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英博物館——中國館
英國曾稱霸全球的幾百年里,將全世界各地的珍寶搜集,運(yùn)回到自己的國家,使得英國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巨大寶庫。我們倫敦之旅的三天里,已經(jīng)看過了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的繪畫精品,零距離地欣賞了梵高的《向日葵》、達(dá)·芬奇的《巖間圣母》等,現(xiàn)在我們來看另一座更為巨大和宏偉的博物館,那就是收藏了全世界藝術(shù)精品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1759年1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xué)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由于空間的限制,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大英博物館有100多個陳列室,最著名的有埃及館、東方藝術(shù)館、亞述館,還有帕特農(nóng)神廟雕塑館。大英博物館免費(fèi)對外開放,200多年來,它接待了上億的游客,如今每年有600多萬人前來參觀。這里也是熱愛藝術(shù)的孩子們的天堂。
中國館位于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歷史上流失的文物多達(dá)164萬件,分別被全世界47家博物館所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電腦資料庫中現(xiàn)共登記了23579件中國文物藏品,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包括平面(書畫、織品等)5224件、立體器物(石、玉、金屬等)18355件,囊括了中國的全部藝術(shù)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等。而這兩萬多件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寶中,有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未開放參觀的藏室中。普通游客參觀的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33號展廳,能夠看到的長期陳列的文物僅2000余件。
中國館的瓷器館
中國館平時只開放極少的部分,大多數(shù)寶貝我們無法見到,我們到來的這幾天僅僅開放中國瓷器館,這個館并不大,瓷器全部是一個名叫珀西瓦爾·大維德的個人藏品。他1892年出生在印度富豪家庭,1913年定居倫敦,他癡迷于中國文化,購買了中國瓷器1500余件,跨宋元明清四代。里面的幾乎每一件瓷器都價值連城,有一些寶貝更是世間罕見,其中就包括位居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
民間有句俗語:“縱有家財萬貫,不及汝窯一片?!钡莱隽巳旮G的珍貴。汝窯開始于宋,也毀于宋,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王朝南下,汝窯都被廢,燒制的技術(shù)也失傳將近千年,到了南宋,汝窯已經(jīng)是珍品,可見其稀有程度。有記錄傳全世界僅存67件,大英博物館就收藏了12件,同樣由這位珀西瓦爾·大維德收藏的雍正《古玩圖》中,就有一個汝窯瓷器圖,正是這個展柜中的汝窯碗。
在中國瓷器的發(fā)展史上,明代可謂是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時代,早期的永樂、宣德皇帝,將青花瓷推向了歷史的高峰,晚期,又有嘉靖、萬歷皇帝將五彩瓷發(fā)揚(yáng)光大。大英博物館內(nèi)藏的明代瓷器眾多,宣德、永樂的青花瓷,有花瓶、酒壺、大盤、弘治的黃釉碟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眾多的明代瓷器中,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寶貝,它雖然很小,但它是瓷器中的王者,它自如玉、明如鏡、聲如罄、薄如紙,它被稱為成化瓷器最成功之作,這就是雞缸杯。
雞缸杯是成化皇帝御用的酒杯,自明朝以來,就是千金難買,乾隆皇帝甚至自己大量仿制,并在雞缸杯上別出心裁地題詩一首,可見其深受皇家的寵愛。
歷史延綿千年,仿佛全都匯聚在了這一個個小小的展館中,我想,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看到這些作品時,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但無論哪個民族,無論什么信仰,對于美的追求都是相通的,在這個信息化爆炸的大時代里,工作,忙碌,似乎慢慢在占據(jù)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如果有可能,記得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藝術(shù)之旅,去尋找生活中的美麗。
本期文章由史國良口述、李榮編輯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