輕商人,他寫信告訴一位遠在俄國的朋友其訂婚的消息,并邀請他來參加自己的婚禮。然而,當他走進父親房間將此事告訴父親時,父親很是生氣,對兒子是否有這一所謂的俄國朋友表示懷疑,并指責他背著自己做生意,盼著自己早死。格奧爾格很委屈,就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大怒,認定兒子沒有人性,判決他投河溺亡,令讀者想象不到的是兒子居然真的“快步躍出大門,穿過馬路,向河邊跑去”,抓住橋上的欄桿“松手讓自己落下水去”。[6]1-12
面對該結局,筆者覺得荒唐萬分,父子之間的關系異常到讓人覺得可悲,父親蠻橫而暴虐的對待兒子,同時,兒子對父親則滿是愚從?!吨赂赣H》中,卡夫卡說到:“我寫的書都與您有關,我在書里無非是傾訴了我當著您的面無法傾訴的話?!盵1]因此,我們可以說,主人公格奧爾格和他的父親的原型即為卡夫卡和自己的父親??ǚ蚩▽嶋H上一直處于被父親主宰,由父親判決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和作品中表現(xiàn)的一樣,“父親”似對“兒子”擁有至高無上的判決權力,但這更像是一種強權統(tǒng)治。結合當時猶太人的生活現(xiàn)狀,社會中有很多與父親權威相對應的強權,都給人們,尤其是同卡夫卡相同的的猶太人的心靈帶來了重重阻礙。從另一個角度看,《判決》中格奧爾格做出來一定的努力,他頂撞了父親一句,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如上述卡夫卡寫到“在書里無非是傾訴了我當著您的面無法傾訴的話”;也許,卡夫卡想要逃出自己筑建的城堡,但是迫于來自于父親的壓力,并不敢反抗,只能用文字訴說。
《曠野的呼喊》是蕭紅的一部短篇小說,故事發(fā)生在松花江畔。陳家的兒子有次整整三天沒有回家,陳公公夫婦特別害怕兒子不見是因為加入了義勇隊。陳公公雖然十分痛恨日本人,認為“義勇隊,好漢子是要干的”,然而若自己的兒子加入義勇隊,將有可能性命難保,自己家也不能夠延續(xù)香火。陳姑媽虔誠地跪在灶王爺板前請求庇護。后來,兒子回來后,告訴父母自己只是去打獵了,卻未能消除二老的擔憂。直至他們得知兒子在幫日本人修鐵路賺錢,才開始放心并高興起來。陳公公見人就夸兒子有眼光、又能干。轉(zhuǎn)折之處在于之后才得知他兒子把日本人的火車弄翻,并被抓了起來。最后的場景正如故事開場之時,陳公公不顧一切,在曠野之中,迎著浩蕩滾旋的狂風,狂奔著去尋找兒子去了。[7]119-145
鑒于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蕭紅非常明顯的批判了陳公公與陳姑媽的愚昧,自不必說。但是,小說中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場景描寫,即開頭和結尾部分兩場漫天肆虐的狂風,首尾呼應,將陳公公因失去兒子所承受的悲痛與恐懼較好向讀者呈現(xiàn)了出來,很容易感受到愛子心切的父親意愿為孩子付出一切的高大慈父形象。
然而,在蕭紅的許多傳性作品中,父親多被描寫為一個冷酷自私的人。對于這種矛盾,又應該做何理解呢?謝麗娟[8]認為蕭紅自離家后,隨著經(jīng)歷更多而逐漸成熟起來,開始用較為成熟的眼光重新審視子女同父親的關系,試圖用更寬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父親,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父女之間針鋒相對的狀態(tài)。因此,蕭紅小說中很少涉及父子之間尖銳沖突的描寫,并不斷執(zhí)著于刻畫“兒子離家——父親思念”的溫情故事。
四、從“悖反”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看異同
卡夫卡和蕭紅基本是同時代的人物,其作品中對父親形象的描寫存在相同點,卻也在表現(xiàn)手法上存在明顯的差別。
1. 悖反手法
兩者在將父親權威的影響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時都運用了“悖反”手法。“悖反”,是康德提出的哲學概念,意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qū)W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xiàn)象。針對父親權威這一問題,卡夫卡在生活中絕對服從,這與其對父親懷有崇敬心理以及其內(nèi)向性格有關;另一方面,在創(chuàng)作中,他試圖通過對父親權威的描寫,來達到凸顯兒子為尋找自我而努力抗爭的目的,這也是卡夫卡在內(nèi)心“城堡”里的一種訴求。
同樣,針對生活中與父親的完全決裂這一現(xiàn)實,蕭紅在其作品有不同的表達。在其自傳性作品《呼蘭河傳》中,父親形象是丑惡的沒有人性的;而在其他短篇小說中,多是一些兒子離家——父親思念的溫情故事。
2. 表現(xiàn)手法的差異
卡夫卡是外表屈服,內(nèi)心抗爭,追求自由:他性格內(nèi)向,外表對父親絕對服從,在這種枷鎖下,內(nèi)心世界“城堡”渴望自我追尋自我的力量就更大。
蕭紅是外表反抗,內(nèi)心渴望父愛,渴望家庭:在祖父的溺愛下,她性格大膽,在面對繼母和父親幫自己決定生活的道路時,心里的不滿逐漸變成了憎恨,因而隨著矛盾的加深,最終選擇與父親、家庭決裂。只是在外漂泊時間長了之后,她開始以更加成熟的眼光看待父親的形象。
同時,這與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卡夫卡的一生幾乎都在布拉格度過,是紛爭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說德語的猶太人,處境更加艱難。因此,卡夫卡將追求自我關在一個內(nèi)心“城堡”之中。而蕭紅則處在五四運動之后,女性解放的聲音越來越響。蕭紅順應時代,追求自己的解放,最終選擇逃出家庭,選擇自由。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卡夫卡及蕭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家庭環(huán)境進行對比,以分析卡夫卡及蕭紅筆下父親形象,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環(huán)境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同時,根據(jù)對卡夫卡及蕭紅作品的解讀,引出“悖反”的寫作手法以及父親權威在兩人生活及創(chuàng)作中不同的體現(xiàn)。由于篇幅限制,對卡夫卡及蕭紅作品分析方面仍待進一步深入。同時,在對比兩人寫作手法差異方面,還可從男性和女性作家層面來進行分析??ǚ蚩ㄅc蕭紅作為東西方文學上的重要人物,其創(chuàng)作中存在其他異同之處,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卡夫卡. 致父親:天才卡夫卡成長的怕與愛[M].張榮昌,譯.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16.
[2]張正華. 論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意識[D]. 鄭州大學,2014.
[3]張? ?抗. 蕭紅家庭情況及其出走前后[M]//孫延林.蕭紅研究:第一輯. 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3: 64.
[4]聶風云. 父親的變形——卡夫卡小說《判決》中的父親形象解讀[J]. 作家,2012(2): 28.
[5]葉廷芳. 論卡夫卡[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95.
[6]韓瑞祥,仝保民.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卡夫卡[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1-12.
[7]蕭? ?紅. 蕭紅選集[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119-145.
[8]謝麗娟.父愛的缺失與找尋——透視蕭紅小說中的父親形象及其創(chuàng)作心理[J].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08(4):76-80.
[9]馬文Marvin. 《小邏輯》讀書筆記. [EB/OL] https://www.jianshu.com/p/42f838418d4e, 2017-11-27/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