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忠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重慶)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和老師更多地將高中的生物學科當成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恰恰相反,生物作為理科中的一門學科,與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正是從這個方面出發(fā),讓學生能通過生活去認識生物學科,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有很大差別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知識點的講解以及考試大綱為主導,加上反復的訓練,讓學生能夠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相對而言,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在生活經(jīng)驗和現(xiàn)象的基礎上,聯(lián)系生物知識,找到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點,這對于學生的生活也是十分有益的。
高中生物中的知識點很多都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甚至課堂的環(huán)境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有學生走神的現(xiàn)象,當老師叫起這名同學回答問題時,學生通常是應聲抬頭,然后開始起立回答問題。這是一個應激與反射的課堂例子,當老師的教學模塊到了“應激性”以及“反射”時,可以運用與之類似的生活化教學場景。將這些自己創(chuàng)立的生活化場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詳細的解釋,老師叫學生的名字對被叫到名字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刺激”,學生聽到聲音之后抬頭的動作就是對這個“刺激”的“條件反射”,起立回答問題就是在這個“條件反射”下的“反應”,整個過程就是“應激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生活化教學場景,使知識點更加形象化,在課堂上的互動既能有效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能很好地管理上課紀律。
在當下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更多地在課堂上營造生活化的教學場景,這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加深學生印象的好方法。
教材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眼中可能都是枯燥的,一方面,教材作為官方的知識點講解工具,它本身包含的內容就是比較枯燥的;另一方面,教材是一個長期使用的工具,不會隨時更新,記錄的都是經(jīng)典內容,有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會有所更新。所以,使教材的內容生活化也是高中生物教師的職責之一。
比如“基因自由組合定律”也可以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演繹出來,就像愛因斯坦被一個美女模特表白,兩人一起暢想生下來的孩子會是什么樣子,這就是教材內容的生活化,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他們生出的孩子會既聰明又漂亮嗎?不一定,只是有可能而已,可以讓學生紛紛來猜想可能生出什么樣的孩子,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如果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那么教材生活化的任務也就完成了。通過教材內容生活化的方法,也會讓知識點更加立體。再者,在學習糖類、脂質、蛋白質、身體代謝、負反饋調節(jié)等之后,可以給學生多推薦一些生活技巧,比如,熱天要多喝熱水,冷飲對身體反而不好。這是因為人體自身的負反饋調節(jié),在吃了冷飲之后,腸胃溫度下降,身體感覺到溫度下降之后,就會以為自己不熱,所以減少汗液的分泌,過一段時間后會變得更熱,而喝熱水恰恰相反,可以促進汗液的分泌,避免熱天中暑。
通過教材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生物知識在生活中能夠發(fā)揮巨大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有用的,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越來越發(fā)達,高中生了解新聞和社會熱點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將生物知識點和時事熱點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比如看了之前報道的“甲型流感”“登革熱病毒”等相關新聞之后,在學生接觸了細胞和病毒的繁殖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講授上述傳染病的恐怖性,也可以將這些作為素材,幫助學生理解細胞的繁殖過程以及病毒侵入人體的過程。由于內容和時事熱點掛鉤,實際意義也是相當重要,所以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會事半功倍,印象也更為深刻。
生物也是一門實驗的學科,雖然通過解剖生物體來研究生物結構的要求比較高,但是其他的一些生物知識在生活中都可見一斑。
課外實踐是很好的應用理論的機會,一方面,比起枯燥的學習,學生更喜歡在教室之外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問題,需要自己結合所學知識加以應用,從而感受到生物學習的實際意義。譬如對遺傳疾病的研究,可以通過課外實踐,調查身邊的遺傳病,通過詢問的方式畫出不同遺傳疾病的遺傳系譜圖,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盡可能地分析該疾病是否為遺傳病,若是,是常染色體遺傳還是性染色體遺傳,判斷子女可能患病或者是攜帶者的概率。
生活本就五彩斑斕,生物就是生活的主體,對于高中生物學習來說,生活中擁有著無窮的資源,將理論結合實際是加強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提高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也是新課改的要求。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學能夠很好地挖掘教材內容,加深學生印象,教師更多地聯(lián)系生活不僅不會浪費時間,反而還能夠提升生物教學的效率。所以說,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十分可行的教育方式,能夠很好地增強學生的知識歸屬感和學習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