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鋼城實驗學校 重慶 400000)
肖像畫一詞源于西方。我國商代早期肖像畫具有很強的“資政性”,將人、獸、神“三合一”突出統(tǒng)治者神秘不可侵犯的特點,從伏羲鱗身,女蝸蛇軀這樣的題材中看到。到魏晉時代,思想解放肖像畫也從神到人的自身描述。尤其是東晉的顧愷之在繪畫領域里提出了“以形寫神說”在當時具有重大的影響和理論意義。
“形”與“神”是中國肖像畫中比較注重的兩個方面。商代的肖像畫制作,強調(diào)繪畫的“存形”和 “禮教”主題是統(tǒng)治者有效的工具。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理論, 顧愷之在《論畫》全文中 “以形寫神”的理念得以詮釋。他為裴楷畫肖像 “頰上三毫,頓覺精彩殊勝”充分說明了傳達人物神韻的重要性。南朝的謝赫推崇 “氣韻生動”是對顧愷之“傳神”說的具體化、深入化和理論化。雖然到北宋時期,蘇軾建立的文人畫體系,肖像畫者多運用在民間發(fā)展,被視為“俗工之技”。但到了明末清初石濤提出“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對肖像畫的個性看法。
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逐漸沉淀成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人物畫理論和優(yōu)秀的人物畫傳統(tǒng)。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一命題正是對肖像畫形神論的又一經(jīng)典論述。
肖像畫是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有力形式之一,它是對人的真實而全面的記錄,這些特征我們主要從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
肖像畫的創(chuàng)作客體是人,每一個人像都具有自己的外貌特征,肖像畫既然要描繪客觀存在的人,就必須要刻畫出其特定的、異于他人的外貌特征來,形成獨特的真實的個性形象,同時也具有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特征。戰(zhàn)國時“楚王好細腰”從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中的女主人形象,細腰長裙,正好印證了這一審美的存在,可說是當時人們時尚的真實寫照。唐代世人多以肥為美這一時期的肖像畫所畫仕女形象多體態(tài)豐腴,雍容嫻雅,具有強烈的時代審美特征。
肖像畫之魅力正在于它不只表現(xiàn)出人物的外貌,而且能傳達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氣質(zhì),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見畫如見其人。東晉顧愷之在繪畫裴楷時,在他臉上加三根毛,裴楷臉上并沒有毫毛,他卻給他加了三根,是為了加強人物的生動性,如此更表現(xiàn)人物的神采,所以“頰上三毫,頓覺精彩殊勝”充分說明了傳達人物神韻的重要性。
唯物辯證法所說:內(nèi)因與外因的關系,外因可以影響內(nèi)因,作用于內(nèi)因。清末肖像畫家任伯年的《酸寒尉像》為例,描繪的是當時另一位大畫家吳昌碩。吳昌碩曾做過小官吏,自己寫詩說: “達官處堂皇,小吏走炎暑。束帶趨轅門,三伏汗如雨。傳呼乃敢入,心氣先懾沮。問言見何事,欲答防齟齬,自知寒酸態(tài),恐觸大府怒。怵惕強支吾,垂手身軀僂。朝食嗟未飽,卓卓日當午。中年類衰老,腰腳苦酸楚。”
任伯年的《酸寒尉像》正是對此詩意的最好詮釋。畫中吳昌碩身穿官服,雙手交拱向前,仿佛正要向上級稟報事情,表情誠惶誠恐。通過傳神的人物動作向人們暗示出了環(huán)境。人物的面部只用草草幾筆就勾勒出了對象的相貌特征和神態(tài),用淡墨皴擦出結構,色彩用的是平涂的手法。人物的衣冠服飾用了沒骨法,突出了人物的面部。整幅作品簡練精到,神情畢現(xiàn),既具有表現(xiàn)人物身份、氣質(zhì)、思想感情和人物個性,更帶有生活化的寫實特征,是中國肖像畫中的精品之作。
我們所看到中國歷史上成功的肖像畫作品,都具有這三個因素,表達出了人物所獨具的特征,使人物具有了生命力.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是肖像畫發(fā)展的最快、最好的時代,并且涌現(xiàn)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肖像畫家。這些肖像畫都可以說是形神兼?zhèn)涞模麄兌挤从吵隽巳说木駜?nèi)涵,是作者對生命狀態(tài)、人生價值以及社會存在的關注。無論作品是妙至毫端,抑或是思致飛揚,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藝術家的個性特征。
今天,我們要宏揚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就不能對過去的觀念和技巧簡單地模仿或重復,而應該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博大內(nèi)涵,繼承和發(fā)揚古代肖像畫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習先輩制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把我國肖像畫創(chuàng)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