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摘要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個人信息通過互聯(lián)網泄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本文分析了經濟活動中的在線和離線身份信息及其市場價值,對現(xiàn)在的隱私信息保護現(xiàn)狀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市場驅使下,如果沒有適當?shù)慕洕碳ご胧?,隱私技術不會得到廣泛采用。
【關鍵詞】個人信息 隱私保護 市場價值
1 緒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隱私成本的增加和互聯(lián)網用戶隱私入侵事件越來越多,作為個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隱私保護技術,那將無法應對個人信息的泄露。目前已經有一些文獻通過經濟學模型對各類隱私的保護進行建模分析。本文將根據這類研究的結果討論個人信息保護的市場。
2 在線和離線的身份信息
雖然本文分析不限于電子商務或互聯(lián)網交易中出現(xiàn)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但本文發(fā)現(xiàn)了從假名和(不)聯(lián)系的密碼中提取出來并區(qū)分“在線”和個人的“離線”身份的問題。在線身份可能帶有關于個人喜好,她對某件商品的評價,她的瀏覽行為,購買歷史等的信息。在電子商務交易中,在線身份通常與Cookie或IP地址相關聯(lián),用于跟蹤會話期間和跨會話的客戶行為。另一方面,離線身份代表個人的實際身份,如信用卡號碼和社會安全號碼等標識符所示。例如當用個人信用卡在網上購物時,就透露了離線身份。
信息技術不僅可用于跟蹤,分析和鏈接海量數(shù)據,還可用于拆分和取消鏈接數(shù)據,并保持在線和離線信息的有效分離。在這種意義上說,匹配,鏈接或重新識別信息變得技術上不可能或成本足夠高以致不再有利可圖。例如,商家網站的購買歷史記錄可以與其余額通過許多匿名支付技術之一支付的在線賬戶相關聯(lián)?;蛘?,商家之間的信息共享可以通過不透露客戶身份的優(yōu)惠券和轉介來實現(xiàn)?;蛘撸瑐€人可以以隱藏個人身份的方式共享文件和建議,并追蹤他們對系統(tǒng)的貢獻等等。
3 在線身份信息的經濟價值
最近的一些經濟研究對隱私經濟學與購買交易的關系展開研究。當有關顧客的品味和購買歷史的信息是可用的并且可以在賣方之間共享時,單獨的市場法則可能會產生帕累托最優(yōu)結果。例如,在允許公司使用cookies的一般條件下,顧客體驗變得更好,因為買方可以從賣方更好地了解他,從而為他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賣家之間共享信息可以減少買賣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扭曲。當賣方面對戰(zhàn)略客戶時,她會自動傾向于采取保護客戶隱私的政策。新人的不信任是簡單身份變化的固有社會成本,但持續(xù)的假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注意的是:這些研究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將個人作為(經濟)代理人處理,他們的個人資料可能包括品味,購買歷史,價格敏感度或風險規(guī)避等信息,但不一定是關于這些個人的信息離線身份。這些文獻表明,對于幾種類型的交易,市場法傾向于公平使用在線信息。換句話說,這些文獻告訴我們,共享和增加使用在線信息可能會帶來經濟利益,并且這些好處不會因保護離線信息而受到損害。
但是,現(xiàn)有的信息系統(tǒng)是以鏈接在線和離線用戶身份的方式構建的。隨著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和因特網的傳播,這些聯(lián)系已經引起人們越來越擔心其他方(例如商家)將采取的個人離線個人信息的做法和保護。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隱私恐慌的高峰時期,一些調查發(fā)現(xiàn),身份盜用和信用卡欺詐是使用新信息技術的個人主要關注的問題,并且由于這些擔憂而導致數(shù)十億美元因錯過銷售而丟失。這些調查支持這樣的觀點,即實際上有經濟原因來保護個人的離線身份。
4 離線身份信息的經濟價值
首先,考慮到個人失去了對她的個人信息的控制,并且信息在網絡中傳播并持續(xù)存在。那么與正在完成交易的一方相比,個人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位置。因此,來自未來可能濫用離線個人信息的負面效用實際上是不可計算的隨機沖擊。例如,由于身份盜用,個人可能會被拒絕提供小額貸款,有利可圖的工作或重要的抵押貸款。
如果個人忽視對與他們的離線身份有關的未來潛在風險,并且不采取最佳行動,則與他們互動的其他方沒有動力去承擔保護這些個人的個人數(shù)據的責任。例如,商家的數(shù)據庫可能會被黑客入侵,并且存儲在那里的信用卡號碼可能會被盜用,然后被非法重復使用,而個人無法知道“泄漏”發(fā)生在哪里,沒有商戶(幾乎所有場合)不得不為此付費。這意味著對于處理個人信息時的濫用,濫用或疏忽不承擔責任,其他方面會發(fā)生道德風險。
最后,由于愿意為保護支付隱私意識的個人的市場很小,所以個人的隱私保護不會得到滿足。由于保護個人信息的唯一經濟利益屬于該信息的所有者,而且該信息也受到“即時滿足”的限制,所以該業(yè)務領域的利潤率很低。由于很少有人對自己的信息安全需求非常清楚,因此需要愿意為此付費,市場規(guī)模也非常小。低利潤率和小需求使得任何技術都很難成功.除了在利基市場(可能還有不愉快的市場)?,F(xiàn)在:雖然一旦采用隱私增強技術的實際使用成本很低,但其采用費用很高,因為它們涉及大量的轉換成本。因此,由于商家決定不向客戶提供匿名技術,所以涉及隱私的客戶選擇不在網上購買,或購買較少。潛在的,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仍然不滿意。
5 總結
雖然市場力量可能確保公平使用與個人在線身份相關的數(shù)據,但他們并不能保證最佳使用和適當保護離線身份。事實上,目前在處理隱私和個人信息(在線和離線)方面主導做法的評估表明,自律未能達到預期的結果。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可用于拆分在線和離線身份,或使個人身份之間的聯(lián)系成本太高,不適用于任何實際應用。沒有經濟刺激措施,隱私技術不會得到廣泛采用。
參考文獻
[1]儲節(jié)旺,李安,新形勢下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6,36 (11):21-26.
[2]黃藍,個人信息保護的國際比較與啟示[J].情報科學,2014,32(01):143-149.
[3]申琦,利益、風險與網絡信息隱私認知:以上海市大學生為研究對象[J].國際新聞界,2015,37 (07): 8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