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逢
(北京師范大學 古籍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自《全元文》編纂以來,元賦文獻的匯集整理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專著有李新宇《元代辭賦研究》、牛海蓉《金元賦史》,論文有杜春雷《〈全元文〉佚賦輯考》等,均對《全元文》收錄的元代辭賦有所增補,對元賦的深入研究助益良多。《全元賦校注》總其大成,共收錄305位作家的798篇作品,堪稱完備。然而,總集的編纂偶有遺漏亦在所難免,對元賦的搜集也是如此。學習、研究之中,本人從不同類型的文獻內陸續(xù)有所收獲,茲分地方志、集錄體書畫文獻、總集文獻、類書(《永樂大典》)、金石文獻等5個部分,略為匯輯,并作相關考證。
方志文獻存世數(shù)量巨大,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史材料,是編纂斷代文學總集必須挖掘的資源寶庫?!度摹贰度x校注》在利用方志文獻輯補元賦方面成果甚夥,然而微有遺漏。茲新輯9篇,以之為補遺。
此賦收錄于明吳宣濟等修、陳泗等纂《正德永康縣志》卷三“華溪”。原題:“陳璪賦云……”[1]518既賦華溪,故稱為《華溪賦》。清沈藻修、朱謹?shù)茸搿犊滴跤揽悼h志》卷二“華溪”末所謂陳璪有賦即指此,而其書未載賦文。此賦共478字,對華溪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才士予以贊美,末尾慨嘆人世。
陳璪,字仲飾,永康縣(今屬浙江金華)人。元至正年間,縣尹丁從正辟為縣學訓導。著作有《質庵稿》若干卷,今未見傳本?!墩掠揽悼h志》卷六《卓行》,明王懋德修、陸鳳儀纂《萬歷金華府志》卷十六《人物二》,皆有其傳,可參閱。
又,縣尹丁從正字彥端?!犊滴跤揽悼h志》卷九《元縣尹名表》錄之并注云:“字彥端。至正乙酉年任,本縣人?!盵2]512是知丁至正五年乙酉(1345年)任永康縣尹,則陳璪被辟為縣學訓導的時間應在至正五年或稍后。
此賦收錄于清李汝為等修、潘樹棠等纂《光緒永康縣志》卷十二《藝文》。《正德永康縣志》卷三“南溪”下注云:“縣治南。與華溪合流,謂之雙溪?!盵1]520即此賦所謂雙溪。賦共542字,慨嘆山川之美,興追慕昔賢之意。
《光緒永康縣志》卷六《選舉志》“薦舉”有元代陳樟,名下注云:“字邦直。本邑教諭,攝縣事。今補?!盵3]585以是知陳樟字邦直,永康縣人,曾任永康縣儒學教諭,后攝行縣事。
此賦收錄于清李汝為等修、潘樹棠等纂《光緒永康縣志》卷十二《藝文》。同書卷一《地理志·古跡》中有臥云樓,注云:“在梅隴。元陳伯恭建。鹿皮子陳樵有記,李草閣有賦?!盵3]465同書卷十五載陳樵《臥云樓記》,可與《臥云樓賦》相參。李草閣即李曄,草閣是其號,《全元文》第57冊據(jù)《草閣文集》收錄其《白澤賦》,《全元賦校注》卷九因之。此《臥云樓賦》為集外佚文。
李曄此賦的寫作時間亦可推知。陳樵《臥云樓記》云:“今年八十有八,心若死灰,形若槁木……乙巳春,呂審言來曰:‘華溪陳生世恭結樓于其上,以臥云榜其楹題,請記之?!盵3]888乙巳當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呂審言《臥云處士傳》云:“永康陳世恭筑樓于梅山之麓,曰臥云,遂因以為號。……遇李草閣于西湖,一見如舊相識……相與觴酒賦詩于樓上者二十年。一時文人學士,莫不韻其事,各為歌詩以紀之。鹿皮子之記,李草閣之賦,其尤著也。”[3]935李曄于元末徙居永康,館于陳世恭家。李曄作賦與陳樵寫記時應相去不久,可暫定于至正二十五年。
此賦收錄于明林策修、張燭纂、魏堂續(xù)增《嘉靖蕭山縣志》卷一,同載明劉會修、戴文明纂《萬歷蕭山縣志》卷一,清劉儼修、張遠纂《康熙蕭山縣志》卷五。三書皆在相應卷內“潮汐”中錄此賦。賦共749字,描寫錢塘江大潮及作者的感悟。
《嘉靖蕭山縣志》卷四《官師表·教諭》中有元代金華人趙子漸。同書卷五《列傳·名宦》載:“趙子漸,金華人。白云許先生門弟。帥府舉為教諭。闡明綱常,以淑后進。遠近聞風,衿佩云合?!盵4]334又,《全元文》據(jù)《蕭山縣志稿》收錄《蕭山賦》。《全元文》和《全元賦校注》佚其《觀潮賦》。
《宋元學案》卷八十二載:“趙子漸,金華人。”次行低二格小字注引王梓材按語云:“黃文獻志退藏山人趙若磬墓言:‘其先自開封徙衢州,又自衢徙蘭溪。退藏僑居于郡城,次子嗣鴻,遣之受業(yè)于鄉(xiāng)先生許君?!螟櫳w即先生之名,子漸其字也。”[5]2792—2793據(jù)此,趙子漸名嗣鴻,子漸是其字。
此賦收錄于清唐煦春等修、朱士黻等纂《光緒上虞縣志》卷四十六,又錄于清儲家藻修、徐致靖纂《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卷四十八?!度x校注》卷十有其《擊蛇笏賦》,所附趙俶小傳較詳,茲錄之如下:
趙俶,字本初,紹興路(今浙江省紹興市)山陰縣人。……早年師從韓性,元統(tǒng)三年乙亥(1335年)舉鄉(xiāng)貢,所作《龍馬圖賦》傳頌一時。至正間任江浙儒學提舉。至正二十年(1360年),曾預劉仁本續(xù)蘭亭會集。明洪武六年(1373年),征授國子博士,請頒正定《十三經(jīng)》于天下。九年(1376年),上書乞骸骨,以翰林院待制致仕。卒年八十一。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6]126
《光緒上虞縣志》多處提及趙俶。卷七《人物·魏壽延傳》謂壽延集倡酬之什為《敦交集》,其中有山陰趙俶本初?!段智嚅w賦》的作者趙俶,當即此籍貫山陰、表字本初者。后文所補《余姚海堤賦》的作者趙俶,與此為同一人,詳后。
《沃青閣賦》的寫作時間亦可推測。《光緒上虞縣志》卷三十七《金石志》有《沃青閣賦》石刻,注云:“洪武□年。《萬歷志》:趙俶撰?!鹗?。賦載《文征》。”[7]770疑“洪武□年”為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年(1377年)之間的某年。由前引趙俶小傳可知,趙俶于洪武六年(1373年)到九年(1376年)在京任國子博士,當不可能如賦文所言登閣曠覽。且《光緒上虞縣志》卷三十七所載碑刻以時代先后為次,如下:
明
沃青閣賦石刻 洪武□年
重筑海堤碑記 洪武□年
夏蓋湖水利碑記 洪武六年
夏蓋湖韓家閘碑記 洪武七年
皁李湖重修三閘記 洪武十五年
……
故茲推測《沃青閣賦》作于洪武元年到洪武六年趙俶應召赴京之間。
此賦收錄于清楊周憲纂修《康熙新建縣志》卷二十,同書卷二十八《隱逸》錄有明代毛舜選,稱其“少從云標先生游,通經(jīng),善屬文……隱居錢洲,自號滄洲釣者。時翰林學士豐城朱善美其才,為《滄洲釣者賦》”[8]1090。云標先生即凌云標,清承霈修、杜友棠等纂《同治新建縣志》卷四十八《人紀志·文苑》“元代”載:“凌云標,字伯原。元至正間,鄉(xiāng)試解首?!盵9]576毛舜選從凌云標游,則應為元末明初人。
上稱“翰林學士豐城朱善”,疑有誤。據(jù)《明史·朱善傳》的記載,朱善未曾任翰林學士,而是于洪武八年(1375年)授翰林修撰。疑“翰林學士”為“翰林修撰”之誤。錢仲聯(lián)等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謂朱善任翰林修撰兩年,“以奏對失旨,謫遼東。未抵達其地,即賜還鄉(xiāng),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年初回到南昌”[10]877。則《滄洲釣者賦》當作于洪武十二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善隱居家鄉(xiāng)之時。
朱善(1314—1385年),字備萬,號一齋,龍興路富州(今江西豐城市)人?!度摹返?3冊據(jù)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刻本《朱一齋先生文集》收錄朱善賦5篇,《全元賦校注》卷九因之。此《滄洲釣者賦》為集外佚文。
此賦收錄于明樊維城修、胡震亨等纂《天啟海鹽縣圖經(jīng)》卷十五。卷內“元”下注云:“鄉(xiāng)、會題名無考。姚叔祥于郡士屠中孚家覓得同年錄,所載姓名及其祖省試律賦一篇記后。”于“至治三年屠曾”下注云:“字體寧,小名一郎。住土家山永福巷。行省試第一名,臺試二十七名,備榜。授建康學正?!盵11]318-319所謂“省試律賦一篇”當指《虞庭慶云賦》,然實非律賦,當為一篇應試的練筆之作。
同書卷十二《人物篇第六之二》載:“屠曾,字體乾。母樂夢王曾而生,故名曾……至治癸亥,中浙江東榜第一。有《虞庭慶云賦》,為藝林稱重?!盵11]250前謂屠曾字體寧,此又謂字體乾,未知孰是。《全元詩》第37冊據(jù)《檇李詩系》收錄屠曾《慶云賦歌》,實為《慶云賦》的開篇部分。
此賦收錄于楊積芳纂修《民國余姚六倉志》卷二《山川·歷山》。同書卷四十一《寓賢》載:“鄭彝,字元秉,號山輝。清逸夷曠,傲視貴倨?![于歷山,嘗作《后歷山賦》。”[12]257
北宋王安石(1021—1086年)知鄞縣時,曾作《歷山賦》,其中有“嗚呼已矣兮,來者為誰”之句,慨嘆承繼不得人和民俗不古?!昂蠊话儆嗄?,大梁劉侯佐是邦,受履田之命于郡,息爭田之訟七十余事……余,耕于歷山者也,于侯之化,幸親見之,乃作《后歷山賦》”(《后歷山賦》序)[12]26。歷山,在今余姚市北28里歷山鎮(zhèn)。
賦序所謂“大梁劉侯”指汴梁人劉輝。劉輝(1292—1352年),字文大,本太原人,曾祖宏徙家于汴,遂占籍開封。生平事跡,詳參貢師泰撰《奉訓大夫紹興路余姚州知州劉君墓志銘》。至正二年(1342年 ),劉輝同知余姚州事,負責余姚州的經(jīng)界事宜。危素《余姚州經(jīng)界圖記》載:“至正二年,禮部侍郎泰不華公出守紹興,思有以均其賦役……至于消積久之爭者七千余事,侯開諭之,無不感悟……至正四年六月既望,經(jīng)筵檢討危素記。”[13]343-344此與鄭彝賦序所云“大梁劉侯佐是邦,受履田之命于郡”完全相合,二者可相互參證。
又,明郭經(jīng)修、唐錦纂《弘治上海志》卷七《官守志·惠政》載:“劉輝,字文大,大梁人……至正五年,擢尹上海?!盵14]240是知劉輝于至正五年(1345年)任上??h尹。再結合鄭彝賦序和危素所撰記文,則賦當作于至正四年(1344年)前后。據(jù)此,賦序所云“后公一百余年”顯然有誤,疑“一”字為“三”字的手民之誤。
此賦收錄于明溫朝祚修、方廉纂《萬歷新城縣志》卷一《山水志·天柱山》,在介紹天柱山之后,次行低三格始載錄邑人凌善之《天柱山賦》。天頭處有按語云:“按,凌賦原文,較此志所錄為長?!盵15]636檢閱此賦,即可發(fā)現(xiàn)其中有明顯闕文。不僅如此,此《天柱山賦》與《全元文》第59冊、《全元賦校注》卷九所載趙純翁《黃山賦》在文詞、旨意上有絕大部分雷同之處,而僅僅在涉及天柱山、黃山地理方位時,文詞略有不同。趙純翁《黃山賦》亦輯自方志文獻,而所謂“凌賦原文”今尚未見,二賦之間究竟有何關系,尚無法判斷,暫時不妨兩存之。
凌善之,新城縣(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zhèn))折桂鄉(xiāng)人,別號草庭,元季,隱居不仕,歲大饑,乃傾資煮粥,以賑濟貧人,鄉(xiāng)人德之。見《萬歷新城縣志》卷三。
元代書法、繪畫藝術繁榮,流傳下來的作品數(shù)量也十分可觀。這些書畫作品保存了大量的元人題跋,其中即有一部分辭賦作品。尤其是將書畫上的題跋全文載錄的文獻,為后人了解當時的文學生態(tài)提供參考,也成為后人文獻輯佚的重要來源。此類文獻頗多,杜春雷《〈全元文〉佚賦輯考》已從傳世書畫和集錄體書畫著作中輯得8篇元賦,茲以所得5篇,補之于下。
此賦收錄于明朱存理編《鐵網(wǎng)珊瑚·書品》第8卷之《黃氏菊山卷》(見韓進等校證《鐵網(wǎng)珊瑚校證》),又被錄入清卞永譽編《式古堂書畫匯考》(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十《元人題黃氏菊山卷》等?!度摹返?9冊據(jù)《四庫全書》本《文獻集》收錄黃溍《離居賦》《太極賦》,《全元賦校注》卷四因之。此《菊山賦》為集外佚文。
湖州路(今浙江湖州市)烏程縣人黃慶翁隱德不仕,晚而愛菊,以“菊山”自號,一時文人士大夫紛紛為之題詠。《鐵網(wǎng)珊瑚》等所載《黃氏菊山卷》是這些題詠的集錄,黃溍《菊山賦》是題詠之一。賦用散體,共531字,賦末有云:“居越三日,爰有吳濱之隱,扣乎松竹之扃?!瓉嵷侍栐痪丈剑m(xù)五柳之希聲。感茲夢之有契,乃吉人之所征?!盵16]647顯然指黃慶翁自烏程訪黃溍于越,請其題寫菊山卷。具體時間暫未能考知。
此賦收錄于明朱存理編《鐵網(wǎng)珊瑚·書品》第六卷之《游仙詞卷》(見韓進等校證《鐵網(wǎng)珊瑚校證》),又被錄入清卞永譽編《式古堂書畫匯考》(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十二《元人游仙詞卷》。
此《元人游仙詞卷》皆為元人題詠。先是至正六年(1346年),鄭元祐次韻趙季文《游仙詞》10首,張雨愛而和之。其后,次韻鄭張二人《游仙詞》者,有郭翼、陸大本(1361年,此為題寫時間,下同)、釋凈圭(1360年)、楊維楨(1363年)、王逢(1362年)等人。錢孤云《游仙賦》位于卷后,末署:“歲甲辰十月既望,霅川錢孤云制?!盵16]467此處“甲辰”當指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游仙賦》寫作之時。錢孤云其人未詳。
此賦收錄于清陸心源編《穰梨館過眼錄》卷十《元人蕤賓鐵琴題詠姚云東補圖卷》。賦前序文云:“蕤賓鐵者,天臺朱伯賢父所蓄古琴也。律中蕤賓,其聲清越,若出金鐵,古者以之號焉?!暧浿琳?,歲陽柔兆,日月會于析木,伯賢由慈溪文學校官上考有司。一日,抱琴予過之,篬筤生蔣景高遂為之賦?!盵17]105朱伯賢即朱右(1314—1376年),伯賢是其字,臺州臨??h(今屬浙江臺州市)人。
據(jù)前引賦序“年記至正,歲陽柔兆,日月會于析木”云云,可推知蔣景高作賦時間。柔兆是歲陽名之一,指太歲在丙。元順帝至正六年為丙戌,十六年(1356年)為丙申,二十六年(1366年)為丙午。陶凱《朱公行狀》云:“間嘗游金陵,南臺監(jiān)察御史趙承禧舉才堪校官,浙東帥閫檄授慶元路慈溪縣儒學教諭。”[18]417趙承禧于后至元四年(1338年)任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至正五年前后任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僉事(參沈仁國《元朝進士集證》第六章),朱右薦任教諭當在后至元四年到至正五年之間。又,“日月會于析木”指孟冬十月。綜上,朱右由慈溪教諭上考有司應在至正六年十月。此亦為蔣景高作賦之時。
蔣景高,字伯尚,象山縣(今屬浙江寧波)人??桃鈫枌W,與弟景武筑室山中,朝夕講論。景高有《云屋集》,未見傳本?!度姟返?1冊收錄其詩1首。方志文獻尚載其遺文,茲不贅論。
此賦收錄于明汪砢玉編《珊瑚網(wǎng)》(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五《王叔明南村草堂圖》,又被錄入清卞永譽編《式古堂書畫匯考》(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五十一《王叔明南村草堂圖》。叔明即王蒙的字,《南村草堂圖》是為陶宗儀而畫,描繪陶宗儀在華亭時期的隱居狀況。圖后有元明之際文人沈鉉、吳全節(jié)等題跋,張樞《南村賦》是其中之一。
此賦前序文云:“(陶宗儀)樹藝往來,不離乎九峰之南,人皆以南村先生稱之。年已七十余矣……又相知為最深,故特為之賦,以道先生之高情云?!盵19]662按,陶宗儀生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年七十余當明洪武九年(1376年)稍后,《南村賦》即作于此時。
張樞(1316—?),字夢辰,號林泉民、書巢生?!度姟返?7冊收錄其詩15首,其文則罕見。
此賦收錄于清陸心源編《穰梨館過眼續(xù)錄》卷三《王叔明云林小隱圖卷》,又被錄入清端方編《壬寅銷夏錄》之《御題王叔明云林小隱圖卷》?!对屏中‰[圖》是王蒙為崔晟而作。崔晟字彥暉,號云林生,是趙孟頫之曾外孫,趙雍之外孫,王蒙之表甥。彥暉攜家僑居吳興,營別業(yè)一區(qū),謂之云林小隱。王蒙所繪,即崔晟隱居之狀。圖卷上載錄眾多元明之際文人的題跋,王裕《云林小隱賦》是其中唯一的賦作。賦末署:“洪武十一年,歲次戊午,九月望日,杭學崇文樓東齋書。山陰王裕識?!盵20]471之下有“小蓬萊”“王裕印”“好問”等印記,是知賦作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九月十五日。
王裕,字好問,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早歲即以文辭鳴。元順帝至正初年,科舉法復行,裕領江浙鄉(xiāng)薦,再試禮部,失利,授校官。既謝事歸,以五經(jīng)教授于鄉(xiāng),門徒常百余人。工于詩文,有集若干卷。見明許東望修、張?zhí)鞆偷茸搿都尉干疥幙h志》卷八《人物傳》。
總集,是指匯集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詩文集。元代以詩文相酬贈的風氣頗盛,以這些詩文為內容編次而成的總集,也往往成為輯佚之源。茲從《余姚海堤集》和《述善集》輯得元賦2篇,論之如下。
此賦收錄于明葉翼輯《余姚海堤集》卷一?!队嘁5碳匪木?,葉翼輯,南京圖書館藏有清鈔本,已影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9冊。清丁丙所撰《余姚海堤集》提要有助于了解該集收錄詩文的性質,茲錄之如下:
海堤在越之余姚,潮汐往來,堤堰傾圮。元天歷間,四明葉侯敬常由太學為是州判官,嘗捐資募工,先著勞績。莆中陳旅記其事,文人學士莫不以詩文艷之。州判卒官,邦人聞于朝,封仁功侯,賜廟永澤,祀典太常。有子曰晉,字孔昭,授宣政院照磨,補官江南行御史臺掾,痛念其父有功海堤,諸君述作褒揚恐久而泯歿,乃摭為《海堤集》,將刊行,會兵火繹騷,不果。從弟之翼哀痛之,遍求鄉(xiāng)邦耆彥及各文集中,采錄得之,編為此集。[21]卷三九
趙俶此作是一篇騷體賦,共821字?!队嘁5碳穬H題“賦”,換行作者題曰“會稽趙俶本初”。因集中詩文皆為余姚海堤而作,故題《余姚海堤賦》。
此賦的寫作時間亦可略作推測。賦云:“羌永懷乎昔之人兮,崒為長堤限水陸而捍奔沖。大惠施乎茲土兮,宜其越載祀而播流聲之沨沨也?!庇衷疲骸凹巫u藹其上聞兮,利澤湛乎鴻溶。攄濟川之英干兮,盍將昉于勛庸?”[22]636-637揣摩文意,當指海堤筑造成功之后有年,最遲應不晚于葉恒去世之年。
此賦收錄于元唐兀崇喜編《述善集·育才卷》。有關《述善集》的相關情況,詳參焦進文、楊富學校注的《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一書。該書共分《善俗卷》《育才卷》《行實卷》?!兑鄻诽觅x》載于《育才卷》,卷首為潘迪《亦樂堂記》,其后依次是張楨詩1首、張以寧賦1篇等。因題詠對象皆為亦樂堂,故將張以寧之作題為《亦樂堂賦》。《全元文》第47冊據(jù)張以寧《翠屏集》收錄其文,并輯得集外佚文3篇,此賦可為之補遺。
據(jù)潘迪《亦樂堂記》載,亦樂堂是唐兀崇喜建立的鄉(xiāng)校講堂,落成于至正戊子(1348年)四月。落成之時,唐兀崇喜致書時任國子司業(yè)的潘迪,請其署匾額之名,潘迪為起名“亦樂”,并作《亦樂堂記》。《亦樂堂賦》是一篇騷體賦,共525字。賦文主要敘述唐兀崇喜繼承父祖之志而興辦亦樂講堂的事跡,可與潘迪之《亦樂堂記》及卷中詩歌相互參閱。
《亦樂堂賦》后署:“晉安張以寧為唐兀象賢賦。至正庚子春二月吉旦,書于成均之崇術堂?!盵23]75此指元代的國子監(jiān)的崇術堂,至正庚子為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即作賦之年。
明解縉、姚廣孝奉敕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目錄60卷,正文22 877卷,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它保存了元代以前許多佚文秘典,其文獻價值向為研究者青睞?!度摹芬牙盟嬔a元代文章,然而尚不充分。今從中輯得元賦3篇,論之如下。
此賦收錄于《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六,題曰“元方德麟集禹鼎賦”[24]5071?!斗降瞒爰窇欠降瞒氲膭e集,《禹鼎賦》是其中的一篇作品。據(jù)《史記·封禪書》載,夏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以象九州,夏商周三代奉為傳國重器。賦題所謂“禹鼎”即指此。賦共有427字,表達出“系時君以重輕,不在鼎而在德”的觀點,并無深刻內涵。
方德麟,字藏六,桐廬縣(今屬浙江杭州)人,徙居新城(今浙江新登縣),至正元年(1341年)尚在世?!度摹返?1冊和《全元賦校注》未收錄其賦,此《禹鼎賦》可為補遺。
此賦收錄于《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七五,題曰“豫章熊朋來家集天寶洞天賦”[25]5631。據(jù)虞集《熊與可墓志銘》載,熊朋來有家集30卷,故《豫章熊朋來家集》是熊朋來的別集名稱,《天寶洞天賦》是其作品之一。今存家集僅有7卷,原作多散佚。此賦因《永樂大典》載錄,得以流傳至今,可補入《全元賦校注》。
熊朋來(1246—1323年),字與可,號天慵,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宋咸淳十年(1274年)進士,后仕元為儒學教授。生平詳參虞集《熊與可墓志銘》、吳澄《前進士熊先生墓表》等。天寶洞在今江西新建縣西80里西山。此賦是登臨之作,全文(正文和自注)共有1 107字,其中頗有人生慨嘆。
此賦收錄于《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七二,題曰“楊鐵崖集鄉(xiāng)飲酒賦”[25]5238。鐵崖是楊維楨號,《楊鐵崖集》收錄《鄉(xiāng)飲酒賦》?!度摹返?1冊和《全元賦校注》卷六已據(jù)《麗則遺音》《鐵崖賦稿》等書收錄楊維楨賦86篇,此《鄉(xiāng)飲酒賦》可作補遺。
此賦序云:“秋闈以《鄉(xiāng)飲酒》命題,知今日卿大夫且將采是禮,而追《周官·司徒》之懿矣,遂為賦?!鼻镩澲盖镌?。皇慶二年(1313年)十一月,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規(guī)定各行省鄉(xiāng)試在秋季八月舉行,故秋闈一般指行省鄉(xiāng)試。楊維楨屬江浙行省,于泰定三年(1326年)八月參加鄉(xiāng)試,四年(1327年)登進士第。自延祐元年(1314年)至泰定三年(1326年)之間,江浙行省鄉(xiāng)試所考古賦并無以《鄉(xiāng)飲酒》命題者。故賦序中所謂的“秋闈”非指行省鄉(xiāng)試。另外《麗則遺音》卷三有《孔子履賦》,其序云:“鄉(xiāng)校命賦以孔子履,謹再拜而為之賦?!盵26]75由此可知,《鄉(xiāng)飲酒賦》應是行省下屬的路學之類考試的題目,是科舉習作,其創(chuàng)作時間應在延祐元年到泰定三年之間。
文獻載體形式多樣,除紙質文獻外,金石文獻也保存著部分詩文作品。以金石上的詩歌而論,已有“詩刻”之稱。以此類推,刊刻于石碑等之上的賦作亦可稱之為“賦刻”。茲從《道家金石略》輯得1篇,以之為補遺。
宋德方《全真列祖賦》
此賦收錄于陳垣編《道家金石略》中的《崇道詔書碑》第2面,題“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全真列祖賦”[27]593。“玄通弘教披云真人”是宋德方的謚號。宋德方(1183—1247年),字廣道,萊州(今屬山東煙臺)人,全真道士,嘗從丘處機西游,生平詳參王利用《玄通弘教披云真人道行之碑》。此賦是在宋德方去世之后刻于石碑,其具體寫作時間無考。宋德方《全真列祖賦》共1 961字(有闕文),敘述全真道的宗派統(tǒng)緒,是全真道早期一篇極其重要的文獻。
綜上所述,本文共補賦20篇,這些作品與《全元賦校注》所收作品都是元代賦苑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補遺作品為研究元代賦體文學的整體風貌增添了新的支撐。
[1] 吳宣濟,陳 泗.正德永康縣志[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30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
[2] 沈 藻,朱 謹.康熙永康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2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3] 李汝為,潘樹棠.光緒永康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47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
[4] 林 策,張 燭,魏 堂.嘉靖蕭山縣志[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29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
[5]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 韓格平.全元賦校注(卷8)[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7] 唐煦春,朱士黻.光緒上虞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6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8] 楊周憲.康熙新建縣志[M]//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25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2.
[9] 承 霈,杜友棠.同治新建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第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10] 錢仲聯(lián),等.中國文學大辭典(修訂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11] 樊維城,胡震亨.天啟海鹽縣圖經(jīng)[M]//中國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輯(第1編第7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12] 楊積芳.民國余姚六倉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第32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
[13] 李修生.全元文(第48冊)[C].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4] 郭 經(jīng),唐 錦.弘治上海志[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7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
[15] 溫朝祚,方 廉.萬歷新城縣志[M]//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16] 朱存理,韓 進,等.鐵網(wǎng)珊瑚校證[M].揚州:廣陵書社,2012.
[17] 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 朱存理,王允亮,點校.珊瑚木難[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19] 汪砢玉.珊瑚網(wǎng)[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0] 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xù)錄[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 丁 丙.善本書室藏書志[M].清光緒刻本.
[22] 葉 翼.余姚海堤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23] 唐兀崇喜,焦進文,等.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24] 姚廣孝,解縉,等.永樂大典(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5] 姚廣孝,解縉,等.永樂大典(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6] 韓格平.全元賦校注(卷六)[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27] 陳 垣,陳智超,等校補.道家金石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