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傳承,語言則是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和最重要的載體,在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的過程中,語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避免在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帶來的不必要的誤會,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文化模式對語言使用者的語言使用起到制約和支配作用,說明了文化模式差異對語言使用所帶來的影響。
關(guān)鍵詞:語言;文化;文化模式
引言: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文化模式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社會價值標準,最終形成語言的差異,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過程中,這些文化差異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否則就會帶來文化沖突并導致文化交流的困難。因此,如何更好的處理這種文化差異以避免文化交流的失敗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
一、語言和文化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每一種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都離不開人類社會,大到一個國家和民族,小到一個社會團體,都可能形成自己特有的語言和文化。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工具,包括肢體動作和文字,是人類文化的傳承的記載,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表達情感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相互關(guān)聯(lián)并且相互影響。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始終,也會因為民族的不同、社會的差異以及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改變。相同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可能表達不同的意義,反映的是不同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的不同文化心理,比如中國的謙恭思想在歐美國家并不被提倡,而歐美國家的個人英雄主義同樣在中國不被認可。
我國語言學家葉蜚聲說過:語言是文化的燈火,是了解國家和民族的窗口。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每一種語言背后都承載著一種特定的文化。語言的學習就是文化的學習,因此,學習一門語言,就必然要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如中國的英語教學往往局限于學習技能而忽視英語背后的歐美文化,同樣外國人對中國源遠流長的唐詩宋詞大多只是局限于翻譯層面。
(二)語言和語言的使用
多年以來,眾多的學者潛心于語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也得出了很多的結(jié)論,但是在語言使用這一研究方面卻遠沒有前者豐富。我國學者呂書湘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對語言的研究應該從研究語言本身擴展到對語言的使用和對人類社會的作用上來,語言的使用包含言語行為和社會行為兩個方面。按照呂教授的觀點,言語行為包括言內(nèi)、言外和言后行為三種,比如孩子說“我渴了”,用的是最直接的言語,這句話就是言內(nèi)行為;他的意思是喝水,通過前面的語言表達自己語言之中的意圖,就是言外行為;媽媽聽到之后給他拿來了水,他因此獲得了水,這就是言后行為,這三種行為分別與三種言語行為一一對應,孩子也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1]。在社會行為方面,呂教授認為說話反映著一個人的社會背景和身份地位,也就是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紅樓夢》中王熙鳳八面玲瓏,在賈母面前是嘴甜乖巧的孫媳,面對下人則是威風八面的少奶奶,語言運用的能力可謂無人可比。
二、文化模式和它的作用
(一)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英國學者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語言、信仰、制度等所有的要素以特定的價值觀為核心,按照一定的組織結(jié)構(gòu)結(jié)合在一起的文化價值體系,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泰勒認為,文化模式對文化起到支配作用,并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而且文化模式會因為社會的變化和時代的發(fā)展而不同。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語言,因此,每一種文化模式都會有相應的語言與之對應,并且對語言使用者的語言使用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2]。
(二)文化模式對語言使用的影響
文化模式影響著語言的使用,例如同樣去超市購物,在中國售貨員通常會說“您想買點什么?”而同樣的話在英國則會顯得沒禮貌,英國的售貨員通常會說“我能幫您做些什么?”因為文化不同,所以同樣的場景會產(chǎn)生不同的言語。這種情況同樣在文學作品中也會得以體現(xiàn),同樣是描述秋天,英國的詩歌喜歡通過運用優(yōu)美的意象唱出秋天的美好,而在中國大詞人辛棄疾筆下,卻是“天涼好個秋”,這也是不同文化模式導致的。
在不同的語境中,文化模式也會導致語意的不同,我國學者胡壯麟說過;語言代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每種語言都有屬于自己的規(guī)則和價值體系。因此,文化模式不僅僅對語言起到制約,同樣對語言有著重要的解釋說明的作用,這會導致同樣的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比如狗這個意象在歐美國家多為褒義,如“你真是個幸運的狗”,但是在漢語中卻多為貶義,“狗崽子”、“狗頭軍師”等。還有一些在特定文化中的特有的詞語,比如“鐵公雞”,在不同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難以理解的現(xiàn)象[3]。因此,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學習其他的語言,一定要結(jié)合其所特有的文化,這樣才能真正的學會一門語言。
總結(jié):
在科技高速發(fā)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頻繁,文化和語言激烈碰撞。明確在何種文化之下應該使用什么樣的方式交流能夠避免產(chǎn)生誤會,如果能在國際交流過程中注意到對方的身份地位,文化觀念,則能夠很好的提高國際交流。因此研究不同文化模式對語言使用帶來的影響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張積家,于宙,喬艷陽.語言影響人格:研究證據(jù)與理論解釋[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04):74-82.
[2]董保華,任大玲,楊炳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知轉(zhuǎn)向辯證[J].外國語文,2017,33(01):67-73.
[3]李勤.概念遷移理論述介[J].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版),2017,(02):113-114.
作者簡介:欒云琪(2000.06.18—)女,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高中學歷,研究方向:語言、新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