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第三中學 四川內江 641000)
在當前的生物教學過程中,概念性知識點教學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注入式的生物概念知識點教學,還一種就是解文說字式生物概念性知識的教學。這兩種教學模式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重視教學的結果,而沒有充分的重視教學的過程。同時也只是簡單的重視概念知識點的教學,而沒有重點的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高中生物的有關知識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就比如對高中生物某一些知識點的判斷,或者是結論出現(xiàn)理解上的差錯。所以在當前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相關的概念性知識點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1]
利用學生認識結構中原有的概念,以定義的方式直接向學生提示概念的關鍵特征,從而使學生獲得概念。例如“等位基因”概念的教學就是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即基因是控制性狀的遺傳物質和相對性狀的概念。引導學生回憶基因與性狀的關系、相對性狀的概念,然后教師可以直接給出等位基因的定義:在遺傳學上,把位于1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進一步從定義中找出等位基因的關鍵特征:同源染色體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2]
實例分析以正、反例結合起來用比較好。正例傳遞的信息最有利于概括,便于學生從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的特征。反例傳遞的信息最利于辨別,有助于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反例的運用,可以排除學習中無關特征的干擾。[3]
對個別完全串到其他學科的概念,比如“反射”這個概念,絕大多數(shù)學生將此與光的反射等同,對此類字音、字形完全相同,意義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要建立強烈的否定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原先的理解完全不對;其次是概念重建,通過操作、實驗建立概念的感性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完全否定這不是生物學的反射,那么新的反射概念的建立就總會受到干擾。
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從操作、實驗層面奠基概念,還要從文化的層面分析概念的深層背景。比如在學習“競爭”這一概念時,由于學生的文化背景,認為競爭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如學習上的“競爭”、工作上的“競爭”等。于是學生認為競爭是發(fā)生在同種生物之間,而生物學上的“競爭”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為爭奪食物、空間等而發(fā)生的斗爭。
生物學概念之間具有較強的隸屬關系,可以根據(jù)生物的分類原則和進化順序,對有關概念進行歸類,使學生對概念間的相互關系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并可用“樹圖”表示。生物學概念間又有較強的層級性和包容性,形成一定的層次關系,可以按一定的結構關系聯(lián)系起來。
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如果教師充分的利用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的知識來帶動著一部分新知識的學習,那么會讓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一種熟悉的感覺,從而使得學習效率提高。所以在生物的概念性知識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主,也就是說通過概括性較強的、難學習的概念入手,通過教師的層層解剖方式,從整體到局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
當前,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生物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格外的重視相關概念的教學順序。也就是說,教師的相關概念教學要與學生的認知相適應,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合理的安排相關概念教學的邏輯順序。就比如在新陳代謝比較抽象的概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新陳代謝這一部分知識點的時候,需要首先講解相關的水分代謝、礦物質代謝以及物質能量代謝等部分具體的概念之后,然后在充分的講解相關的新陳代謝,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相關的概念性知識的教學。
總的來說,對于當前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來說,大部分都為概念性的教學,也就是說在當前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知識點都是以概念的形式來為位學生展現(xiàn)的。雖然概念性知識點教學可以將一些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但是在此階段的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是比較薄弱的,從而使得學生在概念性知識點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畏懼的心理。所以,當前的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這一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相關的知識點以及相關的知識,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